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天•石函精舍

石函精舍

记得那天下雨,来到这个阳台原地跑,把雨伞放在一边。

阳台上只有我。

人向着西湖,看雨水打在西湖水上,打起了一个个圈,有大有小。

西湖里的鱼时不时地跃起来,此地没有龙门,只有雨蒙蒙雾蒙蒙的西湖。

断桥看起来似乎更长了,长拱形的桥身曲线优美,如果没有在冬季的下雪天,此处看断桥比走近更有意境。

宝石山的保俶塔消瘦的身形似一个女子登高望远,风华绝代。

一个人享受这雨中西湖的美景,心情舒畅。

雨一直下,刚开始来了一对老夫妻,坐在离我最远的一侧的长凳上。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大家子,有两个小孩。小孩子趴在长凳上看着西湖的鱼儿乱跳,很是兴奋。孩子的爷爷站在我旁边,叫唤着奶奶一起来欣赏美景。奶奶利索地“嗖”一下就钻到我前面,站在最好的地方看最美的风景,却挡住了我的视线。

我其实不太喜欢扎堆,更不喜欢挨着人太近,与奶奶的一拳距离觉着别扭,只好后腿一步继续跑,之前的好心情随之而去。

雨下得更大,阳台里人不断地来了又走了。

跑完七公里,我也拿起伞起身走了。

越下越大,雨。

全部湿透,鞋子、衣服。

回到家里,回味起雨中的西湖,很美很有诗意,山色空蒙,水天一色。

而觉着这阳台更好,能避雨能赏景,从这里看,山有水的韵味,水有山的刚劲,别有一番滋味。

历史小知识:

石函精舍位于上城区湖滨路39号(圣塘路27号),湖滨圣塘景区的北端,原是'来音小筑'别墅群中较为精致的一幢楼。
石函精舍坐西朝东,为砖石结构的两层西式别墅,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为309.62平方米。此楼坡顶洋瓦,青砖实叠,拉毛外墙,壁炉烟囱。尤其是它的两层出挑阳台,架于湖上,跨入水中,宽敞明亮,内外装饰雕刻精细,欧式倚柱和'花瓶'栏杆漂亮醒目。
这座貌似寻常的西湖别墅,解放后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它曾是中共杭州市委的所在地,楼上就是市委常委办公处。而离它几步之遥的另一幢洋楼则是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办公楼。当时主持市委日常工作的林枫同志就是在这幢楼里累倒生病的,省委又派陈伟达同志主持市委工作。1956年4月,市委、市政府迁出'来音小筑',石函精舍又成为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楼。
精舍,本意指心,'心者,精之舍'。后人也称讲学之所或修炼讲经之地为精舍。西式洋楼冠用中式旧称,都是西湖别墅主人惯用的风雅之举。石函精舍初建时,从湖边到圣塘路均为建筑和花园,20世纪80年代改造圣塘景区时,拆去了约460多平方米的建筑和围墙,留下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幢主楼。
说它精,精在它高不过柳、樟的高度,中规中矩的别墅外形,以及红瓦黄墙的色彩,与有柳有樟的西湖东岸颇为适应。
说它巧,巧在它一、二层两个面西的阳台。这两个阳台伸至湖里,既可看西面的外西湖和连绵的南山、西山,又可看西北面宝石山上的保淑塔。二层的阳台,别墅主人自用。一层的阳台供行人休息、欣赏西湖之用;连接一层阳台与别墅主屋的部分,则留作湖岸行人的通道。
西湖边精致的别墅不少,但像石函精舍这样有利己不损人的巧妙设计的,还是极少数。这里,除了石函精舍的设计者有高超的设计技巧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别墅主人有一颗利己不损人的心。
圣塘路:辛亥革命后,拆城墙建公园,圣塘路作为滨湖的一条小街出现,以钱塘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连接处)为界,南段为湖滨路,北段称圣塘路。 圣塘路不长,500米左右的光景,名字来源于南宋时西湖最早的水闸——圣塘闸,2003年建设圣塘景区,圣塘路消失,只留下了一头一尾的九芝小筑(原圣塘路9号)和石函精舍(原圣塘路27号)。
圣塘路消失过程: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圣塘路上别墅云集,陆续建起九芝小筑、停云湖舍、摹烟别墅等九个别墅群。
50年代,这里的私家别墅和高层楼房多被用作各种机关办公室或宿舍,比如市政府、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联谊报社等,路面云集了各种文化娱乐单位,现代书屋、三联书店、外文书店、文史书局和卡萨布兰卡酒吧,成为青年们的精神圣地。
1984年,市政府决定改造这块黄金地段,湖边所有政府单位陆续迁出。
1989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搬离圣塘路。
2003年圣塘路再次改造,除了保留几座老别墅外(现存九芝小筑、石函精舍,南阳小庐、来音小筑部分),其余建筑全部拆掉,改成绿化景区。外文书店、现代书屋、文史书店相继搬迁。
圣塘路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百八十七天•石函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