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这个词其实早就有了,最近之所以火是因为伊隆·马斯克经常用这个词来解释他的创业思路。这又间接导至了硅谷那些大佬投资人谈项目第一句话就问,你这个项目很好,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关于“第一性原理”,伊隆·马斯克是这么说的: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样讲好像有点绕。
先来解释一下“比较思维”,就是我们总是倾向经验总结从而得到结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真理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只是在加深认知而已。
罗振宇最近有个讲法,很有意思,叫“功能性文盲”,说,你所看的书,都是你想看的,都在加深原来固有观念。这正如书中提到,休谟提出的“归纳法谬误”,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却不一定依旧成立,即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其实,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是怎么做的呢,伊隆·马斯克有一个创业项目是造火箭。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有国家才有财力干,但是伊隆·马斯克说不对:一架火箭,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就算还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优化。所以,他说,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
再举个例子,解释”世界根源“的学说。神学,什么鬼、神这套体系,维护人类存在至少一万年。当牛顿搞出来的科学体系,看起来比此前的什么神、鬼要正确吧?那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怎样?当速度变成了光速的时候,只有切换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能解释。300年牛顿就被颠覆掉。然后就是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搞出来的新体系。你放心,绝超不过300年,这套思维方式一定会被颠覆掉。
所以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眼界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放大,重新定义范围与基本原则,而后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重要的不是“第一性原理”本身,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因为我们人类文明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在积累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那些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是荒唐透顶的东西。如果不能随时回到根本,就很容易把经验变成负担。
我们为什么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
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疯狂迭代、信息迅速爆发的时代。我们可以藉由高精的技术与海量的数据去打破原有的习惯和偏见,重新规划事物运转的方式,还原事物的本质。但,我们的选择太多,方向太多,各式各样的指引让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所以,找到一个目标,找到一个指引,就尤为重要。在心里记住那个唯一的目标,不断纠偏,随时质疑习惯和偏见,随时去除冗余,才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把握住自己。
马云办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讲了很多话,其中有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做企业的人,你得有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些东西听起来很虚,但是做企业的时候,你经常会遇到重大选择。你一旦有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变得简单。”你看,这其实就是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第一性原理”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伊隆·马斯克、马云这样的创业者可以用,回归到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可以用。比如,产品数据模型的建立是尽可能地数字化产品本身,然后才是其它系统的适配。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光知道没有用,重要的是要用到。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些笨笨的,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有梦想的人,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以下,书摘。
1. 柏拉图把人类的认识分为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类似地,我将人类的思维分为4层,由低到高依次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哲科思维和觉性智慧
2. 英雄之旅,从启程开始,经历跃迁、顿悟,最终回到实践,并帮助更多的人一起看到更大的未来。
3. 休谟问题”。他认为“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简单来说,休谟提出的就是所谓的“归纳法谬误”,其实是在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却不一定依旧成立,即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其实,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4. 归纳法的结论就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
5. 推翻一个结论,不要从结论入手,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结论自然不成立。这
6. 连续性假设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隐含假设,它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前提性假设,而连续性假设并不是归纳法本身能够证明的。我们需要的证据是我们要证明的对象,从逻辑层面来看,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证明连续性假设,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7. 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 为此,人类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授过程中,通常都是默认未来不会变化,节约大脑的预算空间,从而用较小的能量消耗,维持了生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就像我的老师、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所说的那样,“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否则,你将陷入永无所知的困境。从本质上讲,知识在一定时空边界内帮助我们得以求存,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它是根本做不到的”。尽管现阶段的所谓知识并不是真理,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足够了,这就叫“求存不求真”。
8. 人类的认知具有连续性和局限性,人类不但总是忽略边界的出现,而且在跨越边界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原有的规律去衡量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9.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来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成立。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想要找到一个深刻的抽象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根据这种思维模式确认出来的理论,往往具备可迁移性,只要在逻辑上成功地推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10. 相信本质思考,相信逻辑和必然的导出,相信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11. 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从系统的维度来说,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所以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之分。
12. 2000多年以前,关于理性认知,柏拉图提出了“洞穴囚徒”这样一个隐喻。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就像生活在洞穴中一样,以为通过自己的思维、认知、心智看到了世界的本源,实际上看到的只是真理之光折射到墙上的影子而已。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则提出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说法,“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就像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过的一样:“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13.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任何理性系统的边界都是由第一性原理决定的。也就是说,第一性原理作为理性系统得以形成的元起点,虽然支撑了整个理性系统,但它同时也禁锢了这个系统的边界。它是系统得以形成的根基之处、最大的确定性之源,因此也是系统的最脆弱之处,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14.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般最关注的是解决方案,最看重解决方案的“内容”。但是,与其在内容本身上下功夫,不如去探寻这个内容下面的“一”,尤其是要打破那个隐含假设,这才是最关键的。当把这个“一”打破,方案自然而然便会出现。就像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三个步骤的发生,其实就是前两个步骤的结果。
