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49。2020-12-4》

《金文成〈正蒙〉日记149。2020-12-4》

今天是庚子丁亥辛巳,十月二十,2020年12月4日星期五。

三十篇10【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张载说,困穷的经历"进人"——提高人的觉悟,使人进步、建立和发展——就像孟子所说"人有德慧术知者存乎疢疾",人能有徳行、智慧、技术和知识,这一切都存在于疾病和忧患中。疢疾,音Chen4ji2,疾病和忧患的意思。

    德辨和感速是指什么呢?

    船山讲解说,"困之中必有通焉",他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通在困本身中——通既在困的外面,更在困自身中——困与通这一对矛盾内在地彼此过渡;这种过渡不是拉锯式的,所以船山紧接着说"穷则变,变则通",也就是说,这种彼此过渡统一于变,这种变,不是过程性的不确定的变化而已,而是改变。有所确立叫改变。第二,"必有通焉"告诉我们,这其中有必然性,虽然不见得是"必须"意义上的。

    关于"为德辨",船山说:"不执一之道,惟困而后辨之,人情物化变而有常之理,亦惟困而后辨之,故曰其德辨",通过船山讲解可知,"为德辨"的重点在"辨",辨是条理的意思——思维随着意识,意识随着语言,语言随着思想,思想随着概念,概念随着理念,一层一层,一条一条,环环相扣,缓缓道来,从容裕如,大是大非,形势人情,天理人欲,广大精微,无一含混不清叫做辨。

    "不执一之道"是不坚执"某一个"、"某一种",即,陷于个体性中,滞留在片面的正确中叫做"执一之道"。这种谬误的性质又不同于诡辩,诡辩运用的是形式逻辑技术,"执一之道"则是观念和思想方法层面的谬误。诡辨不讲是非,只求输赢,"执一"只认死理,不明是非。前者坏,后者愚。

    船山说:"惟困而后辨",辨的前提条件绝对为独此一个:困。

    这是儒家一贯的理论:进徳修业,只有一个条件:困;用四个字解释就是:艰难困苦;用一句话解释就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为什么不能避开困而又能实现进德修业的目标呢?

    船山讲解说,上一节横渠讲的贤者就是"不待困而喻者",不曾经历困穷而能喻乎道,这是贤能的人,但这种贤人不是没有弊端——"知其大纲,忘其条理,因循故常"——其弊端是过于笼统,所以,"屈伸动静之变有不察者",也就是说,这会导致抽象思维能力的匮乏无力,不仅"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且不能充分交流切磋以共学共进,最重要的是,不能形成知识,不能形成知识,就不能教授,也不能传播。

    亚里士多德说,可教授的叫做知识;不可教授的只是经验而已。动物只有本能和经验而无知识,所以,无论其族类有多么聪明,不管其族类能力多强,都无能于推动整体性的进步。可见,无论经验、技术或者智慧,如果不能形成有条理的理论知识,就不具备教授性,则再宝贵的经验,再高明的智慧,再好的技术,都无能于推动整体的进步。

    《学记》里说"学以为师,然后为能君",道理在此。

  然而,这里所说的抽象思维能力,必然是具体的,意即是有内容的,而不只是一些大词,亦即我们常说的空洞的道德和情怀。所谓有"具体的"、"有内容的",尤其特指阐述各环节的运动。也就是说,这种"内容"绝不是指直接给予的,所谓"直接给予的"意思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是这么一回事",要么只有结论而无过程,要么孤立自存而无关联。

    黑格尔说:"这种区别只属于辨证的发展。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即亚里士多徳的),包括批判的哲学思维在内(即康德的),是不认识这种区别的。"(商务印书馆《逻辑学》P117)。

    有人说,抽象思维还不够,抽象思维还这么复杂!怎么就不能直接了当一些呢!请问,我们吃的米是地里长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吃土而要吃米呢?而且还不能直接吃生米,还要水淘火烤弄熟了再吃呢?

    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就不要想着简单,即使做普通的交流也不要为了简单而简单。因为往圣先贤们阐述的这种思维的往复运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点,他们绝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恰恰相反,每一重往复,已经是最简洁的了!另外,从实际效果出发来看,对于不经"困进"的人来说,简单并不是解惑的解药。

    我们所知的简单且美好的极致是婴儿,但我们不会要求停留在这种简单良善的状态中,而要求经由整个人生再回归到婴儿般纯净良善的简单。

    "为感速",船山讲解说:"心极于穷,则触变而即通,故曰感速",我的理解是"飞跃"。这个"飞跃"是相对于"量变到质变"式的循序渐进而言的。

    困,其德辨,其感速,困是不可替代的良师益友啊!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正蒙〉日记149。20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