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29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鲁迅先生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在鲁迅众多的文学人物里边,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他为什么如此钟爱孔乙己?而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读课文,孔乙己留在你脑海中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据此,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再品孔乙己。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你能一眼认出孔乙己吗?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为什么说是“唯一”?

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酒,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品读课文4、6段。这样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的关联?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让大家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偷窃——落第——迂腐——断腿

但从孔乙己自身的角度想一想,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现象就直观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品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可有可无,毫无价值。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十九个钱”出现四次,成了孔乙己的代名词。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这个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文章最后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读课文12—13段找依据。如果再到咸亨酒店去找孔乙己,还能发现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吗?你们发现了什么?

六、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原因——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                          牲品

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

社会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犯”。

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步消失的?

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后是谈笑风生的人们。孔乙己的不幸就在看客的冷漠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

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相当长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懑的问题。鲁迅《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孔乙己》也是鲁迅先生在上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站在21世纪,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上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留给我们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做人?鲁迅先生还说过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有关。

让我们拒绝冷漠,关爱他人。祈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乙己》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