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孟子》

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尊称为“四书”;《尚书》《诗经》《礼记》《易经》《春秋》被尊称为“五经”。“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或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化。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的治国理念。孟子力图和孔子一样,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曾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政治观点包括: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孟子》分析了从古至今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了一个在后代历史上著名为政思想,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熊牚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等等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孟子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施展,但《孟子》一书被封为儒家经典。其核心要义概括起来是三个字“仁、善、心”。首先,在治国理念上的“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内圣外王”和“以民为本”,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次,在伦理道德上的“善”。“性善论”是孟子的主要标签,孟子说:“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在仁义的基础上,孟子发展了以“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品行,构建了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体系。孟子在相处之道上也是以“善”为核心,提出了“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

最后,孟子思想核心第三字关键字“心”。孟子提出仁是心的本体或者说本质特征,把“心”放到了主体性地位,心是人伦理道德的主体,也是自我认识的主体。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

作者简介:孟子,本名孟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子思弟子。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公”,与孔子并称“孔孟”。

先秦文学史学习文稿

(陪伴营2023年3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文学《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