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考—表达

阅读需要运用思考,大脑通过阅读获得信息,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处理,最后融合变成大脑的一部分(概括讲这叫吸收)。换言之,阅读刺激大脑去思考,通过思考建立链接,然后再理解,最后形成某种结构保存于大脑中,或者说大脑的理解、记忆、储存就是以结构的形式存在,因为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大脑的理解,记忆,储存,所以大脑会自动将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链接,形成结构,方便理解,记忆和储存。这个过程就叫思考。

而表达也需要运用思考,它是展现思考的过程,也是重复思考的过程,当然也是呈现思考的结果———大脑中思考后形成的结构。

表达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将抽象化的思考过程用具体化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当然,就算不用语言文字表达,大脑内部也会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动整理形成结构,呈现在大脑中(它是一种抽象的呈现,你可能意识不到),方便大脑理解、记忆、储存,只不过这是一种抽象化的方式表达。

表达的过程就是重复自己之前思考的整个过程,它强化了思考,加强了链接,深化了理解,稳固了结构。反过来,强化后的思考会更加清晰,敏捷,迅速。理解的更快,思考的更深,阅读的更快,吸收的更多。表达的更清晰,简洁,明了,结构更加稳固。这是一个螺旋上升,波浪推进的过程。

因此,表达是提升思考最简单有效迅速的过程。

读书除了要多读,也要多思,更要多作。

叔本华说:读书只不过是借用别人的大脑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重复作者的整个精神过程,如果只读书,就将丧失思考的能力。

书是一种表达,表达的过程是作者的整个思考过程。我们读书就是重复作者的思考过程,但作者的思考是作者的思考,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的思考。如果只读书,不思考,我们仅仅是知道有某种思考,停留在一个表层,很难去理解和运用。

如果我们去思考,读完书后跳出作者的思考,用自己的思考去思考作者的思考(思考书的内容),那么我们就能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建立链接,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考,从知道—理解,我们的思考进一步加深。但理解并不是完美的融合,我们的目的是把书的内容(作者的思考)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自己能去运用作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保存于大脑中,知道有那么一回事。简单说,理解分两种,一种是比较浅显的思考,我们暂时称为理解或懂;另一种是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们称为熟。熟就是能随时能提取思考,随时能应用思考。

为什么要写作,表达出来?

写作其实就是运用思考,重复思考的过程,也是融合的过程。

知道和理解属于“知”的层面,写作属于“行”的层面,到达“行”的层面才算真正掌握。我们写作的过程就是运用作者的思考来完成,或者说重复作者的思考过程,这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把作者的思考化为我的思考,融入我的思考。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考已经变成我的思考的一部分。我的表达,表面看是重复作者的思考过程,其实是运用我自己的思考,因为我已经化了作者的思考,我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成了一体,我的思考中包含作者的思考。写作,表达不过是运用我的思考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思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