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杨绛身上闪耀着各种荣誉的光环,而这些光环的背后,也往往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历史。 早已参透世事的杨绛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没有人是完美的,人生一世,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兼得的。
杨绛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如翻译家高莽说的——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干校六记》这本书因为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的叙事风格,一九八九年二月荣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在二十四部获奖作品中位列第一。得此消息的杨绛淡淡笑道:“中国历史上,大凡状元都不是优秀的文学家。”
《洗澡》是杨绛截止到现在唯一的长篇小说,前后共十八万字,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里面没有真人真事,更没有杨绛的影子,她只是准确地描写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故事,“气氛是完全真实的”。 舒展说杨绛是“文艺领域各种样式的大票友,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末满来”!对于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让人由衷地佩服,但是杨绛却用她的家乡谚语回答:“那叫作‘猪头肉,三不精’!”
到英国伦敦出访的时候,杨绛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专挑在国内没法找到的书,想尽快都看完,免得留遗憾。到了伦敦,便省一切能省之事,只扑进大英博物馆。回国之时,带得最多的也是各种期刊书籍,满载而归。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大使,多年的留学经验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创作工作,让他们深知,掌握外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经常鼓励年轻人:“多会一门外语,好比多一把金钥匙,每把金钥匙都可以打开一座城门。城里有许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乐园。你们如果不懂外语,就会比别人少享受很多东西。”
对于祖国的热爱,钱钟书总用柳永的两句诗解释,那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祖国便是他舍不得的“伊”了! 后来有人问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当初没离开后悔吗?杨先生说:“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文人的爱情总是美好的,不是因为总能赶到好的时代和好的背景,而是他们更懂得生活中“苦中作乐”的浪漫。一帆风顺只是句美好的祝福,难念的经却也是那样真实地存在。 命运赋予我们诸多苦难,不是为了让我们对人生失望,而是要将我们打磨得更加坚强,去迎接更好的生活。当杨绛和钱钟书流落在荒郊之间,他们乐观地完成了生命的历练。如果当时他们也选择了轻言放弃,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几部经典的作品,而是一代文人高洁的灵魂。
她们夫妻俩最想要的一样法宝便是“隐身衣”,这样就可以“大隐隐于市”,躲开喧哗世界,专心看喜欢的书,她也很喜欢英国诗人兰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用了将近二十年,翻译了72万字的《堂吉诃德》,刚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就用了两年时间。邓小平问她什么时候翻译的?她只简单的说了句今年出版的。
因为政治风暴,杨绛只做翻译,钱钟书说她是借尸还魂,她说自己是暗度陈仓,不用与钟爱的文学世界分开。
丈夫、女儿都去世之后,她依然翻译了《斐多》。这部作品出版后,被很多读者喜欢,被称赞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杨绛的原生家庭,有一个刚正不阿的律师爸爸,还有一个贤良淑德的妈妈,知识女性,性格温雅。我也对无锡产生了一种向往,站在院子里,就可以看到门前的船来船往。
杨绛跟爸爸,是父女也是知己好友,爸爸爱书成癖,女儿嗜书如命。
面对父亲的回答,杨绛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她继续问道:“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荫杭继续开导她。自始至终,他也没有告诉女儿自己希望她学什么。他要让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杨绛一直有个文学梦,她喜欢写东西,用笔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无奈东吴当时并没有文学系,只能作罢,后来选择了政治系,提不起兴趣的她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图书馆,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阅读各种文学著作。杨绛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本书,尤其喜欢外国小说。那时候她渐渐明白,原来最喜欢的学科其实就是最容易的。她还记得中学时代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杨绛跟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相识,最后还以一家三口的名义,把所有的稿酬版税72万都捐给了母校的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看到他们看到的那个美好的世界。
