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沧海辰星

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文章也必然会随之变化。即使有人不适应、不接受,又有何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集聊了我心目中的“文章”的样子——“晴空一鹤排云上”,那仅仅只是驻留在我个人的内心。时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每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已对文章的独特认知和个人情怀,但这些都左右不了文章的发展趋势。

《岳阳楼记》、《阿房宫赋》、《六国论》等经典古文,想必很多人都喜欢,也都背过,但欣赏归欣赏,现在很少有人会去仿写,也很少有人用古文的形式来写文章。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对联,现在也很少有人现场作、亲手写。其实这也就是近几十年间的变化。小时候,过年的前一天,上午除尘,下午写春联。

午后的院子里阳光正暖,搬张小桌子往院儿中央一放,一家人围起来写春联。父亲边裁纸边下达任务:每个人自己卧室门口的春联自己作、自己写。

至于那时候写了什么联,想不起来,但记得同村有个比我大点儿的孩子写了副“鸡鸭成群不下蛋,六畜兴旺净长膘”,被他爹在院子里撵了好几圈。

后来乡下只有办喜事时才会找人亲手写对联。再后来,所有的对联都用印刷版,就那几幅模板,去哪家拜年不需看,春联都出自一锅。

这里只是随便举几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这些变化大家都能感受得到,除了慨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也只能且只好默默地跟上。


文章最终还得服务于生活,越便捷越实用就越流行,关注的少了、点赞的少了,自然就被拍在沙滩上了。

当然,也有人为了私利或偏好,不择手段地操弄关注和点赞,强行为糟粕续命,引起一时的逆潮流而变。

这也正常,变化本来就有两个方向,而向前发展的趋势只有一个,历史是不可逆的,“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终不过是昙花一现。


说点儿具体的,远的不说,从书信、报刊杂志盛行的纸媒时代到现在的多媒体时代,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种形式的文章也都悄无声息地隐退了。

以书信为代表的一系列礼节性应用文,现在很少见;一毛钱一条的手机短信现在几乎绝迹了;QQ空间的更文、推文已躺平了好几年;微信上精美的文案现在也是难得一见。

这里提一下短信,有些人不知道,在手机刚兴起,仅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年代,短信承载了写信、创作、娱乐等诸多功能。那会儿每个月的短信费比通话费高得多。

这些都说明文章的发展跟文章赖以生存的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有关系,这包括文章载体的变化,也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

古人也想动不动写个万把字,可竹子不可忍。竹可忍婶儿也不能忍,婶儿得一根一根地刨呀!手都磨破皮了,别刨了,我去东市买点竹简吧!

别,怪费钱的,还是自己刨吧,刨死我算了,真想砍你两刀,少写几个字能死吗?好吧,那你悠着点儿,我把每句话都压缩成三个字!

文章的载体变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肯定要做相应的改变。再举例说说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文章发展的影响。

面对面读篇文章,40分钟都不够享受,总想拖个堂。打电话读,你拣重点的念!啥?这篇不考?喂,喂,信号不好,撂了哈!上网课,读什么不重要,只要记得关掉视频和点开静音就都是好文章!


另外文章的发展跟社交活动的发展也有关系。古代很多经典诗词歌赋都来自社交,现在也一样,不仅是文章,很多原创流行语及词汇都来自社交最密集的网络。

社交是文章创作沃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章传播的重要途径,研习、转载,很多人都干过。只不过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交以资讯传播为主,文章作为个人爱好,只能在小圈子里兜转,除非披上别人的嫁衣。

文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影响文章发展变化的具体因素还有很多,这里不多聊了,本来还打算畅想一下未来的文章的模样,算了,字数又超了,再扯下去又得分两集。

下集预告:【文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五手绘助飘

新开【文说】这个话题,旨在说说个人对文章的一些感觉和感受,既然是说,又是飘文,不免有写得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海涵,欢迎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议论、提议、拍桌子、扔砖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说】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