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问题
一谈到教育的问题,立刻就会想到制度。我们的教育体系有问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在这个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人,可以记下百科字典,却无法思考这些知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更不能将知识为自己所用。
而作为父母,又在做什么呢?一方面抱怨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另外一方面为了让孩子跑赢,带着孩子上这个思那个学,生怕被落下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每在关卡前面,每个人特别期待知道的就是,人家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怎么才能满足人家的要求?期待招生官告诉我,我要达到多少分,我要做到什么你才要我。我自己也发现,直到长这么大,也同样会潜意识的期待别人告诉我,我要做什么别人才满意。
不论是为了高考还是美国高考,不管是在哪个系统下玩这场游戏,让孩子在指挥棒的指引下被教育,被培养。把学的最快,考的最高作为目标,各方面都恨不得比别人好,而不去想孩子到底是谁,也不在乎孩子的棱角被磨得圆圆的。大家都觉得,只有跟其他人一样才是对的,只有在衡量标准下比其他人好才是好的。多数人都觉得教育有问题,但很少人想过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教育产品不是教育
我是教育圈里的人,曾经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教育,但反思发现,我们做的只是朝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定向培养的工作,可能叫做教育产品更为合适。我们接触的教育因教育而生,却又不是教育。不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义务的还是收费的,教育机构大多是在这个教育产业中,用一定的技术“培养”和“塑造”孩子。大多教育机构做的事情是技术层面的,比如我怎么教会你语文数学英语,怎样让你学会编程,奥数,钢琴,怎么让你成绩更高,让你考上理想学校等等。这些在我来看,统统是教育产品。
而家长们在拼命为孩子寻求一切“资源” 努力让孩子达到的“目的”,不过就是帮学生在人生中加速的一个个“近路”。学英语学奥数,能在升学竞争中多一个砝码;上万人报考少年班,让孩子提前学习用这个万里挑一的客观因素证明自己的孩子的优秀,将来能被大学优先录取;进到好的大学,让孩子更有资本锁定一个高收入的好工作……。
为竞争而生的学霸困扰
之前看过一个笑话:家长给刚出生的小宝宝写了一句话“离高考还有*****天”。
这个笑话里透着一股做家长的无奈和压力。无论是高考和美国高考都算是这个教育产业链的终极大Boss。家长们一路呕心沥血,带着孩子争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过关斩将就是为了跟这个终极大Boss一搏通关,完成使命。而在我这个终端来看,小学,初中,高中,统统不重要。而放远到整个人生来看,考到什么大学,可能也不重要。只是当你走上了这条道路,被裹挟着前进,脑子里面都是我不能落后。没有几个人可以停下来思考,我为什么要跑?我要去哪?
我接触的学生,大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们一路的过关斩将,在优秀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越走离自己越远。奔跑的时候考虑更多是效率问题,如何能变得更好更强。因为成王败寇太过现实,失败太过可怕,大家都顺理成章的走自认为最容易成功的路径,却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
站在教育产业链的终端,看了太多的学生,太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也有太多成功或失败的后传故事。很多人已经习惯性了让自己成为最好的,不允许自己落后。但,当人生晋升到下一个台阶,面临更大的挑战,发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就变成了基本标配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迷茫,开始自我怀疑。身边没有了别人的帮助,没有了更多的手段,很多人在挣扎中抑郁。当发现了自己也许不可能是最好的,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完全失去了价值。同样作为一个母亲,在陪伴一个个优秀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禁在思考和感叹:家长们穷尽所能,想要培养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做基础教育的老师说过,面对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开始觉醒的是学生,觉醒了之后,大家说他们厌学、逃课、叛逆,就是没有人说他们是觉醒。
更悲惨的是,觉醒了,看到了,又怎样呢……
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的专长是教育产业链里面,最终端的工作:本科留学。我所做的工作,就像是珠宝雕刻师一样,把一颗颗看似差不多的原石,找到最好的角度,赋予最大的意义,结合自身特点展现出最好的样子,好让学校把它挑走。在这个阶段,我拿到的材料已经是半成品。
前两天旁听了一个学生的指导会议。他和他的家庭一路披荆斩棘升到了最好高中,他是很多人眼里的优秀学生,在高中他开始觉得花那么多的功夫,玩命考好每一个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科到底是不是值得,学习成绩和标准化考试都一般,与此同时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他刚刚思考发现自己喜欢一个学科,也在开始读一些书。老师几个问题就暴露了他在自己目前喜欢的领域上并没有太深入的理解,而读的那些书,也大多只是处于了解阶段,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其实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刚刚开始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些不足其实都再正常不过了。
老师说 “现在你离申请只有一年时间,你可以不屑于竞争GPA,也不屑于标化,你想做自己,好,那你告诉我你现在有什么特殊的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吗?”
