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应当求真务实

近日,网站上一些批判学术造假的文章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身为学术研究道路上的一名探索者,原来所坚持的创新的学术精神去哪了?一脉相承的治学严谨之态度又去哪了?

图片发自App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顶尖杂志《自然科学》把原来的三百多篇文稿撤回中国……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国内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与机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为何学术造假如此层出不穷?

图片发自App

其实仔细想想其中主要原委不过一条,评职称。有的人在岗位上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却没有任何职称,可有些人在顶尖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却评上了高职,不免会让人有些不忿,于是,一些人就想方设法来发表自己的文章,道路艰难,就想要走捷径,结果就有了造假。当学术研究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就变得不再纯粹,这就是当代教授很多,大师却很少的原因。

图片发自App

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的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读书札记《日知录》自问世以来三百多年一直被学术界尊为精品,其中他在自序中写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东吴顾炎武。”短短六十一个字表现出了顾炎武求真务实、认真修正、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时至今日,他的《日知录》一直都在告诫学人:治学切忌心浮气躁!万不可“一年磨十剑”。

“今日攀车复何者,辕门垂白一愚夫”。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人以做学问为最终的人生目标,可是如今有的学者却偏离了这个轨道:不再看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造假。

学术造假说到底也是因为人们的创新能力不强。对一个国家而言,思想力是开拓创新、积极自省的源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劳动,更需要一大批醉心于科研工作的先行者。相比其他诚信失范行为,被称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学术造假危害更巨大。这些知识分子站在学术研究的前端,其影响广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除此之外,他们对一些人来说本身就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此种行为只会让后生们心寒。那些顶着“专家学者”甚至“院士”名头、却干着东抄西窃的勾当的人,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有心投身科研的后来者的信心。

图片发自App

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耐心,片面的量化指标和急功近利的考核不仅违背科学规律,还会“逼”出一些“富贵险中求”的专家、学者,挫伤老老实实搞科研者的积极性。

图片发自App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所以,科研工作者们应当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致力于科学研究,才能成为一代“大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应当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