钱钟书这样的人才,两三百年才出一个。杨绛的戏剧《称心如意》搬上舞台,他们的称呼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杨绛一点没变,照旧洗衣烧饭。钱钟书的《围城》问世后,称呼变成钱钟书的夫人杨绛。
他俩除了玩文字游戏,钱钟书还会每天早上做早餐,也会跟女儿各种疯玩。两个人一起疯一起闹,也一起讨打,之前的阿圆文静乖巧,爸爸回来之后就变成了“人来疯”,闹得很。杨绛不在家的日子,他俩不打扫房间,也不铺床,就喜欢住狗窝。
两人一同经历过出国留学,战乱,疾病,政治风暴,最峥嵘的岁月里,因为有了爱人,也是朋友知己的相伴与相扶,内心有了慰藉和依托。两人的很多著作,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并且完成的。
杨绛当过两年中学校长,教过高中英语,也带过小学一年级,两三天就能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
因为她的文学梦,辞去了校长的职务。梦想最闪亮的不是因为成功的喜悦,而是一直存在的坚持。 振华女中上海分校校长,是杨绛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谦虚地认为“我做小小一个校长,得到一个重要经验,影响我一生。我自知年轻无识,留心在同事间没半分架子,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但是他们和我之间,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我无法融入群众之中。我懂了做‘领导’的与群众的‘间隔’,下决心:我一辈子在群众中,一辈子是老百姓之一”。
钱钟书住院的四年,都是妻子悉心照料的,严重的时候做果泥肉泥,想起了我家小猫的嘴被狗咬伤了,刚开始什么也吃不了,我把猫粮给它捣碎它也不吃,又把火腿给它剁成碎末,它可以勉强吃了,几天之后,就可以正常吃猫粮了。儿女都没有享受过这般待遇,因为平时都是奶奶做饭。
女儿也培养的很成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心做学问。
他俩酷爱读书,也很珍惜时间,有声望的人前来拜访,他们谢绝说很忙。有朋友送来土特产,放在门口,匆匆离去,不忍打扰,时间对他们来说贵过珍宝。 两个人低调了一生,一些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场合两个人都尽量不参加。
————————————————————
有人好奇,这样的三口之家,谁是主导呢?大家都猜测会是杨绛先生,因为家中对外的事情一直都是杨绛在打理,钱钟书像是被保护起来的人,躲起来专门做学问。但是杨绛先生的回答是:“不对,不对!我们家的三个人就像万花筒中的三面镜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著名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曾盛赞道,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过了百岁的杨绛,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吃得很清淡,睡得很少,晚上一点半睡,早上六点半就起了。平时都在房间里锻炼身体,较少下楼,可能是怕遇到熟人难免的寒暄,她很珍惜自己的时间。
人们都羡慕她跟钱钟书的神仙眷侣,想向她讨点婚姻和爱情的秘诀,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正是这些最简单的“老话”,却让我们懂得了婚姻和爱情的真谛,理解、包容和欣赏,做伴侣更应该做朋友,做到这些,婚姻和爱情也就自然顺畅了。
她喜欢“隐身”的生活,不被人打扰,自由地思考和读书,这是她跟钱钟书一生的愿望。低调、睿智、平静是她的关键词,她很欣慰自己“甘当一个零”,从最低点出发,每一步都是进步。而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先学会含忍。
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澜,才更珍惜平静带给人心灵的安稳。生活是自己的。杨绛写下的文字,从来不见疼痛和凄凉,有的只是温暖和美好。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阅读会让人拥有一种力量,安详又坚毅!杨绛的文字让人体会到人性最初的纯净和美好。在杨绛翻译的《斐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位经历了人生最大磨难的老太太,用她瘦小的身体重新站了起来,用她的笔继续为我们带来来自书本中的精神食粮。
————————————————————
以前通过网络上的文章,简单听说过他俩的佳话,确实是文坛的神仙眷侣,梦幻又遥远。真正了解了他们相伴走过的六十多年,更多的感受是简单、纯粹、低调、睿智、坚毅、平静。
心中有梦,脚下就有方向。
灵魂有火,脚下就有力量。
心中有爱,你就不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