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

在论商业写作的那篇文章,一些朋友提出了异议,似乎“雅”才是文学该有的样子,一旦沾了俗气,就再不能称之文学。

雅俗之争是几千年来从未消停过的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


01

“雅”即正,是《诗经》的体裁之一,主要是宫廷雅乐。

说白了,“雅”指官方,与之相对的“俗”,就是民间。

“雅”之所以成为高雅、高端的代名词,是因为有统治阶级在背书,尽管如此,在中国千年的文化史上“雅”始终干不过“俗”。

那些火到爆的文体及文化现象都是俗的,发端于民间、风行于民间,波及到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亦为之沦陷,不得不将其收编,“俗”逆袭成了“雅”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是北宋词坛的通俗天王,其火爆程度绝不亚于巅峰时期的周杰伦。这就是俗文学的最大优势——生命力。

“雅”是端庄华美的,但易流于空洞和凝滞。

“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它是活泼的,有着巨大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活力。


02

雅与俗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今天的我们读唐诗宋词是高雅的,可在当时它们只是流行歌曲,宋词甚至只流行于青楼歌女之中,直至后来苏东坡等士大夫的力挺使之由俗而雅,乃至逆袭成宋的代表文体。

如今我们觉得《红楼梦》是雅的,可《红楼梦》在当时不过隶属小黄书范畴。

当时的文人以写诗写文为正事,写小说的都是不入流的,不配有姓名,于是杜撰个“兰陵笑笑生”之类,一代名著,及至今天连作者姓名都考证不出来。

时过境迁,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那些作品都笼上了时间的滤镜,那些作者们也被后世神化,仿佛他们的创作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一心追求精神境界的。

要知道明清时期文人之所以写小说也是为了混口饭吃,《金瓶梅》之所以写了近百万字,也是被读者“催更”出来的。


03

有许多作者抱着“宁为玉碎”的心态在创作,追求着自己心目中至高至雅的境界,这当然很好。

但若像顾城对“诗”的追求一样,最终陷入幻觉,导致人间悲剧。在世人看来可能是个凄美诗意的故事,但对当事人及其家属来说,却是一生的不幸。

海子、顾城、太宰治、川端康成……在我搜集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一个让人心痛的名字——生于1994年的王尧,九零后诗人,于2015年自杀身亡。

还有个更令人心痛的名字,林奕含。

我不是想与谁争辩文学应该是雅还是俗,我只想说,才华横溢的作者们切不可陷入一味追求高雅艺术的虚无之中,没有什么值得你用生命去祭奠。

宁可世上没有海子、顾城这样的“天才诗人”,也希望他们能做个庸人平凡安然的活在世上。

我们的一生就是我们的作品,可能它平凡拖沓不够华美,但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创作,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最后,是我很喜欢的许嵩的歌词——

俗的无畏,雅的轻狂,还不都是一副臭皮囊。

你可能感兴趣的:(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