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第四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前面讲充实之谓美,就说你充实之后还发出光辉,什么叫光辉呢?
一个人无时无地任何事情都做得很圆满,他久而久之,人格就会发生一种光辉,
说到光辉就很抽象,但是你看所有宗教里面的圣人,头上都有光圈,他不是说故意去随便乱画的,是自然而然就发光嘛,光会代表什么?它能够显示一种不凡的人格表现,对别人来说具有启发作用,
譬如我现在做一件事,孝顺父母像舜孝顺父母,他不见得是很亮的地方啊,他老老实实孝顺父母,他的行为传出去以后,任何听到的人都觉得哇出现光明,人生是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光辉嘛,
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在媒体里面,电视里面报道,一些好人好事,看到之后也觉得人生充满希望这就是光辉,所以你充实之后又能发出光辉叫做大,大这个字始终是让人向往的大,小的话格局不够嘛,小人不行,大人就不一样了,代表他心胸开阔,能够有伟大的德行,已经到大了,
接着第五步,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来了,什么叫大而化之呢?今天讲大而化之,变成这个人不太在乎细节,什么事情都大而化之,这完全不是那个意思。在孟子里面讲大而化之,你就要前面连起来,充实又有光辉,并且又能够感动人心,化代表化名成俗,感化百姓成就好的风俗,叫做化,
如果一个人有了光辉之后,只能照亮别人,他是静态的,化代表什么?能够有适当的位置,让他去发挥,可以感动百姓,
说到化这个字,孟子也说过,他说君子所过者化,他很喜欢讲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所以话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因为古代的人讲文化,文化这两个字出自于《易经》啊,《易经》观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卦还是贲卦,我们将来再找机会再说明一下,
就提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在这个时候就知道说,大而化之之谓圣。
什么叫做圣人?他的德行充实圆满,又能够发出光辉,又能够产生力量来改变百姓,使他们走向善途,
最后一步最精彩的就在这里了,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把最高境界说成是神,这个神当然不是名词了,这个神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难道人可以变成神吗?变成神妙的境界吗?孟子认为可以,但是它不可知之,不可知之四个字代表超越理性思维的能力,就是不是你可以想象的到的,一方面你在世界上看不到,另一方面你看到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不可知之,就是保留人类精神生命发展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叫做不可知之,你没有达到之前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你达到之后发现永远还有更高的层次可以发展,
说到这不可知之啊,确实是不容易啊,
像佛教里面,就很喜欢讲,不可思议境界,你研究佛教到最后,就知道这个最高境界啊,不可思议,什么叫做不可思议?也是一样,无法用脑袋去想,
因为人类的言语,人类的文字,都是针对相对的对象,去找到一个概念,
所以凡事你用言语来表达的,都是相对的东西,你现在描写一个人伟大,只能说他真伟大,他很伟大,他太伟大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但是什么叫伟大?你有时候正面说说不清楚,
就好像西方人谈到上帝的时候,他就说你不能说上帝是什么,你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
这是在西方有1千多年的传统啊,叫做从否定的方式来说明肯定的最高境界
譬如我现在说上帝就是高山,上帝就是大海,大家都知道这是乱讲,我说上帝就是太阳,这根本就是乱讲,
那我不能这样说,我只能怎么说呢?上帝不是高山,上帝不是大海,上帝不是太阳,都对。因为上帝确实不是这些。
但是我说的上帝不是这个,不是那个,我讲了100个不是,都对,但是你还是不知道上帝是什么。
因为上帝本身是超越我们的相对世界,超越我们的概念,超越我们的语言的范围,不可说。
你说怎么讲孟子忽然提到,西方的上帝,使我们增加困扰?别担心,我们不是念过一点《老子》吗?
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道家的道就是不能用言语来说,你用言语来说那个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就是相对的道了,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将来谈到道家的时候,就会知道,在道家里面,谈到形而上学非常自然,
在如家里面你反而会觉得好像不容易,儒家比较自然是谈什么呢?当然是谈他的伦理学
所以这里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孔孟老庄,到底要提供什么样的观点呢?
