第二 十章
中院门前的老榆树
(1)借 车
周家湾当中院里的打谷场上停着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了第一个人就是周瑆。紧接着他把两面侧门都打开了,先后下来了四个人,是他的奶奶、妈妈,还有他媳妇儿。
偏远山区里,很少来辆机动车,别说是小轿车,就是大卡车也很少来过。偶然来上一辆车,大家都当稀罕物。此刻,当中院里的其他几家人也都过来观望这辆小轿车。
原来是周瑆开回来的车,经过聊天才知道这是他买的车。
不在同一个庄院里住的乡亲们,大老远看见这辆车停在周瑆家的场院上。
有人说:“那是他借的车。”这样说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家底儿,庄间里的乡亲们都知道,是没有钱,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出门,也就是两年时间,哪里来的钱买车呢?
一辆小轿车少说也得几万块钱。特别是在家门口做皮毛生意的商贩们,更有发言权!不相信十几岁的孩子两年时间能买到一辆小轿车。
他们奔波了这么多年,也没有给家里增添一辆摩托车,他们怎么想也不会相信,就用自己的尺度量了一下周瑆,觉得他小小年纪能力何在。他们捕捉商机的经验也比他走的路都多,他倒比他们这些做生意的老手还给强了。
“这辆车一准儿是这小子借来的,借辆车回到家乡得瑟。”村里常做小生意的那位后生不服气的说。
有人身有体会地说:“山区人没有小轿车,如果谁家有小轿车,大家都是熟悉人,恐怕也借不出来。周瑆能在北京城市里借一辆小轿车回来得瑟,也算有本事。谁有本事别说借一辆小轿车,在银川城里,借辆摩托车试试,看有人给借吗?”
有人听不惯,说:“别看借机动车了,那可不比山区人借自行车那么简单。张三去李四家借不上自行车,背后地里还要骂娘!借上了,使用了,弄坏了,偷偷的放到自行车主人家的原地方,也不给打个招呼,车主人知道了自行车是李四弄坏了,也怪不了借车人什么!就是怪罪于借车人,你也把借车人奈何不了什么!没良心的人还不承认呢!机动车无论是谁操作,出了什么事故,事故大或者事故小,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是担风险的,车主人得担。借车人出了啥事儿,都有车主来承担。车主人不想担,还由不得他,法律会说话的。哪个车主人,敢干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呢?嚼舌头的人,是盲人不懂法律,小孩子一般见识。”
有人说:“你别小瞧了,在城里借一百块钱,还是可以的吧。肯定有好心人,能给支助一百块钱的。”
围在小轿车周围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各有见解。
(2)向好友学习
上院里住家的几个周瑆的堂哥也过来跟他聊天。表扬了他,也被他的小轿车所感动。表示向他学习。走出周家湾一定有饭吃。
周志荣了解周瑆,是周瑆的堂弟,他绝对没有认为这辆车是周瑆借的车。在他的带动下,四爷爷一家人走出了周家湾。
跟周瑆同院住家的还有一个堂哥周白波,是他要好的朋友,夸奖了他一番也表示向他学习,一定努力,让家庭也有新的变化,让父母亲过上幸福的日子。
周白波的父亲受了半辈子苦,也是有担当的人,知恩图报的人。儿子自然有这样的想法。
(3)有功劳的人
周白波的父亲周维杰,母亲顾创梅,两个人实诚。周白波之所以发家比较慢,要从父母亲乃至祖父及曾祖父说起。
周维杰是个有苦劳的人。他一母同胞的只有姊妹两个。他的妹妹周英,妹妹不爱管闲事,很早就出嫁到甘肃省环县甜水堡乡湫滩自然村张家。几年,来一回周家湾,看看娘家人,也没有能力照顾老人。所以他只能一个人照顾四位老人。
有四个老人的家庭,当然生活水平不是太高。特别是几辈老人,也没有给他留下财产,只有两孔土窑洞。
后来人口增多了,没地儿住,他父亲在门前出水口那个行道里挖了一孔小窑洞。他小时候就在那个小窑洞里度过的。父亲还在大门口对面的山坡下。挖了一孔六平米大的小窑洞,这孔小窑洞功劳可不小,不低于他。
