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之道

在一个旷野当中,如果有一棵大树轰然倒下,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到底现场有没有发生过声响?相信你会说,我没有听到声响,但物理上有震动有发声。只有把注意力聚焦到听力之前,你才能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聆听,需要你注意力全然投入。

听力觉醒=听到+注意到

通过聆听,不是去发觉和回应对方的言辞,不是敏感于对方的态度,而是去触碰对方的需要。

听力觉醒的下一步是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的意思是保持和言说者的应和,与对方同幅振动。这种同幅振动,既是身体的、内容的,也是情感的。在聆听的过程中保持眼神的交替,保持身体的前倾,不要乱切换话题,保持对对方的尊重和话题的投入,始终对整个言说过程投入兴趣。

在积极聆听的状态中,你看上去被动,其实你正在主动建构一个更为健康的对话氛围。沟通在本质上,是一个互动建构的过程。

沟通是可以建构的,谈判是可以引领的。“听”在这个过程中看上去被动,实际上是对整体前进的方向进行影响。

一方面,你听得越多,意味着对方说得也就越多,你对信息的理解和占有也就越饱满,你对情况的掌握就越通透,当对方在合适的言说状态中,你已经身处一个大为有利的谈判局势里——因为你,掌握更多对方的信息。其次,聆听是一种给予对方能量的状况,对方言说,你聆听,对方会觉得你尊重他,在意他,体贴他,他说话的心态,也会变好,你们之间的沟通氛围,也会改善。

好好听话,有时候,比好好说话更为重要。

积极聆听=听到+同频振动的应和

积极聆听的下一步进阶是"听觉正念"。

“正念”是一种不被杂讯滋扰,不被分别心裹卷,让意识有知觉地全然只在当下的状态。禅宗的公案故事说:

施主问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些什么?”

和尚说:“砍柴、烧水、做饭。”

“那您得道之后呢?”

“砍柴、烧水、做饭。”

“那您得道之前之后,没啥改变呀?”

和尚说:“改变了。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得道之后,我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烧水的时候只想着烧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

用曾国藩的说法叫: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就是把心思与目力,非常澄澈地关注于此时此刻的当下。

放到沟通中同理,若你在对话时,对当下有全然之知觉,你就会对聆听有感知。若你在聆听,便只是聆听。

很多时候,吃饭时,我们并不在吃饭的状态,我们在看手机,刷抖音。类似的,聆听的时候,也不在聆听的状态中。史蒂芬·柯维说:大多数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怼回去”,而不是为了真正理解。

让聆听变得更加澄澈,你需要锻炼自己对于聆听的习惯、沉浸和定力。

正念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叫不比较,第二是不判断。

如果你在谈判中,或者是所有的沟通力,特别是在和对方刚刚见面的第一个阶段,对方给你的任何信息,你一旦在大脑当中形成比较和判断,比如说“这个价格太贵了!”“开玩笑,他懂不懂行情!”“怎么回事?今天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么个不懂道理的人。”这些话并没有说出来,是你心中自己对自己的喃喃自语。那么你,已经在比较和判断中。

不要比较,不要判断,让对方将所有的信息尽可能和盘托出。你一旦判断与比较,你便离开了聆听,你的“听”,被分别心推动,而不是好奇心引领。

如果你没有比较,不作判断,这就证明你的谈判状态里,在“听”的意义上非常健康,接下来你将收获对信息更多的占有和控制,并在后面谈判选项设计中,你也会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听觉正念=听得沉浸其中,不比较,不判断

总结一下。关于聆听,有三个层次:

一是听觉唤醒,我们需要把注意力给到听,这样才能收到更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听的重点放到需求上去,而不是在意对方使用的言辞。我们用听来捕捉需求,然后回应需求,这样,你们便会在一个和洽的对话状态中。听力觉醒=听到+注意到

第二,我们提到的积极聆听的基本方式,就是和对方全面地共鸣,而这种听觉状态会使得对方的言说状态,也越来越好,也会让你,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积极聆听=听到+同频振动的应和

第三,听觉正念。沉浸在聆听中,不比较,不判断。用不比较,不判断来检查与校正自己聆听的状态。

听觉正念=听得沉浸其中,不比较,不判断。

聆听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