一般讲哲学都是参考西方的,因为它有一个完整架构,
你要简单分的话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知识论,什么叫知识论呢?你要有逻辑训练,
因为逻辑是一个推理过程,你如果不能运用逻辑的话,你说的话前后不能够对称呐,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那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认识了,譬如什么叫逻辑呢?我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论语》有一句话,学生所说的,说老师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你可以推到什么结论?你推到的结论你不能说,老师在这一天过他就不唱歌了,
好,我现在推出来了,老师今天没哭,他就一定唱歌,这不一定啊,他只说今天哭过就不唱歌,你不能从这边推到他今天没哭,那他肯定唱歌,那你能推到什么呢?
老师今天哭过,他就不唱歌,你能推到,老师今天唱歌,他一定没哭过,你可以这样推哦,因为我哭过我就不唱歌,那我今天唱歌了,代表我一定没哭过,这叫做逻辑嘛,是不是?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西方人有逻辑,逻辑是每一个人都有,只要你有正常的理性,你需要做推论的时候你就使用逻辑了,所以西方人把它当作学科专门加以训练,
我们这边呢?自然而然发展出来,有时候需要做比较深刻的反省,才能觉悟到,
所以 你如果说这样去看的时候呢?就比较容易掌握,到底是在说什么?
但是我们有时候讲话的时候会比较夸张,比如说,我们问你说孔子没有见过哪些人?其实孔子没有见过很多种人呢,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哎呦孔子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的人一样。弄了半天人都好色了,所以孔子未见这两个字,字面上是没有见过,其实他讲的是什么?他讲的不是真的没有见过,而是加强语气,希望你知道他的关心所在
因为你要反驳孔子这句话很容易嘛,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的人一样,我们立刻说那颜渊呢?
孔子恐怕就不好说,噢 颜渊例外,他说颜渊例外,代表他这句话就不能讲未见嘛,
所以我常常说你学过逻辑之后,说话就会调整一下,不要说从来没有,不要说一定怎样,不要说通通如何,说话最好加一些修饰语,大概 或许 差不多,好像 似乎 也可以
孔子如果说,我大概我没有见过好德如好色,那大家都同意孔子讲的很对,对不对?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没见过的人真多啊,我没见过刚者,子曰:吾未见刚者
我从来没有见过真的刚强的人,别人说申cheng枨就很刚强啊,
孔子说 枨也欲 焉得刚?很有名呐,这句话就变成无欲则刚了嘛
因为申枨有欲望哦,有欲望的人不可能刚强,因为你有欲望就是弱点,碰到你的欲望你就软弱了,你怎么刚强呢?
譬如说很多人呐,你看电影,哦呦都被威胁呀,受威胁为什么受威胁呢?他一个人很刚强,别人说我抓住你的家人呐,你怎么办?他就只好放弃了,因为他爱护自己的家人,那你说不行,还是那么刚强,这样的话也不合人情
所以孔子没有见过的人很多啊,五六种,他讲这些话就代表什么?他的关心。
你不要把他真的当做他在发表一个逻辑上的命题,
所以西方讲到知识论,第一步先受逻辑的训练,第二步要研究人的认识,可以到什么程度?
