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罗之先。

    译文:道,虚空无形,用之不尽。它是那样的深沉,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脫离了纠纷,它涵蓄着光辉,混合在尘埃之中,无形无象,好像是没有,但却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何处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

这一章老子讲述了道特征。道的特征特性就是承载、包容、容纳,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你就是道的载体,你的内心和道一样深广,就能容得下是是非非,甚至容得下整个虚空法界,这时你就是道,道就是你,你的境界非凡人所能理解,然而凡人又和你同一体。就你而言没有凡圣之别,好坏之相,你再也不会两极分化。“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如果把道比喻做盛水杯子,她的容量之大不可估算,如虚空一般,日月星辰万事万物尽在其中,还是填不满,她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是做人恰恰相反,形成自我的概念和见解后,其他的真理就再也进不去了,一个人概念的形成是很难打破的,是一个非常坚固的自我,他认可的东西,谁也破坏不了,她排斥的东西一眼也不想看,说明他的这个杯子是满的,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东西了,这样的人无法与道沟通。道的特性是容纳,是接受,是承载,圣人的境界就是如此,自我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觉,也没有失的感觉,不去认可什么;也不排斥什么,统统和他是一体的。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让生活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圣人就是道,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若要了解道,乃至入道,先收起你那尖锐、刻薄、乃至挑剔的眼光和心态,整理你那纷飞的思绪与念头,看着他来,看着他去,但是你不能随着念头跑来跑去,近而进入清明的境界,才能融入到,体会到道的光芒,与山河大地同一体的感觉,当你深入你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发现里面的就是外面的,外面的也是里面的。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否定自我,消除各种认识的误区,否定之否定,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到客观存在。老子在这一段里,把认识论的阐述得淋漓尽致。万事万物早于人类就已经存在了,人类在不断与恶劣环境斗争过程中开始被动的认知自然表面,这是名的产生,当发展到一定精准程度的时候,随着认知的不断加深,人们在更深层次的探索自然奥秘,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新知识又将诞生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换而言之就是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就是人类探索自然认知自然的过程,老子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惊人的一致。

                                      2019年7月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