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自我批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人多的场合可以做个实验:让人们用三个关键词描述自己,然后,再用三个关键词描述一位自己不喜欢的人。

一般来说,前三个是褒义词,后三个是贬义词。这个实验也倒过来做,让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写下对他自己和对你的评价,你大概率会得到三个贬义词。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大部分人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明白自己,因为看待自己的问题时,会自带美颜功能。当然,还有不少人会过于自卑,放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模型叫“约哈里之窗”,把人的认知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四个象限。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领导者都失败在“盲区”——自己的问题自己看不见,也没人敢告诉你。

有些盲区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有些盲区则因为当事人甘当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的起点,不跨出自己的盲区,就无法进入下一关。

如何做到真正的自知之明,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个很好的方法:坚持自我批判,一日三省;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获得逆耳忠言。

曾国藩就用这个方法修炼自己。他早年在京为官期间,一度用写日记的方式自我批判,还定期把日记给自己的师友批注,获得客观而严厉的反馈。这样的刻意练习,让他极大地提升了“自知”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敢于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