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天天向上 ---《好好思考》读后感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老师曾说过: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时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思维模型,就是指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学习知识上升到学习思考方式上,即学习如何思考。

这是终身学习者迎接这一纷繁复杂的变化世界的利器,虽然不太轻松,但绝对值得好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正如电影《教父》中的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做这样的研究和实践绝对是值得的。

华为老总任正非老师就一直喜欢用物理学里的“熵”概念思维模型治理企业,一直唱衰企业,居安思危,才有了今天华为面对美国集一国之力打压情况下的技术方面的提前充分准备和绝处逢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避免停留在落后的思维模型里低水平的重复呢?

成甲老师的最新力作《好好思考》给到咱们清晰的答案。


成甲,中国最会学习的十大人物之一,以及得到知识平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之一,继其力作《好好学习》一书介绍了芒格老老师的朴素智慧--多元思维模型后,接着出版了进阶版力作《好好思考》一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一步步去打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和实操方法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诸如如何通过读书掌握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工作中如何通过人和事学习思维模型的五星笔记法、“超一流”学习法以及问思模模型等,总之干货满满,让人受益匪浅。

读罢此书,让我再次惊叹成甲老师的理性和睿智,能把学习一事鞭辟入里地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地编织构造起来,确实厉害到家,恐怕国内目前找不到第二个人。

那么具体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详细阅读此书,在此就不一一剧透。

本篇文章重点谈谈此书给我带来了哪些启发和收获呢?

一、反思日记

之前笔者读完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意识到反思这一技能习惯对于提升元认知能力和成长的重要性,也学他每天去写一两小时的晨思日记。

但自己在写的过程中,一方面发现难以每天坚持,另一方面发现难以自然地用积攒的一些好的思维模型去思考一些自己不擅长的费脑筋的问题。自己的大脑似乎在刻意逃避拖延这样的刻意练习。

笔者之前给大家介绍的《认知尺度》一书给出了大脑不能坚持逃避的根本原因:

人习惯于线性思维、因果思维,这种千万年进化出来的大脑快捷方式,却让我们容易困于时间的限制。

该书指出人学习有一大特点:

大脑永远想偷懒。

因为即使没有做任何思考任务,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很大。

成人大脑一般重1.5kg,大概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整个身体20%的能量。

正因为大脑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会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大家平时爱刷朋友圈和微博就是大脑爱偷懒的一大表现:

看深度书多难,要思考,要理解,大脑耗能高;

刷微博多简单,手指一滑,新奇有趣,大脑不需要耗能,你就喜好做。

那么,针对大脑喜好偷懒特性,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成甲老师给出了如下建议:

1.接纳自己中途的打断

有没有持续坚持,不少看每天是否坚持做下去,而是看一段时间内直接践行某个习惯的频率是否有提升。习惯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

如果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过去10次也不会想到一次用新思维思考,而通过训练,我们10次有1-2次能想起用新思维思考,那就算有进步。

慢慢地,10次能有2-3次,进而4-5次,最后遇到问题多半第一时间能想起新的思考角度,那就说明我们对这个思维方式逐步内化了。

既然这是一项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就是从不熟不会到慢慢会的过程,这中间必然有像李笑来老师所说的笨拙成长的过程。

2.思考过程中的劳逸结合

如果专注思考一个问题坚持到两小时左右,大脑耗能厉害,专注力就会大幅下降。

可以利用交替学习方法,用定时器功能设定每深入思考45分钟,就安排10分钟时间没或者思考发散性问题。

古典老师指出过,脑力劳动下的休息不是指啥事儿不干,而是换一种方式交叉进行脑力劳动。精力管理技巧也需要人不间断地劳逸结合,才能持续补充精力,让一天工作学习都处在高效状态。

过去我就忽视这一点,完美主义式地要求自己也要持续一两小时深度思考,发现根本坚持不下来,拖延逃避的厉害。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要设置自己合理的思考时间,比如30-45分钟深度思考,10-15分钟休息。