譬如说我现在回忆昨天发生的事,什么是回忆?回忆经过筛选作用,还能保存多少真实呢?西方研究这些呀,我去认识的时候,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呢?我怎么样去把握,我所认识的,真的是符合他本身的样子
我们中国哲学啊不太注意这些,为什么不太注意呢?因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时候,你专门研究这些,有一派学者叫做名家,惠施公孙龙专门研究这个,
比如说坚白石是最有名的,我看一颗石头我只能看到白色,我看不到坚硬,我用手摸一颗石头,我只能摸到坚硬,我摸不到白色,所以我用手去摸,用眼睛看,弄了半天我怎么知道它是石头呢?石头看不到,石头也摸不到,看到的是白色,白色的不一定是石头,摸到的是坚硬,坚硬的不一定是石头,
但是坚硬白色的石头,那个石头怎么来的?这叫做惠施,公孙龙他们的辩论呐,
你听他们的辩论辩久了之后,不要说求知了,反而变无知了,思想都阻碍了
所以有时候西方人讲知识论,就不一样
他是就你生活经验,慢慢去提炼,提炼,提炼,提炼到最后他们就问说,那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东西呢?因为万物充满变化,所以你说有,就代表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就是告诉你,什么是最后的真实
我们活在世界上,常常发现说万物是充满变化,充满变化代表是什么意思呢?都靠不住。你所认识的东西,昨天是这样子,今天不一样,那如果变化这么快的话,你怎么知道你昨天看到的是真的呢?
那你今天看的是这个样子,到明天又变了,那你怎么知道,今天看的是真的?因为明天恐怕又变了
所以这个时候西方就要说,不管怎么样变,一定有一个后面的本体,要不然是什么东西在变?诶这也对呀。
研究后面那个本体就称作形而上学嘛,西方人特别喜欢形而上学,因为他总认为形而上学还是根本的东西,
你有了形而上学做基础以后呢,才可以用在什么?伦理学上面,
所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知识论,第二个叫做形而上学,研究本体的,最后一个叫做伦理学,谈到伦理学的时候就是要应用哦,
我因为学了哲学,我跟别人怎么相处?我要行善避恶,那什么是善恶?有什么原则?所以我们如果用中国哲学立场来看的时候,就好像儒家比较偏重伦理学,
你学儒家学到后来总是叫你成君子嘛,成圣人。
到家比较偏重形而上学,总是要跟你讲什么是道,让你到最后呢要培养某种觉悟的能力。
所以像这些就是不同的学派,中国哲学很少有重视知识论的,西方哲学很少有不重视知识的,这就是中西哲学很明显的差异,
那么好了,我们今天在这里就要说了,儒家也有形而上学啊
因为形而上学就要问,什么是最后的本体?就好像你现在问孔子说,什么是最后的本体呢?到底宇宙万物的变化后面有没有最后的基础呢?作为来源也作为归宿的呢?
孔子的答案很简单当然有了,就是天呐,那这个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叫做五十而知天命嘛,那天命给我之后我该怎么做呢?伦理学上面我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杀身成仁,这边就来了
所以孔子孟子如果,没有形而上学这个部分的话,只讲伦理学的话,没有任何伦理学会让人去死的,伦理学是要让你活下去呀,他可以给你要求你要行善避恶,但是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说要我为了行善而牺牲,除非你能告诉我后面的那个本体是什么?牺牲不是牺牲,反而是完成。以孔子来说就没有问题后面有一个天,所以我牺牲自己,是完成天命的要求。
所以儒家不讲天人合一,儒家讲的是天人合德,什么叫天人合德呢?德就是行善的一种结果。
所以你如果要符合天命的话,就要把握人性向善的这一点,努力行善,最后成就一个完美的德行,我成就完美的德性,就跟天要求我的一样,等于是我完成了人这一生,所应该做的事情,死而无憾,死而无愧,
所以我们要说儒家的时候,不要忘记他背后有形而上学
那如果说你问孟子好了,孟子能不能掌握这一部分呢?这一句话就是证明啊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换句话说,不可知之这四个字,一定是有这样的境界,只是你无法去了解它,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你何必说这句话呢?你可以到这句话,前面就停下来嘛,也没有人去怪你,因为你不说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懂不懂啊?那你说了之后你又说不可知之,它是不存在的,怎么可能?