小窑洞充当过“维”字辈上哥儿几个的新婚房。
周维杰结婚后就在那个小窑洞里住了好些年代。他的四个孩子都是在那里出生的。
论理说周维杰家,经济基础是雄厚的,为什么要这样判断呢?因为他祖父是长子,手下有一母同胞的四个弟弟。一般家庭,长子就是一家之主。掌握着一家人的经济大权。这个家跟一般家庭还不一样,由于他曾祖父是有钱人,去世的比较早。他祖父执掌家事就比较早,四个弟弟都到外面去躲难。只有祖父一个人在家里守家。开支自然更少了。
当年这家人的光阴相当好,在周家湾里算是有钱人,没有人在经济上比得过。经济顶盛时期,周维杰的二爷爷是做生意的人,带着一班人马,闯荡在祖国大江南北。主要把北方的食盐运往南方,把南方的百货运往北方。家里还饲养着大批羊只,农田千亩。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陌生人。路过这里想住一宿,周维杰的曾祖父是个四海皆友的人,留下了这位陌生客人。闲聊时,客人说自己会风水。
第二天,早饭后,客人主动要求给看一下风水。就站在中院的打谷场边上,对周维杰的曾祖父说:“你们这个庄子面山太远了,门前显得有些空,不聚财。如果说面山近一些,有大山靠近,你们这一家人,将来会发大财。”
曾祖父说:“我们庄子的面山是瑶山,瑶山是出煤的地方,而且还有龙曾经在地下活动过,是个宝山,我们庄子面对这座大山,风水可好啦,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由于土地缺少,大部分人去了外乡,家里只留下我弟兄俩,我俩生了十三个儿子。我们骡马成群、牛羊满圈。”
瑶山从古到今,还真有人在那里挖“龙骨”。“龙骨”是一种药材,有人挖“龙骨”发了家。
这种东西跟骨头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没有纤维。也是块状的,不是一大块一大块,而是成骨头样式的,白色的,据说直溜溜的顺山里面进去,而不是在山的表皮上,开采的人像挖一孔小窑洞一样,直直的往山里面挖进去,延伸好多米。到底是什么材料?没有详细考察。
风水先生说:“地下有龙那都是传说,听我的,应该在你庄子面前五十步处种一棵榆树,只要榆树长大了,树冠能把你家大门口遮罩住。到那时候再看你家里的光阴是如何!” 边说边给曾祖父指种树的位置“而且在庄子出水的水口处,再种上一棵柳树,就更好啦!”
当时曾祖父也没有反对,更没有相信。风水先生走了以后,曾祖父心想,种树也没有什么坏事。先别说与风水有关系,对环境也有好处。从本质上来讲,植树造林当然是好事情,空闲山坡全种成树该多好呢。
作为常人都向往着好的迹象出现。曾祖父从心理上,没有相信风水先生的话,可是觉得种一棵树也不碍大事,客人已经说出来了,干脆种上两棵树。于是在客人指定的位置上。种上了两棵树。
从两棵的位置看,就是从低到高给补了一座山。
这两棵树不仅活了,而且长得也比较旺盛。柳树的树冠是个圆形的,它发了很多的枝条,每个枝条上都有很多的小枝,一到夏天树冠还真够大的,正好遮住了中院向西走的那个行道。站在大门口只能看到树冠的顶端。榆树的树冠倒不大,树的主杆高约两米处分两个枝。一枝向南,一枝向北。中院坐东向西。面前的这棵榆树的树冠没有遮罩住大门口。站在大门口,从树冠的中间望过去,还能看见瑶山。这座山距离周家湾大约有六十公里,从风水角度来讲是有点远。
古话说的好,“不管后山来不来,前山抱在怀。” 这棵树说长得不旺盛吧,也不旺盛,说长得旺盛嘛,还可以。树叉的树冠根本接不到一起。如果不看它们的主杆,觉得就是两棵树。没有起到一座山的作用。仍然能看见瑶山。
自从有了这两棵树。到了夏天,人们都去那里乘凉,有时候也栓牲口。特别是那棵柳树下,经常有人坐在下面聊天。两棵树成东西排列,相距约有十米之远,去榆树那里乘凉,还得爬个小坡,兴步来到柳树下,随便就可以乘凉。无论什么时候去柳树下,都有乘凉的影子和相对平平的坐位。就是到了中午十二点也能给你一点凉影,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要是拿一把椅子坐在那里,一定有舒服感!
