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读书可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的机会,但你有没有想过,读书也很有可能是你对生命、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关键不在于“读书”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你是否通过“读书”影响了认知,改变了思维方式,进而不断改善了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如果读一本书只是满足于“翻书”这种行为艺术,别人问起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却一问三不知,当然只能是在浪费时间。 老祖宗们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子就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罔”,结果呢,能够在实践操作中“知行合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穷忙一族”根本没时间看书,讲情调的人在社交网络上表演看书(比如手持粉红色封面的青春版《红楼梦》拍照),知识工作者们在疯狂比拼自己的读书速度或数量,陷入一种“群体性知识焦虑”。 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成甲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最大的意义就是为这种“低水平勤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读书,或者说学习,不要计较速度或数量,而应该在意思考的深度。换句话说,你应该追求“深度认知”。掌握“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实际就是那些能够更普遍、更广泛地解释世界、指导行动的底层规律。 作者认为,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那些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而知识跟知识又不一样,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比如说,作者把知识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三种能力。 数据管理——执行能力(如时间管理、谈判沟通等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能力(基于特定业务,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底层规律——结构能力(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底层的结构和规律) 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即对“临界知识”的学习上。

      这个“临界知识”的概念受启发于物理学上的“临界质量”或“临界状态”,意思是有些知识就像是具备“临界状态”属性一样,掌握了他们,在合适的条件和机会下就能产生知识裂变,发生叠加放大效应,从而解决问题。 用更形象的说法来描述,学习就像是要把一壶水烧开,掌握了“临界知识”,水温就更容易达到100度的临界值。

      “临界知识”本身只是工具,掌握的“临界知识”越多,越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拥有更好的判断依据,不等于问题会因此被自动解决。 知识不等于能力,研究和学习“临界知识”,目的是在对思考深度的不断拓展中,水到渠成地提高元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知识来改变,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发动人们去思考事物背后的底层规律,通过摸索、积累属于个人的“临界知识”,再把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各自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的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