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之下

        前两天上心理学课,老师提到了旁观者效应,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夏天。


  骄阳烈日,闷热的空气,木然的人群,爸爸拉着我的胳膊……佛我再一次成为旁观者,看着一个撕心裂肺哭喊着的女孩子从眼前被拉走而无动于衷。一种焦虑不安被宣判坐实,我内心绝望地承认了这个事实:我是帮凶。


  几年前的暑假,我南下去了父母工作的地方游玩。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我爸带我去爬山。说是山,其实只有二百来米的海拔,平日人烟稀少几步就能爬上去,那天不知为何,熙熙攘攘一群人堵在山腰的台阶小路上,上不去下不来。


  北纬三十度的夏日骄阳热烈地亲吻大地,烤得每个人的头顶几乎冒烟。正在我和我爸懊悔不迭来爬山受这份罪的时候,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身穿蓝色吊带和短裤的年轻女孩被一个三十来岁又黑又瘦的男人拉扯着胳膊往山下走。


  女孩用力反抗尖锐地哭喊:“我不认识他!放开我!帮帮我……”边挣脱边用惶恐不安的泪眼看着周遭密密麻麻的人群。


  而男人不慌不忙边扯着她往下走,边对旁边诧异的人群说:“这是我媳妇儿,吵架呢!别听她胡说,我没带钥匙,我们正要回家呢……”


  我不知道这些围观者信了多少,但是我不信,而且极度不舒服。我想冲上去把那个男人的手拍掉,我想把女孩拉到一边不让那人碰到,我想问问清楚这人是不是人贩子……


  我扭头看了一眼周围,人群又开始沉默了,各自忙着咒骂这鬼天气,仿佛丝毫不在意刚才的小插曲,或者是拿人家俩是情侣自己也不好说话这种低劣的谎言麻醉欺骗自己。我想找我爸,他目光复杂看了我一眼,却一把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拉回了人群里……


  最后那个女孩被那个男人拉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


  她被带去了哪里?她现在还好吗?


  我至今不能原谅那时的我如此怯懦,如此天真,如此敏感却又无能为力。


  只能苍白无力地祈求,希望真的是我太敏感,希望那个男人确实认识女孩,希望那个女孩能够平平安安。


  如果下次再遇到一个身陷囹圄的姑娘,我希望她能对我喊:“没错就是你,那个穿红色连帽衫的女孩,你能帮帮我吗?”


  我一定会拼尽全力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注: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学名词。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破解办法:指定一位旁观者寻求帮助,越具体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旁观者效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