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信息:信息是一种客观事物,它与材料、能源一样,都是社会的基础资源。
信息(香农):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
2.普遍性
3.无限性
4.动态性
5.相对性
6.依附性
7.变换性
8.传递性
9.层次性
10.系统性
11.转化型
信息的质量属性:
1.精确性
2.完整性
3.可靠性
4.及时性
5.经济性
6.可验证性
7.安全性
信息的功能
1.为认识世界提供依据
2.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
3.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证
4.为资源开发提供条件
5.为知识生产提供材料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源-》编码-》信道(噪声)-》解码-》信宿
信息系统: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系统的特点:
1.目的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4.稳定性
5.突变型
6.自组织性
7.相似性
8.相关性
9.环境适应性
信息系统的特殊特点:
1.开放性
2.脆弱性
3.健壮性
根据特点,在实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时,应重点考虑哪些项目风险
信息化:通常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
两网:政府内网和政府外网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四库: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
1.信息资源
2.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
3.信息技术应用
4.信息技术和产业
5.信息化人才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系统规划阶段: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设计任务书
2.系统分析阶段:详细调查-逻辑设计-
3.系统设计阶段: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4.系统实施阶段:编程调试-系统转换
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运维-系统评价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结构化程序设计-(SP),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2.面向对象法(OO):
3.原型化方法:原型是系统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版本,它反映最终系统的部分重要特性。逐步修改和完善原型。
4.面向服务的方法(SO):构件是指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
系统集成: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产品即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
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和时序。
OSI协议:
1.物理层:包括物理联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RS-232
2.数据链路层:空值网络层和物理层之间的通讯。IEEE 802.3
3.网络层: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IP
4.传输层:主要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的从A点传输到B点。TCP
5.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SQL
6.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ASCII
7.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HTTP/TELENT/FTP
IEEE 802.3:
1.IEEE 802.3 标准以太网 10Mb/s 传输介质为细同轴电缆
1.IEEE 802.3u 快速以太网 100Mb/s 双绞线
1.IEEE 802.3z 千兆以太网 1000Mb/s 光纤或双绞线
应用层协议:
1.FTP:文件传输协议
2.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3.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4.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5.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6.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7.DNS:域名系统
8.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传输层协议:
1.TCP:采用重发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可靠地、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
2.UDP: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快速协议。
网络层协议:
1.IP:无连接和不可靠的传输协议
2.ARP:用于动态的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
3.ICMP:用来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
4.IGMP:是计算机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
网络设备:
1.中继器: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在电缆间转换二进制信号
2.网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
3.路由器:实现网络层和以下各层协议转换
4.网关:提供从最底层到传输层或以上各层的协议转换
5.交换机
网络存储技术:
1.直接附加存储(DAS)
2.网络附加存储(NAS)
3.存储区域网络(SAN)
网络工程:
1.网络设计: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对现有网络分析和描述
2.网络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主干网络设计,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广域网连接和远程访问设计,无线网络设计,网络安全设计,设备选型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
粒度:数据仓库的数据单位中保存数据的细化或综合程度的级别。
分割:结构相同的数据被分成多个数据物理单元。
OLAP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继承,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可用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可靠性:是软件系统在应用或者系统错误面前,在以外或错误的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软件工程:将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及上述方法的研究。
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是指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能力
SA:实体联系图(E-R)数据模型,数据流图(DFD)表示功能模型,状态转换图(STD)表示行为模型
2.软件架构设计: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连接件)、知道构件继承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构成。
3.软件设计
4.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
5.软件测试及其管理: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6.软件集成技术:表示集成,数据集成,控制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云计算:基于并高度依赖于INTERNET,用户与实际服务提供的计算资源相分离,集合了大量计算设备和资源,并向用户屏蔽底层差异的分布式处理架构。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信息资产。
移动互联:通过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二者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
数据安全:私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信息安全:
1.设备安全: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2.数据安全:私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3.内容安全:政治健康、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
4.行为安全:行为的秘密性、完整性和可控性
信息系统安全:
1.计算机设备安全
2.网络安全
3.操作系统安全
4.数据库系统安全
5.应用系统安全
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新特点:
1.高速度大容量
2.集成化和平台化
3.智能化
4.虚拟计算
5.通信技术
6.遥感和传感技术
7.移动智能终端
8.以人为本
9.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模式:
1.政府对政府(G2G)
2.政府对企业(G2B)
3.政府对公众(G2C)
4.政府对公务员(G2E)
电子商务模式
1.企业与企业(B2B)
2.企业与消费者(B2C)
3.消费者与消费者(C2C)
4.线上与线下(O2O)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四控、三管、一协调):
1.投资控制
2.进度控制
3.质量控制
4.变更控制
5.合同管理
6.信息管理
7.安全管理
8.沟通管理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主要内容:
1.基础标准阐述IT服务分类、服务原理、从业人员能力规范等
2.服务管控标准阐述服务管理的通用要求、实施指南以及技术要求;阐述治理的通用要求、实施指南、绩效评价、审计以及对数据的治理;阐述信息技术服务监理规范
3.服务业务标准
4.服务外包标准,采用外包方式时的通用要求及规范
5.服务安全标准
6.服务对象按照对象分类分为数据中心和终端
7.行业应用标准包含各行业应用的实施指南和结合行业特点的相关标准
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组织有关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全局性谋划,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策略和部署等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1.信息系统规划原则: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与各业务层的要求,各信息系统整体性和一致性高,适应组织结构变化,便于实施。
2.信息系统规划流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案拟定和总体架构设计
3.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自下而上的分步进行
信息系统的规划工具:
1.制定计划时,可以利用PERT图和甘特图
2.访谈时,可以应用各种调查表和调查提纲
3.梳理流程时,可以采用会谈和正式会议的方法
4.建立过程/组织矩阵的方法
5.实体法归纳出数据类,列出资源/数据矩阵
6.功能法或称为过程法:分析每个过程的输入数据类和输出数据类,与RD矩阵进行比较并调整,最后归纳出系统的数据类。(IPO)
7.CU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