所以不可知之里面包括无穷的境界,无穷的层次,但是都超过你的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超过你的思考所能掌握的范围,
所以这句话就把儒家的形而上学,展现出来了,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不是讲得很神秘,
他只要是要提醒你,天,这个天本身呢,一般人所了解的天,跟孔孟的天,真的有点距离,这个时候也不能怪我们呐,因为离开古代太远了,如果你真的了解古代的天呢,就会知道孔孟他是有背景有传承的,
譬如古代的帝王称为天子,好了,天子啊,人间最伟大最有权利的人称为天子的话,代表天更伟大,他是天的儿子啊,要按照天的命令来生活,来行事,
商朝变成周朝就说天名改了,就是天命本来给商朝,商朝开始也很好嘛,商汤奉天的命令来把夏桀给推翻,因为夏桀虐待百姓啊,
到周文王武王奉天的命令把商纣推翻,你看它每一个王朝成立的时候呢,都宣称自己获得天命,
你能说他背后没有一种信仰吗?但是孔子孟子讲的天命也不太一样,
以前的天命只有天子才有天命哦,从孔子开始,他说五十而知天命,从此以后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天命,所以孔子对我们中国人最大的贡献,这是一点,只是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因为大家都不太知道什么叫天命,听起来茫茫然也就算了。
什么叫天命呢?我有时候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他有一次在军中做演讲,面对很多小兵,他心里想,怎么样让小兵可以了解这些儒家的道理?
他就说了,他说你是一个小兵,你在站岗的时候呢,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站得非常好,连上将来呀都不能站得比你好,那你就是小冰的圣人,你就是圣人的小兵。
钱先生这个例子当然是对的了,不过他不知道上将从来不用站岗的,并且上将站岗会站的好吗?年纪一天天大了站不动了,
他只是强调什么?你把一个工作做的尽善尽美,你就是这个工作上面的圣人,
圣人不是说很奇怪的人,圣人就是把每一件小事情,是我该做的,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人生不能重来,你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你慢慢改善,希望下次做好,你如果这次已经做的尽善尽美,然后做别的事情也尽善尽美,你慢慢就成为全方位的圣人,那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了,
所以钱穆先生这个比喻很有道理
因为常常会有人问,我们平凡的老百姓,怎么会有天命呢?好像天命都是少数人,很特别的人,他才会得到,政治领袖了,或者大的企业家,才会得到,其实不然,在儒家的看法里面,每一个人都有天命,就是设法把你每一件事情,你个人该做的事都把它做好,
所以这个天命就变成是按照你的特定情况,给你一个任务,所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之后,就出来做官了,做官做了五年之后别人不在支持他了,就周游列国,
所以我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0知天命后面就改一个字,60而顺,顺天命就是这个意思
他顺天命的话呢,做到7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因为有时候举例来说,学生问我说,老师你有天命吗?我说有啊,就是把书教好,
我当一个老师把书教好,就已经奉行我的天命了,但是把书教好,奉行我的天命,还不够,
因为离开教书的岗位,我又是一个平凡人,我是很多人的朋友,我有自己的家庭这些,
所以每个人,他都有各方面的人与人相处的互动关系,
你要把你天命尽好的话呢,那可以说是一个无穷的责任,无限的使命
一个人怎么样,把自己的全方位的人际关系,全部做的尽善尽美呢?一辈子也做不到,也就因为一辈子也做不到,所以孔子才会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孔子才会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理由就在这里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做到,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做?只要你有继续在做,有努力的话,有恒者,你努力成为君子的话就够了,因为代表你没有停下来,
