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念

什么是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

个人精神面貌及品行中的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深沉的情感,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行为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

我们尽量使孩子们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培养个人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变为神圣宝贵的东西,如同个人的荣誉那样宝贵。我们竭力使集体的全部生活和活动,使学生多方面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种种兴趣,都具有思想意义和公民性的意义,都能引起他们对于一个人的所见、所知、所为的个人态度。学生对任何一种乍看起来似乎与他并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和现象,都会深切地当做个人的事情去感受。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要做到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一致,才能达到它。

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立,不过在这个时期必须使孩子所看见的、所从事的和观察的一切都具有鲜明的、显而易见的道德含义,才能使他分辨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我们尽力使善良、光荣、正义能给孩子带来个人的快乐,而丑恶、耻辱、非正义则使他不快、忧虑乃至痛苦。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只有我为他人做好事自己并不受益,只有当我不只一次地体验过自己不受益而为他人做好事的快乐、这种仅仅由于做了好事而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才会在有人做坏事而于我毫无损害的情况下,也把它当做自己的不幸来感受和体验。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从而达到行为和思想的一致。

在学校里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承诺过的,一定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也决不会去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外面等待等等。看似小事,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一个泰国广告视频:《我痴呆的妈妈》,广告视频讲了在泰国的一所小学,芭乍老师每天都会把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带来学校,安置在教室里最后一张椅子上,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被老人家吸引,这样的情况自然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反对,家长们虽然同情芭乍老师,但更疼惜自己家的孩子,家长们都不太愿意让自己孩子,和芭乍老师和他的痴呆妈妈接近,而校长迫于家长们的抗议,只好找来了芭乍老师,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芭乍老师的妈妈不见了,芭乍老师着急地到处寻找,而孩子们听到老师呼喊的声音后,他们都自发地寻找走失的奶奶,小男孩正和妈妈开车回家,突然在马路边看到了丢走的奶奶,他叫妈妈停车,然后下车追了上去,小男孩跑到奶奶跟前叫住她,而小男孩的妈妈赶来拉住小男孩,最后芭乍老师追来找到了走丢的妈妈,但妈妈却一脸懵懂地看着他,问他怎么还不去学校上学,而家长们也得知了,芭乍老师每天带母上班的真实原因,不再抗拒带着痴母上学的芭乍老师。

这则广告就是通过讲述芭乍老师,带着老年痴呆的母亲上班的故事来表现的,除了芭乍老师对母亲的孝心令我们感动,广告还教会了我们一个更加深刻的词语:“言传身教”,芭乍老师对待母亲的一举一动,让班上的孩子们深受触动,他们自发地寻找走失的奶奶,他们在老师身上懂得了感恩与回馈,懂得对于父母的感恩与爱护。让孩子明白“百善孝为先”,感恩是最大的善举,这视频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