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 圈圈于南京

时间之河推我向着某个远方。

2018年9月,登上船长系研究生院猎鹰号,第一次跨界,从地理学到心理学,从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内在心理世界的探索。

2019年9月,成为易品人生文化院长贾老师的关门弟子,再一次跨界,从心理学到易经,从内部世界走出,以统合视角,重新睁眼看世界。

下一次跨界我不知道是什么,发生在何时。

我只知道,所有的经历都在奇妙地经由一个个离散的点,被时间串成一条线。

这条线指向哪里,我其实并不完全清楚。

但至少我知道,我是要做整合的,至少三个重要领域的重要整合。

而整合的最终极指向,是极致的忘我,利他。

——————————

我一直很恐惧专注这个词,总觉得专注必然带来狭隘。芒格先生说,重要学科的底层逻辑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就已经完成交付,再往硕博上读,不过是同一个方向上的深挖,再挖掘也只是这世界的5%而已。

然而,缺了专业也万万不可,无专注不专业。

对我这种对万物本质规律抱有极大好奇的人,尤其喜欢研究迥然不同事物间联系的人,让我保有大家眼中的专注,无异于折我的翅膀。

今天突然想到,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产生这样的想法,想来一定是有什么使命,必须经由我这个通道来完成。

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入口,而后顺流而下。

——————————

再仔细想,一直以来我都隐约在多元与专一中内耗。源于我对外界压力的屈从。

也在于我对专注一词的认知,狭隘了。

一,专注并不一定在乎领域,知识,技能,而在乎状态。当下,临在,心流,即是最高的专注。

二,跨领域融合,需要有敏锐的觉知,察觉自己到了哪个地步了,是该继续放还是收回到主线。这也是在极致专注下才能敏锐感知到。融合比专一更需要专注。

关于何时该收,目前我粗浅的判别方式,是数据,是否能够用单独某项领域的知识技能实现活下去。

颇有成就感的是目前,地理,心理,易经,单项三者都可以达到月入3万+,并且达成的速度后者总比前者快。

——————————

然而高维度的跃迁,绝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

当我们觉得学习很累,不是因为学得太多,而是因为学得不对。

建立跨学科的底层思维模型。科学以上,哲学,哲学以上,神学,佛学,易经。

给自己的要求是,35岁前,先在深爱的二维平面无限展开,拼拼图一般储备力量,系统整合。

35岁以后力出一孔,向下突破阈值,一举打开高维空间,抵达一花一世界的新境界。

船长蛰伏17年才有今天,善友教授八年磨混沌一剑,恩师贾晨亮从小即练童子功。

2023年开始,中国还有20年+的离火大运,今年的我,距离35岁还有八年。

沉下心,路还很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 圈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