这样内心中的那个骑象人和大象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不在自己为难自己,拧巴自己了。

二、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问题

笔者在申城工作时,特别佩服自己的顶头上司和大区域经理,什么问题一到他们那边几乎都能直至问题本质要害,迎刃而解,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自己也经常跟上司沟通工作内容,渴望从上司那边学到不仅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措施,也学到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的思维方式,却一直苦于不得要领。

成甲老师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的核心方法是:

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我们很多人看不起做会议记录,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体力活儿。

做会议纪要其实是一个智力工作

关键是在人们说出来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二次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一招确实高明,以往我跟厉害人物沟通更多停留在人家给出的解决方案,从未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进行二次加工整理、提炼、反思和深入思考他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成甲平时会议记录只占笔记的20%,有时一次会议花两三小时,他后面用他创新的五星笔记法整理笔记可能要花七八个小时。

猎豹老总傅盛当年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就因为这样的会议记录付出被周鸿祎大加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记录都让傅盛承包。

几年后,奇虎内部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傅盛本人也因此飞速成长起来。

三、读书问题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笔者自己平时读书的时候,通常追求的是阅读获得发起的快感。这样读书又一个问题,读得是很爽,可读完了,啥都没记住,反而充满了失落感。

快感不重要,改变才重要。

过去我们把99%的时间用在阅读上,而成甲老师提倡我们要调整读书时间分配:20%时间阅读,80%思考---我们要怎么应用获得的思维模型?

比如,成甲老师有一次有半小时时间阅读,翻到一个概念:锚定。

锚定这个概念呢是说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究竟价值多大是不清楚的,那么怎么给事物估值呢?

答案是:选取参考对象。

进而他联想到“真功夫”当年选址的时候,都挨着肯德基和麦当劳,让大家觉得它也是大品牌,这也是一种锚定。

这有点像北大学者何帆教授提倡的:

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

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自己眼光,修炼出自己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内化掌握思维模型的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1.超:遇到问题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成甲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书,除了他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外,经常跟高手过招,开二十几场闭门讨论会,以及跟芒格本人直接面对面思想碰撞过招是密不可分的。


笔者在申城呆了一年半,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影响自己成长速度最重要的基础因素。环境就是价值网。在申城,自己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行业高手。

城市环境给了人脉更多接触超级人脉的机会,也因此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是为啥很多人宁愿住在狭小的出租屋,挤拥挤的地铁,生活质量那么差情况下,也不愿意离开北上广的原因。

因此,笔者虽然不得已离开申城,但不会离开申城的圈子。每1-2个月自己还是会回去一趟,去持续结识、维系好超级人脉圈。

2.一: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

这个层面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情境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

在《认知尺度》读书笔记中曾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链接去看看。

3.流: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为流水如闪电般的直觉反应。

书中介绍了类比思维和反思日记两种方法。

对我启发较大的还是反思日记。

成甲会根据最近遇到的问题和环境变化,推演接下来可以用哪些思维模型应对,接下来可能遇到问题,并以此做计划、实践。等践行一段时间后,再复盘总结。

这就相当于提前做好了预演工作,像军队军事演习一样模拟战斗,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对各种思维模型应用有微观体验,实际情况做决策时减少大脑耗能,依据原理灵活应用。


同时,有规律做反思日记,能形成复盘系统档案,理解总结思维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找到总结思维盲点。

以往我就是遇到问题时候才去零散记录和梳理思考,这是零碎的、无规律的,难以系统保存下来,比较低效。

当然,书中还有其他很多干货启发到笔者,需要假以时日慢慢消化和提炼实践,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自我反思   

我读完书,大脑有一个疑惑:

为啥成甲老师比我仅大两岁,却能够这么厉害重新定义解构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特高效的方法论?他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书中诸多方法论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的每日反思功课,他的闭门会,他的深度读书等都促进他的高速度成长,归根到底一句话:

思考让我们看见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思考,天天向上 ---《好好思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