……
答案是没有
……
升学就像是一场游戏,如果你没有抛弃输赢的勇气,都会被卷进去越跑越远,真正做自己也就成为了一个遥远而奢侈的事情。他埋着头快速奔跑了10年,突然醒悟了一点开始看自己喜欢什么,却发现已经太晚了。
中国学生不善于思考是公认的事实。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只需要照着设定好的规则和路线比试谁做的好就可以了,完全没机会也不会被允许思考为什么学,喜不喜欢学。所以在帮助学生申请美国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懵懂的脸,眼睛里写着:“告诉我需要怎么做”。
在我这个教育产业链的终端,能谈的也只能是怎么玩眼前这场教育的游戏,已经谈不上什么教育了。真正的教育,也许需要的是从小到大的贯穿,最需要的是家长做为执行者去实践。
家长的自我修养:
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刚降生的时候,家长的期待大多是健康和快乐。但是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接触到别人,有了比较,有了压力,一切好像就顺理成章的改变了……
作为80后,被无数“别人家的孩子”陪伴长大。自己身体里也有一种传承下来的深深匮乏感,总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够,总想着给自己修修补补。变成家长心目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曾经是陪伴我30年的人生目标。
回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匮乏感,答案很明显,“别人家的孩子”是爸妈领回家的。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有一次忘了细节,就感觉被妈妈嫌弃了,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然后晚上躺在床上我就脑补妈妈在楼下对着邻居说相信我可以学的很好的场景,然后自己开心的睡了。这个小片段其实挺心酸的,如果幼小的我没有那么多创造力用想象弥补我的需要,说不定现在会变成什么扭曲的人格。
这么多年,我接触过太多优秀和学霸的学生。但很少碰到有真正自信的学生。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自信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就发愁问我:
“他为什么不自信呢?怎么才能让他自信?”
“你真正信任过你的孩子嘛?” “你可以变得完全信任他嘛?”
……
真正开始信任自己的孩子非常不容易,你需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指导你的生活。但如果做为父母的你,可以抛开别人的评判,抛开社会的标准,抛开竞争结果,抛开别人的孩子,坚信无论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喜欢什么,他都是优秀的。那你的孩子会是多么的幸福,他的内在又会酝酿出多么大的生命能量呢?!
把权力交还给孩子: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孩子总把鞋子留在门口,家长什么也没说,也没有勒令他拿进来。有一天下雨了鞋都被淋湿了,之后孩子再也没有把鞋子留到门口过了。
作为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怕他受一点苦。但其实,人不都是通过一次次的经历挫折才成长的嘛。家长觉得替孩子屏蔽掉了一些苦,一些弯路是为孩子好,我们见不得孩子失败和痛苦。但孩子因为你的屏蔽没有办法接触这些所谓的苦和失败,也就没有办法从中学习,这对孩子来讲是公平的嘛?试错是一种权力,能否把权力还给孩子?
觉得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于是就喂孩子吃。孩子写功课慢,于是就在旁边辅导着写,哪怕自己快被气出心脏病了也还要坚持辅导,完成自认为的“使命”。家长们很自然的认为孩子吃饭,孩子写作业等等的一切里面都有自己的责任……于是很自然的变成了个拯救者:你不行,好我来拯救你。但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责任,你替他做了,解决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短期问题。同时,也剥夺了他去理解自己有什么责任的权力和机会。责任也是一种权力,能否把权力还给孩子?
类似的权力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会习惯的认为教育是个动词,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才是教育,但往往就变成了做得太多,太着急,太急功近利。也许对真正的教育而言,少就是多。
如何做父母
对如何做父母的启发也来源于Life Coach。
Life Coach的信条就是:coach对象是伙伴,而不是学生或者病人,不需要coach去拯救。而coach自己也是伙伴,双方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对话。Coach需要坚信伙伴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力的个体,可以自己探索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无需你给任何答案(事实确实如此)。而Coach可以做的,唯有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在对话的过程中,与伙伴共舞。
养育孩子的哲学,与Coach的哲学如出一辙。
“从孩子出生开始,他就已经是一个脱离母体单独存在的个体了。作为母亲,可能更像是一个陪伴他的伙伴。谁也无法确定这个期间的长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的陪伴终究会结束。而他的生命毕竟会丰富多彩到你无法想像,你只是他众多伙伴中的一个。那作为伙伴的你希望自己给他留下什么样的色彩呢?”
我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接触无数焦虑妈妈多年,深知焦虑的危害,宝宝出生前也一再告诫自己不能做焦虑妈,但事实上,宝宝6个月以前我不自觉地时时被各种焦虑困扰。直到接触到Life Coach,反思我自己,原来是站在了拯救者的角度俯视宝宝的一切,时刻准备着拯救他,一边用所谓的标准衡量着,一边用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去试图改变着。就是从来没有从一个伙伴的平等角度上去接受他,认可他,理解他,欣赏他。但当我改变了我的视角,从一个相信,认可,理解,欣赏的角度去看他,突然发现了这个充满智慧的小生命无时无刻不在给我惊喜。
除了认可和欣赏,我们还能做什么?
Coach的作用就是通过反馈和提问,引导伙伴思考以便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Coach不给答案,是因为我们谁都不能确定,答案到底是什么,而每个人,一定会有此刻自己的一个答案。就像面对你自己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无论你的认知是什么,这都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断的探索,而在这个阶段,你有幸陪伴,那就和孩子一同去探索吧。我们也许可以跟孩子一起接触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它们各自的美,从中寻找属于孩子,以及你自己,特有的营养。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呵护孩子的信心,勇敢,探索精神。这些也许是作为父母该努力做到的事情吧。
教育的话题很大,很深,以我当下的认知和层次暂时理解到这个程度。期待更多对教育有思考的家长,教育人,相互交流切磋,一起探索有关教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