所以在孟子来说的话呢,他能够设法掌握什么?可欲之谓善 第一步,这一步大家都可以了解,我内心里面对于一个行为,觉得很值得喜爱,那个行为就是善的,这是最简单的,就是对你那种直接由自己的心,直接可以掌握,不要别人告诉你,你受不受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因为你都有你的基本上良知良能嘛
我们有时候看到在外国也一样,我们有时候看到母亲,带着孩子照顾孩子,无微不至,甚至有一些故事你看着很感动,发生了爆炸,母亲就是伏在孩子身上,救了孩子一命
你只要听到这种事情。都觉得哎呀,真的令人喜欢,令人感动,这就叫善的行为嘛那这种就是第一步,
但是你光是看到别人的行为善,不够哦,我心里面觉得这个行为很值得我喜爱,那你要自己做嘛,你自己做的话,就把这种你自己的喜欢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加以实现,你自己的快乐啊其实更大的,
通常我们喜欢一种行为,就代表我们预设,如果自己做的这种行为,你就会喜欢自己,否则你第一步为什么会喜欢这种行为呢?这是很简单的心理学,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为很可欲,那就是善的行为了
第二步呢,在我自己身上去实践出来,有诸己之谓信,我才是真正的人,所以儒家里面讲到善之后,讲到信,作为真正的人,这是讲的很清楚就是人性向善嘛,你行善就是真的人,你不行善就是假的人,
我们现在对于真人假人,还不太敏感,听完庄子之后,你就知道,庄子最喜欢讲真人,就代表有很多假人,要不然你讲真人什么意思呢?大家都是人,你为什么说这样叫真人的?代表大家都是人就是不够真
好了那在儒家里面也不是每个人都是真的,因为人是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嘛,所以你要真诚的话,你就要了解善,就要行善,接着呢?
充实之谓美,那个美呀就是人格的一种特质,代表他是任何情况都在实现善,那个善使得那个美呀,值得我们欣赏,所以美就变成一种人格特质,值得欣赏,因为它始终是在实现善,
接着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我们要思考的时候,有时候压力很大,因为孟子的这个学生呢,乐正子啊叫做四之下二之中,只做的什么?打开第三步就不容易呀,第三步真的不容易呀,第三步是什么呢?充实之谓美,
这就很难了,对不对?无时无刻任何情况之下,全部都可以做到善,这真是不容易,所以孟子讲的也对呀,二之上,四之中,代表他在第三个位置,
那么我们如果再想往上走,就到大,到圣。到神,
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所以最后到不可知之的时候呢?代表孟子他的伦理学,让你行善一路上去,后面有一个形而上学的根据,说到最后呢还是天,
你如果从这边去理解的话,你就可以再回过头来,把前面说过得加以肯定,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连起来了,要不然的话,你说我抬头看到天我不觉得惭愧,那天是什么?这边说你可以圣而不可知之,不可知之四个字,就跟天可以连在一起,因为那个层次都是不可知之嘛,那不可知之里面,就引发西方学者的联想了。
西方学者很喜欢在研究我们的思想的时候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看到什么?他们看到了孟子思想里面这句话,他说不可知之,所以他接近一种叫做密契主义,
密契主义这四个字啊,以前旧的翻译,翻做神秘主义,
我个人是不太赞成这个翻译,因为你既然用中文翻译英文,你就要翻译准确一点,并且要注意到这个翻译,会不会带来中文使用上的其他的联想,或是负面的效果,
比如你把这个字叫做Mysticism翻译成为神秘主义的话,你就要注意到中文里面对神秘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联想,
比如我现在说张三这个人,神秘兮兮的,那神秘兮兮当然不是神秘主义所要表达的嘛,神秘兮兮就是他怪里怪气,很多事情让别人猜不透神秘兮兮,
那这种神秘兮兮跟我们所要说的,密契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要反而造成困扰,所以我翻译成密契主义,密就是什么呢?密切结合的密,契是什么意思呢?还有默契的契
所以密契主义就是所说的一种合一状态,
你只要感觉到说,我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这种感觉呢就称作密契的感觉,在西方这个方面研究的很多,他们称作密契主义的传统,
