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涛《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读后感

  读完老先生这篇文章,被先生的一腔“为国为民”之情所折服。先生1915年考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17年毅然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直至1946年去世,一直奔走在教育救国的最前沿。一直致力于改善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们的受教育的条件,哪里艰苦他就到哪里去。其实陶老先生就像鲁迅先生一样,看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真正症结所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救国,才能造富的社会。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触较深:

1、没有好的物质基础不是办不好教育的理由

  晓庄学校在一片荒凉之中建设,用先生的话说就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东西南北是围墙,大千世界是课堂。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受教育,互相当老师、做学生。而今天的我们,教育硬件建设已得到极大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却是缺乏一些扎实研学气骨。并不是有多少教育经费,学校才能搞好各方面的活动,才能有工作的动力,如此去想我认为就是错的。要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和周围的风土人情能够融为一体,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则是我们应当务必做好的一件事。

2、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今日之教育孩子们严格按照适龄的原则入学,在适当的年龄接受符合年龄段的教育,孩子们所接受的知识要和他所接触的社会生活能够衔接起来,这样才是受到了真教育。倘若如老先生所言,学校门前挂上了“闲人免进”虎头牌,进校门学知识,出校门做另外的事情,两种生活毫无联系,则是读死书,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其实整个社会生活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学校的生活仅仅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学校生活能够为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则是真正的责任所在。

3、把孩子们教好是我们的责任

  先生在文中讲到:"同志们!记牢了我们的使命是教导乡下阿斗做中华民国的主人。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日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以先生的文化水平,在当时之时代,如想到大城市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他的眼睛却一直盯在当时之不幸的中华民族的农人身上。用一生的时间致力于改造他们的思想,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帮他们去做中华民国的主人。而近日,我们的任务则是竭尽所能的去培育要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想想自己的责任,跟先生比一比,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工作贡献全部的力量。

  先生之精神在今日仍然激励着我辈的教育工作者,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本条件。时刻不忘挖掘身边的教育元素去孩子们爱上学习,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涛《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