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我的家风

      我出生在农村,确切地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父亲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辈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我的记中,我们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里没有什么家风家训,但从小到大,在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里懂得了尊老敬老,谦卑礼让。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语就是:吃亏是福。也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兄妹几个。

    记得小时候,我上小学那阵子,村里有几个老师是外村的,(当时老师大部分都是本村的)那时候,学校里没有食堂,所以老师吃饭就安排在有学生的家庭里轮流吃。老师一天给几毛钱补助。一个学生轮到一次就是一天三顿饭。家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都上小学的,一个学期就安排一次,不再重复。二姐大我四岁,她上五年级,我正好上一年级。记得那年老师找到我,说给我家安排两次,要不这个学期老师会有一天没学生安排,让我回家问父亲母亲同意不。那天我回家跟爹娘说了,娘连考虑也没考虑,一口就应成下来。父亲说:“不就是三顿饭嘛,去跟老师说,管几次都行,老师撇家离业、大老远的来教你们,不容易。”要知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管一次老师饭,要提前准备好长时间,甚至还要东取西借。后来老师觉得在我们家吃了两次饭,很是过意不去,多给了我几毛钱,回家后,娘硬是让我给老师送了回去。说:吃点亏不要紧,吃亏就是福。

      小的时候,父亲除了种好家里的那几亩薄田。每到冬天闲下来,父亲还会做豆腐贴补家用,因为我们家孩子多,都上学,而且在班里学习都还不错,所以父亲母亲宁可自己多受点累,也不托我们的后腿,只要我们想上,他们从不半个说不字。做豆腐是小本买卖,需走街串巷地去卖,有些卖豆腐的,别人要一斤,总给缺斤少两,而父亲正好相反,买一斤,称总是高高的,多个一两二两的也无所谓。所以,人家卖豆腐都挣钱,父亲不折本就不错了,娘总笑话父亲不是做买卖的料。父亲总笑笑说:不吃亏,这样卖的快,卖的多,再说,挣下了豆腐渣,可以多养几头肥猪。是啊,吃亏又是福了。

      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父亲母亲总嘱咐我,在单位里要赶眼水,勤快点,不要跟同事斤斤计较,肚量要大点,多干点活吃不了亏。我也一直按他们所说的去做,尽自己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与同事从没有红过脸,跟搭档们相处融洽,合作愉快。

    儿子上大学了,每次打电话我都会嘱咐他。跟舍友同学好好相处,多干少说,宽容大度,吃亏是福,多干点活累不着,还能得到锻炼。儿子的确也这样做了,从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儿子主动打扫宿舍卫生,帮助舍友搬东西。军训期间,同学有困难,积极主动帮忙。在班干部竞选中,儿子以最高票数38票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

      清朝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吃亏是福”。他写道:“满者损之机,亏者盈有渐,损者己则益于 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把“吃亏是福”的道理说的很清楚。自己吃了亏,但得到的是人心,所以就是福了。

    “吃亏是福”,父亲母亲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相信这句话在我家会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亏是福—我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