五年后,有一天,周维杰的二祖父赶着一帮脚馿拖着百货,从西安城到周家湾这段路上没有少受折磨,马上就要到家门口。被一帮土匪给劫了,把人给打了个半死,腰部受伤脊髓被打断了,没有活上几天就死了。
二祖父过世了,没人领着做生意。十几条脚驴在家里闲养着。
第六年,有一天,突然从山后窜出来一头野猪。被几条狗追的没有去路,只得从中院的崖面上跳下来,落到了拴马的转槽上,把槽头也碰塌了,猪也摔成了半死不活。从那天起,两个月后曾祖父就去世了,年岁倒不大,刚满花甲。以后家里的麻烦事情接二连三。
周维杰的曾祖父去世后,祖父就掌管了全家的事务,当然经济大权自然落在了他的手中。也许是祖父治理家缺少经验,现在家里又没有人做生意,养殖也没有大的发展,单凭农业收入,当然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祖父也想过做生意的事,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挑这份重担。
一大家人,日子过得很平常,也能说得过去。
羊圈里的羊只也不见增加,不定时的就死去一只、两只、三只不等,天天都有死去的羊只。推磨的牲口只要从磨上卸下来,拴到槽上,也不吃草,打个滚就死了。
家里麻烦事接连不断。大家觉得是那头野猪造成的祸患。想找风水先生挽救,可也没地儿找。谁也没有意识到是门前那棵榆树的原故。
正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兵荒马乱,十庄九空,周家湾一带也比土匪骚扰地住不安稳。周维杰的祖父决定让弟弟们都离开周家湾,到安全地带去安家,自己留下来看守周家湾这个大家。弟弟们带走了一部分财产,他把剩下的财产和家里的古董、一些银元,搬到顾新庄隐子湾,藏在山水洞里。晚上他为了安全,也就和老伴儿住在山水洞里,白天回到周家湾种庄稼。等到他想起来拿藏在山水洞里的东西的时候。东西早被别人给拿走了,这是他做错了的第一件事情。
他还做错了一件事情:家里的男丁基本上都走了,就剩下他和儿子。他又让儿子给白一秀顶了兵。这下他不担心别的,就担心老两口的安全,白天在农田里干活,晚上去山水洞里睡觉。每天过着一身轻的日子。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兄弟们都回来了,他的儿子也回来了。兄弟们的儿子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成家了,人口众多啊!
弟弟们问他也要不到一分二分钱,只好过穷日子。虽然大家都没怪罪他,但是,他心里总觉着家财被贼偷走了,给弟弟们没办法交代,弟弟们是否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是他编了个故事,不知道把钱弄哪里去了,有可能不愿意给大家分。
弟弟们穷,起码儿孙满堂!过着安然的日子。
他老两口也老了,他的儿子回来也没有个家室,光杆司令一个。也许他看到几个弟弟儿孙满堂,自己什么也没有,可能把这笔钱留下来自己养老!弟弟们也许会这样认为。
后来,经人介绍周维杰的母亲带着他姊妹进了周家的门,母亲嫁给祖父的儿子,一家六口人过着清贫的日子。从平时的生活水平来看,祖父确实也没有钱。后来给孙子结婚的时候,家里拆东墙补西墙,到处拼凑彩礼钱,祖父也没有拿出来一分二分钱!一直到祖父去世后,家里也没有富起来。生活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说明了祖父确实没有把家产守好,被别人给拿走了。
祖父说,他把木器家具全埋在胶泥窑窑里,让大家去挖。虽然大家都没有木器家具,但是也没有人去执行。也许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他说,场沿边有几缸䝎油,让大家去挖一下。维民好奇,挖了好几天也没有挖出来。他又说,他把一些书装在坛子里,埋在上庄门坡下一口塌窖里。一听说有书,维民,首先报名帮他去挖。爷爷和孙子,整整花了好些日子。也没有挖出来。
(4)功臣自居