因此他们在念到孟子这些话的时候,就说这里面就有密契主义的味道,什么味道呢?合一,整体的一种境界。
我们刚刚念过另外一句,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你能够上下与天地同流,当然是合一境界嘛,所过者化,化就是化成一个整体呀,所存者神,那个更清楚了,但是那个神不是上帝那个神,
所存者神是什么意思?你就跟刚才讲的联在一起,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所存者是神,
君子经过任何地方都会感化百姓,他内心所保存的是一种神这样的境界,那神这样的境界就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嘛,是同样的字嘛,然后上下与天地同流,
上下与天地同流又提醒我们什么呢?又提醒我们前面说的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又来了,天地这两个字在孟子笔下,好像随便就可以说出来,我们如果觉得会有压力,不需要,
将来我们谈到庄子的时候,更容易说出来,更容易说出天地,
天地代表宇宙万物嘛,所以你能够上下与天地同流,你能够充塞于天地之间,在西方学者看来,就是一种密契经验,就是你进入一种合一的境界了,什么叫做密契呢?我举一个例子会比较容易了解
有一个军官他是少尉,长官跟他说你只要不喝酒啊,就给你升上尉,你老是喝醉酒不行,结果呢, 这个军官说想一想,我还是喝酒吧。问他为什么?因为我喝完酒之后我变成上将了,看到没有?长官要给他少尉升上尉,他不要,上尉太小。他说我喝醉了就变成上将了,有些人喝醉了变上帝,为什么?因为喝醉酒的效果就是把自我的界限给消除了,
平常人的痛苦来自于自我的界限,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哎呀永远是别人的比我多,因为我一个人有的,跟别人比,怎么比呢?你跟天下人比怎么比呢?
所以你一说有自我,有自我,就很狭隘了,就很难去感到快乐了,
好了喝醉酒之后自我不见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天下万物都是我的,因为我的自我界限不见了,在任何地方都觉得哎呀真是快乐,
我以前有个朋友喝醉酒,睡在那个臭水沟旁边呐,跟他说这边太臭太脏,他说不是啊,这边是席梦思床,
我们讲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什么叫做密契经验?
因为密契经验呢,是宗教里面常常在谈的,他也是一种化解自我之后,整体合一的感受,感觉到生命当下就可以安顿,
但是宗教上的密契经验,跟喝醉酒不一样,跟吸食那种迷幻药毒品更不一样,
因为你喝醉酒或者吸食毒品的话,它是从生活里面突然之间断裂,让你进入一种愉快的一种感受,但是这个断裂呢跟生活连不起来以至于你经常就要喝酒,变成酗酒,
宗教里面的密契经验呢,它有它的脉络。阅读经典,经过祷告,进入密契经验,你回来之后发现能量得到充足了,充实了。你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更圆满了,
所以宗教里面的密契经验是好的,让你能够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充满无限的爱心,
我们现在看儒家的话,它是不是也有这种力量呢?有时候你会觉得西方的分析,也值得参考
所以孟子讲到,这些天地呀,同化了,不可知之的话,你如果从西方的这种解释来看的时候,就要问,诶孟子怎么那么有劲?哎呀真是有劲。换了我们的话早就放弃了,这个国君不听话就不要理他了,再教也没用,诶他还是继续讲,继续讲,讲到不能再讲了,只好走了,走了的时候还都能看,怎么不来找我呢?再不来找是吧?才浩然有归志!啊才像洪水一样冲下来我要回去了!不再等你了!不跟你玩了!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好虽然说不去搞政治,但是他办教育,办教育也不容易呀,这么多学生你要慢慢的教,很有耐心,动力从何而来?如果你没有能量的来源的话,你这个动力很容易枯竭嘛,
所以我们这边谈到孟子人格的六种境界,确实是了不起,你学孟子没有把这段话掌握住,你如果没有注意到他最后的不可知之的话。那太可惜了
只发现他跟这些国君的对话,那个层次真的不够,真的不够
所以我们那可以说对孟子一连介绍到这个地方,还有最后一次要对孟子的贡献,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叙述。我们这节课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