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闫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我最欣赏的是她一改语文一线教师对课文及作者顶礼膜拜的仰视态度,而是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平视文本和作家。文本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直言不讳。

譬如,解读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时,一开头就针对文本结尾的那句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坦率地指出,“我试图站在冯骥才先生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我也试图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他所说的这个美好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无论我站在谁的角度,最终都没能看出这个境界的美好,无论这个笼子是如何舒适与温暖,笼子就是笼子。对小鸟来说,它需要的不是笼子,而是自由的天空。”一语点破了作家由于考虑欠周而造成的文本的缺陷,这种平视教材的勇气,恰恰来自于老师对作家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而不是无理挑刺,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以求博得喝彩。

还有闫老师在分析郑振铎的《燕子》这篇课文的教材解读,说到《燕子》一文的作者是郑振铎先生,只不过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她因此查阅了郑振铎先生的原文,发现《燕子》译文与郑振铎先生的原文相比,实在不能如编者所说,“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而是经过大量的改写,几乎是面目全非的地步。因此,闫老师说,做出适当的改动是有必要的,但问题是,改动到什么程度,什么地方改动,改动的是否恰当,是值得研究的。因此,她建议,“教材编者重新去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提议我们一线教师执教这个文本时,也能关注对照郑振铎先生的原文,知道所用的这个文本最初是什么模样,她真实的模样究竟是怎样的必要时,也可以将郑振铎先生的原文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它最初的源头又在何方?我想这是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也是对郑振铎先生必要的尊重。”

读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应该仅仅去原封不动的借用她的解读,而是应该透过书中的一个个对个案的研读,继而探寻学习闫老师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磨练出自己的解读艺术,这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