15. 往往那些大家都深信不疑、不被质疑的东西,才是给予你最大限制的隐含假设。怎么打破这种限制?答案是通过哲学思维。什么是哲学?回到哲学的原点,康德说,“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东西的追问”,它可以表现为好奇心、初心、童心等。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始于对万事万物的惊异,这种初心才是产生创新的源头。
16.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固化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相比,一个是看结果,一个是看过程。
17. 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其中,最难的是第一步,是它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第一创新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一性原理)。这里的重要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它有可能是几个,然后被组合成多元思维模型,不需要太多,三五个多元思维模型就会让你与众不同。第一创新的重点是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是两种创新模型不同的要点(见图5-1)。 图5-1 破界创新与第一创新的区别和联系 不难看出,第一创新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去推导创新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构建新商业系统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第一创新是非常适合起步阶段的创业者的创新方法。
18. 将这种归纳创新变为演绎创新,使用演绎的方法直接定位到某种对企业发展有根源性促进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然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创新模型,最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模型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指导创新实践。
19. 从这些实际案例中不难看出,我们并不是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很多案例,然后归纳并总结出组合创新或者分形创新的方法,而是基于基础学科,找到商业系统最基础的理论,然后通过演绎法,推导出一些可用的模型。尽管我举的很多例子看起来像是归纳法,但我只是用那些例子来验证模型而已。
20. 简单来讲,如果你的手中只有一把锤子,你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往深刻的角度剖析,我们自认为是在使用大脑进行思考,其实只是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模型在思考。如果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某种思维模型,我们自然就会用这种思维模型来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模型是错误的,或者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锤子综合征”
21. 芒格也列举了一些他认为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比如有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化学的自我催化模型,以及工程学的备份模型等。芒格认为,掌握100个模型就差不多可以拥有通识智慧了,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过10个。
22. 在我看来,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23. 8条重要学科的重要内容:第一,在哲学领域中,他列举了原子论[4];第二,在数学领域中,他列举了欧氏几何;第三,在生物学领域中,他列举了自然选择;第四,在经济学领域中,他列举了“看不见的手”;第五,在政治学领域中,他列举了“人人,生而平等”;第六,E=MC2;第七,熵增定律;第八,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24.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马斯克在各种采访中并没有提及“还原论”3个字,但他的第一性原理却透露出物理学中“还原论”的意味。
25. 我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被传统和过去的经验束缚太多了。人们几乎不从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任何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会这么做,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做的’,或者‘没人这么做,所以这么做肯定不对’。但是,这么想真是太荒谬了。你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物理学上,我们叫‘从第一性原理开始思考’。你从基础概念开始,然后从那里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最后再看你的结论到底成不成立。你的结论和其他人过去得出的结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6. 我们并不能从系统的命题中倒推出在系统之外的第一性原理,除非我们可以跳出自身所处的系统,从外部视角进行分析。
27. 所谓真理符合论,就是信念是否与客观事实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客观事实一致,就是真理。而所谓真理连贯论,是指信念与群体信念是否一致,某个信念如果与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
28.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独立于我们之外、不仰赖于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实,与认知主体、认知思维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悖论是,对人而言,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信念”之外的“客观事实”,或者说所有的客观事实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信念当中。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并不难理解,因为要想让客观事实成为事实,首先需要经历我们主观的认知。
29.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5条感官通道,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一生中获得的所有认知,80%来自视觉,18%来自听觉。即便是最重要的视觉,其功能也并不足以认知到现实中的所有事物。我们的感官系统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扭曲”外物,这就意味着,我们大脑“拍摄”的照片往往都是错误的。
30. 我们从小到大信奉的“眼见为实”的准则未必很准,恰恰是眼睛扭曲和遮蔽了事实。我们所认同的正确,只是一种在“简化”和“扭曲”之后的约定俗成而已。
31. 勒庞又延伸出3个重要的观点,即群体无智慧、群体无逻辑和群体无意识。
32. 在群体内部,逻辑始终无效。 一方面是因为推理属于人类的后天技能,而群体思维是人类还处于直立人阶段就植根于基因中的认知,所以“群体没有任何批判性精神,群体不会推理或总是错误地推理”;另一方面,“逻辑的法则对群体不起作用,群体只会形象思维,也只能被形象打动”。所以,优秀的演说家靠的总是感性而不是理性。 对群体而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而“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33.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34. 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因为“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
35. 创投圈的一些怪现象。基金募集基本靠公关,判断风口基本靠媒体;项目获取基本靠抬价,尽职调查基本靠审计;风险控制基本靠对赌,投资勇气基本靠合投;投后管理基本靠放羊,GP收益基本靠管理费。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都在这么做。
36.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
37. 所谓逻辑自洽,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二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
38. 逻辑他洽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
39.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
40. 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其实表达的也是主体性认同的结构,正因为“我”在思考,所以“我”才存在。在这个结构中,不可知的“我”占据了主体的地位,而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我”的思考却被常常等同于“我”自身来看待。这种常规的认知习惯,实际上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会持续性地陷入二元对立的矛盾中。 因为“我”的思考等同于“我”的存在,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比思想的正确性更能强化“小我”的存在,而为了证明“我是对的”,必须证明“你是错的”。当人们站在己方正确而对方错误的逻辑制高点上,自然会产生一种思想层面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在这个二元对立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41. 我们所遭受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所谓的犯罪分子,也不是来自天灾,而是道理之争带来的自我屠杀。
42. 创新精神的第一特征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反共识。没有批判性思维,认知边界便无法打破,我们需要承认“我错了”“我们错了”的勇气。所以,我讲的都是错的,我的内容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重要的不是指头,而是月亮,不要专注于内容本身,而更应该专注于思维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