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打仗之道

春节假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阅读两本书,每本写三篇读后感。第一本已经完成,但《曾国藩传》第三篇还迟迟未出,原因是自己贪玩偷懒去了,今天一鼓作气把它补上。

咸丰三年(1853)随着太平天国的起义,咸丰皇帝无能,国家一天天陷入腐败。为了挽救国家,曾国藩赤地立新,抛开正规军,花了1年时间创建了一支崭新的湘军,而这支军队最擅长挖沟式攻城。

曾国藩打仗的风格很笨拙,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但他却能屡次以这种方法取胜。

湘军行军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半天行军,半天扎营。按一天八小时计,军队每天用四小时行军,走30里路,然后就不走了,剩下来的四小时他们在干什么呢?挖沟修墙。听了是不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曾国藩对军队有严格的军规,不管军队多劳累,都必须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隐藏的高度都有明确的要求。

修好后,晚上把军队分为三班制,轮流站岗。这种做法的确很愚蠢,修墙挖沟费时又费力,好好的一支军队变成了“民工建筑队”。

曾国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湘军刚刚成立,没有打仗经验,把营地扎牢固,避免了太平军的偷袭,减少损失。先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取胜,这就是曾国藩打仗第一决,“稳”才立于不败之地。

“以静制动,反客为主”是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他从来不主动出击,总是诱使敌人先来攻击他,再后发制人。

行军打仗讲究战略与战术相融合,《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不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你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着敌人给你机会。

曾国藩这种打仗方式看似很笨拙,其实很高明,他领导的湘军不急于进攻,而是先稳住脚步,等敌人露出破绽,再出手。

相信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幕是讲“林冲打洪教”的故事。林冲和洪教头比武,一开始是洪教头主动,林冲被动,林冲先不出手,先往后退,观察洪教头,等洪教头进攻了几棒,林冲看清了他的套路才出手,一出手就把洪教头打倒了。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弱军通过引诱敌人出击,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人比赛或对弈较量时也可以运用此法。

记得张萌萌姐讲述,她有一次在拳馆与她的男教练对打泰拳,萌姐审视到自己是女性,明显是弱方,因此,她便琢磨着怎样取胜。她想起《孙子兵法》当中的一句话:“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通过武装自己的能力,避开了对方的锐气。她先扰乱教练的思想,假装左手出拳,诱惑他,趁他不避时,立即右手出拳,让她的教练中了个当头棒,这就是打败敌人的奥妙。

两人打仗,要善于变客为主。等待对方进攻的是主,主动进攻的是客,主占优势,客占劣势,我们一定要做主,而不要为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打仗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