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杂文随笔——身影》 青山如黛

如果从建国轧钢厂到火车站货场从直线距离上看并不算太远,这条土路不但高低不平而且要通过转河上的木桥上绕过西直门粮库才能到达西直门存放盘条的货场。这条路就像一个大大的S形,从轧钢厂大门一出来就是一条上坡路,如果是空车通过此条土路还行,对于骑着载满货物的三轮车夫来说这一段路对于他们则是充满着艰辛和劳累的。

一年四季每天这条尘土飞扬土路上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一辆平板三轮车上装有两大盘钢筋足足有一吨多重压得弹簧钢板都快持平了。三轮车夫从装上钢盘条的那一刻开始几乎就不能骑三轮车了,因为负重大多您只能推着或者是拉着车行走这二里多路。双手推车前行对于重载的三轮车根本就行不通,于是他们在三轮车的木板外侧栓了一条粗麻绳,一个包着棉布的绳套,套在身体的肩膀上进行劳作。此种方法北京人称之为:拉小袢。

按理说拉小袢这活儿应当由另外一个人来帮着拉车,而他们就是在这条土路上自己个儿拉着,自己个儿拽着。有人是如此形容三轮车夫的劳作:“三十六行,三轮为王,肚子憋大,脖子拉长。”通过这句话您就知道三轮车夫劳作的艰辛。

炎炎的夏日中连河边绿树上的季鸟都懒得叫了,而这些拉三轮车的人头带一顶旧草帽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上着背心下着深色短裤腰间系一条宽大的牛皮板带,脚穿一双绿色的解放球鞋,古铜色的身躯肌肉疙哩疙瘩,一看就知道是一些精壮的汉子。尤其是三轮车上土坡之时,低着头弯着腰身体前倾,一只紧握着车把,一只手抠住三轮车帮,套在肩膀上的麻绳套绷得笔直,全身肌肉紧绷吃力地拉着三轮车。

肩头上的麻绳深深地勒进坚实的肌肉中,脖子上青筋暴突憋得满脸通红,胳膊,双腿,腰腹上肌肉紧绷凸起,双脚吃力却坚实的踏在土地上,身体在双脚的交替中不断移动,呼吸在瞬间几乎停顿,所有前进的力量都凝聚在那每一次双脚的交替中。额头和身上汗水晚霞滴答,她们却顾不上擦一下,汗水滴在土路上的浮土中结成一个个小泥点,又很快被其它走过的车轮碾压,仅有的一点水分瞬间就被蒸发掉了。

车子几乎是在一寸寸的挪移,一寸寸不间断的前进,此刻是绝对不能停车的,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因为高坡的下方就是滚滚流水的转河。一旦停下来就再也没有力量向上前行了,一旦控制不住车辆载有一吨多重货物的三轮车就会自然地向下方溜去,车闸在巨大的惯力下会变得微乎其微,也意味着失去了对三轮车的掌控,后果可想而知。而他们此刻绝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是一股作气直到爬上土坡,也只有爬上土坡后方能长出一口气停下车来擦拭一身汗水, 拿出车筐内装满白开水的罐头瓶子打开铁盖喝上一大口,随后便匆匆拉车而去。

货运三轮车夫都属于西城区三轮运输联社,运输联社承接各种小型货物的运输,办公的地点就在西直门火车站售票处旁边的街面上。多年后我回到北京后联社也改称运输公司(区属)不见了人力货运三轮车,那一代蹬三轮车的人几乎全部退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国产“五八一”货运汽车,您现在是看不到这种货运汽车了,因为早就被淘汰了要有也是古董了。六十岁以上年龄的老人兴许还记得,不过我一说您就更清楚了。五十年代末这种三个轱辘的汽车行驶于北京街头巷尾,常被用来运送煤球和蜂窝煤和煤气罐,是由上海汽车制造厂制造的,属于国产汽车系列中的一种。

一听“五八一”这个名字就会觉得很奇怪,青山还是给您简单的说一下,“五八一”汽车是上海汽车厂在一九五八年一月生产出来的汽车,也是大跃进年代的产品,为了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取名“581”。驾驶室为双座载重量为二吨,商标名称就是“581 ”这三个数字就冲压在汽车的引擎盖的正前方。此种载重二吨的“581 ”汽车经过改装后可以自卸。

那一代人早已退出了历史,当年看到此情景的顽童们年龄也都舍六奔七了,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去单位报销坐车途经过西直门北大街的时候,就会想起那静静流淌的转河水,想起小村饭馆那扑鼻香的炒饼,也会想起那些用三轮车拉盘条的工人,他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历历在目,我总是忘不掉。。。。。。

壬辰年六月初四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59」《杂文随笔——身影》 青山如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