周维杰十二岁来到周家湾,十年后他是一个大帅哥。祖父母、父母亲都上了年龄了,他自然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妹妹出嫁了,现在家里只有五口人。有吃有穿就是没有多余的钱。现在家里用多钱的方向,就是给他筹备结婚。妹妹出嫁早的原因就是要点彩礼钱给父亲治病,一分也没有留下来,转眼间,他都过25岁了,家里五个大人,没有一个不着急的,母亲只好把以前在白家的老房屋卖掉,给他娶了媳妇儿。
两年以后,周维杰有孩子,这时候家里的人口不断增多,劳力是有限的,只有他和妻子是主要劳力。他首先考虑到四位老人以后的后事,再次,为了让老人过的心闲,把老人借下别人的债务也都还清。老人过轻松,四个孩子可受苦了,家里没有钱,就没有能力供养四个孩子读书。
四位老人先后去世,周维杰完成了养老送终的任务,接下来孩子们也逐渐的长大,三个女儿也出嫁,他现在尽力想办法给儿子周白波凑娶媳妇儿的彩礼钱。
(5)靠 手 艺 养 家
周白波这孩子很有能力,他没有依靠家里人给他娶媳妇儿。他初中毕业后就学了木匠手艺。手艺学成,他发现现在人在木器家具上不是十分重视,进城的人更不重视木器家具。干了几年木工活,最终没有挣到钱。把好多黄金时间也给耽误。
他认为出外打工的人,最没有准备好的动西就是锅灶,每个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至少也得吃两顿饭吧。他在外打拼这几年深深的体会到吃饭问题是在外打工人的最主要的问题,!
于是,周白波又改行学厨师。学了两年厨师。想开饭店,手里没有现钱。他怕自己错过了结婚年龄,就和他的同行杨芳自谈对象。杨芳和娘家人姿态高,没有要彩礼,直接让女儿和他结婚了。
他和她生了一男一女。凭自己的手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不错。现在也离开了周家湾,把家搬到红寺堡区马渠村住家。那里的条件比周家湾好多了,集体种地,不愁饮水,政府把自来水都引到了各家各户的灶台旁。周维杰夫妻俩,在家里给周白波带儿子,过着心闲的日子!
(6) 老 榆 树 死 了
中院门前的那棵老榆树,大约存在了一百年吧。大概是生产责任制以后,不知是哪一年。周维杰把那个老榆树给请回家。
周维杰不是有意把那个老榆树挖掉的。因为那个老榆树的根全部露在外面。要不及时挖倒的话,会有危险。自个儿摔倒的话,会伤周边的动物。如果说哪一位行人,运气不好,正好路过树底下。老榆树无情地躺下,那就事情大了。
大家都忙于完成自己的承包田,没有在意,谁的运气好,收入多少?在日常生活中吉利与不吉利,这些事情都没有在考虑,也没有发现谁家里天天有不顺的事出现。不过中院里有好几个老人,基本上都是残疾人,没有残疾的也是残病人。虽然这几家人,家里都有病人,可是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家里有吃的,而且还有存粮,有人还买了农用车,摩托车,自行车。除了中院以外,上院,下院,庙湾子,前庄,人家的光阴都比中院人的光阴好。
首先养的羊只多。中院这几家人,养的羊,加在一起不到五十只,而其他庄子上的人,每一家人都养过百只羊,有的人养过二百只羊。这个差距没有引起中院人的主意。
后来,中院走出去的人比较早。而且光阴也比较好,大家从没有房子到了有楼房,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家家都有小轿车。
有位中院人说,书上说,门前有树千万不能有分成两叉的树,如果有了这样的树,不但对庄子没好处,反而有坏处。他们这个庄子里走出去最早的人都比较好,唯独周维杰一家人搬走得最迟。所以他们家的光阴发展起来的程度比较低,而且比较慢。
自从离开了周家湾,白波一家人的生活也不比别人差。看来当年的风水先生是说对了,而祖父没有把那棵树培养好,使老榆树呈现了两叉。
那颗老榆树的根是怎么露出来的?当年周瑆的爷爷养一匹种马。把马喂饱之后,就拴在这个树上。马整天在这棵老榆树的周围转悠。老榆树位于六十度的坡洼上,马转的时间久了,树周围的土给踩松了土慢慢就流下坡去,榆树的根自然就露在外面。没有土围着树根,老榆树慢慢地就死去了。中院的风水又回到了原来。虽然,离开这里的人是穷了点,但没有大的麻烦再出现。
使马无意间改变了中院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