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老同志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不知道它当时为什么叫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在黄华坊,据说⋯好像⋯也许⋯可能⋯⋯ Maybe是因为当地姓史的人比较多而得名。应该是这样的一吧。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出现过。

至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这些只是资料,我也不知道啥意思。

下面我来讲下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虽然这有点夸张⋯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搬家——“破家值万贯”。

北京城像一块豆腐一样,四平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向东去!”“向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这都是很著名的斜街。

这一趟去史家胡同真的可以让我感觉到胡同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