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读《刀锋》小结

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对于《刀锋》,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语言流畅,具有真情实感。




昨天终于完成了毛姆四大代表作之一《刀锋》的复读。

初读始于8月18日,连续阅读了两遍,历时近两个月,对一部小说来说,也够蜗牛速度了。因为实在不喜欢逮着一本书赶进度,这段时间内,便同步阅读着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和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交替进行,当然以毛姆的为主,因为我近期的读书计划就是这样安排的。

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把他们与昆德拉进行比较。这三个作者(王力除外)中,依然最喜欢昆德拉,对叔本华也自然是喜欢的,而毛姆的书就没有那么吸引我了。不是他写得不好,主要原因还是其小说的特点太明显,比如:情节鲜明,故事有始有终,人物角色刻画得生动且接地气,人物性格也极具特色,对话更是精彩纷呈。

这些不正是优秀小说的特点吗?当然是。正因为如此,才成为我复读的障碍,因为初读一遍就一切分明了,何苦再来读这一切都非常鲜明的第二遍呢?

所以,复读毛姆的小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了对人物性格或者故事结局的好奇心。那第二遍就来体会一下毛姆的对话艺术和魅力吧,顺便再品味一下书中闪烁着的金句和幽默。

相对而言,昆德拉的书虽然也被称为小说,却偏哲思类,字里行间都会引起读者思考,哪怕复读多遍依然会爱不释手,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心动。因而,我对昆德拉的喜欢是深到骨髓的。有时候想到可以有时间静心来读昆德拉了,心里都好激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上瘾吧。

而叔本华的书完全不属于小说了。哲学类的书原本就是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思想和智慧的,所以如果喜欢,必然会读它数遍而不厌倦。



当然,《刀锋》也有让人抓心和不忍释怀的地方。比如,这本书是这样结尾的:

在我即将写完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不安地感到读者必定认为本书有头无尾,同时又想不出办法来避免,因此,我在内心里回顾了我这长篇叙述……使我非常惊奇的是,我发现,我在无意之中竟然写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人人如愿以偿的小说。我所关心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埃略特(社交狂人)在社交界出了风头; 伊莎贝尔(本书女主角)以巨大的财产为后盾在活跃的、有文化的阶层中获得了巩固的地位;格雷(伊莎贝尔的丈夫)谋到了一个可靠的、有利可图的工作,有自己的事务所,每天九点到下午六点去上班; 苏珊·鲁维埃(书中“我”的女性朋友)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索菲(一位看似放荡不堪的女子)求得了一死; 莱雷(书中男主角,伊莎贝尔所谓唯一所爱之人)得到了快乐。不管那些只爱阳春白雪的人怎样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内心里却都喜欢人人如愿以偿的故事。因此,本书的结局也许并不那么不尽人意。

(注:上段括号内是本人加注)

上文中,看似毛姆在安慰读者:不要为这样的结局遗憾,这样完全是圆满完美的。可是经他这么追述,读者的心里更觉不能如意和十分遗憾了,因为会更加难以释怀这样的结局。比如,于我而言,真心不希望可怜的索菲有如此惨死,所以毛姆的“求得一死”实在让我为索菲掬一捧泪水;而莱雷的“求得了百分之百的快乐”又果然如此吗?他惟一想与之结婚的索菲惨遭横死,莱雷心底里的伤痛该是多么深。

这或许恰恰是毛姆在本书结尾处加上这一笔的真正意图,让读者内心怀有抹不去的感伤和唏嘘。是的,毛姆的确是一个用笔老道又狡猾的讲故事高手。


美国电影《刀锋》拍于1946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读《刀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