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汉字,敬畏文化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孤本古籍,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季羡林犯了难,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又不忍心拒绝,便让他一个礼拜后再来取。接下来的一周,季羡林日夜伏案,手抄了一本。当学生来取书时,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季羡林先生对于极其珍贵的语言学古籍孤本,非常爱护,为了防止外借损坏,他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抄写整本书,敬重文化之心让我们感动。这和如今许多不尊重祖国文化,不读书,不写字,对书籍、文章、文字随意糟蹋的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敬畏汉字,敬畏文化,并不只是针对公众人物和知名作家而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当怀有这种敬畏之心。应当把对汉字,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校语文老师,我常常要与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打交道。为了帮学生纠正错别字,想了许多办法。其中追溯字源析字形,是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学生常会把“染”字右上角的“九”字多写点写成“丸”。“染”的右上角为什么是“九”而不是“丸”呢?纠错时,我跟学生讲“染”字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三个偏旁各自代表的意思。染,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木,这里指草木染料;九,表示次数多。把“染”的三个偏旁的意思贯穿起来,就是“染”字的本意:将草木染料连同布帛放在水里浸煮多次。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染”的构字来历,在书写时学生就不再将表示次数多的“九”写成“丸”了。

  名师于永正在教学《爱如茉莉》里一文中的“眸子”时,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眸子”什么意思?

生:眼睛。

师:对,作者“触到了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就是目光碰到了妈妈的眼睛。(师在“眸”下加一个点)眸的本意是什么?

生:是不是瞳孔?

师:是的。瞳孔也叫瞳仁。你们知道是哪个rén吗?

生:单人旁,加个“二”。

师:(板书“仁”)对。“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读书多的人,肯定知道。

生:还可以写成撇一捺的“人”字。

师:不错!(板书:人)为什么人们又把“仁”字写成“人”字呢?有没有知道的?(师请两位小女孩走到讲台前,让她们对视,看看对方瞳孔里有什么。)

生:她瞳孔里有个人。

师:谁?

生:我。

师:(对另一个女孩)在她的瞳孔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我。

师:瞳孔里能照出人影来,所以人们又把它(指黑板上的“人”字)写作“瞳人”。

师:谁能用“眸”组词?

生:凝眸远望。(于老师表演“凝眸远望”。众笑。)

生:明眸皓齿。

师:是说人的眼睛明亮有神,牙齿洁白发光。(说完,把眼睛睁大,露出牙齿。众笑。)

生:回眸一笑。

师:“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个词是用在女孩子身上,不能用在我身上,也不用在男生身上。(众笑)

……

  什么是“眸子”?“瞳仁”为什么又能写成“瞳人”?于老师耐心引导学生悉心观察,配合学生表演,从而顿悟到“眼中有人”“目中有人”。一个简单的汉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有情有意呢?看似简单的扩词训练让平面的符号在学生的眸子里鲜活起来了:“凝眸远望 ”是一个专注的表情;“明眸皓齿”是一个阳光的形象;“回眸一笑百媚生”是一个美丽的容颜。于老师哪里是在教一个汉字,一个词语,分明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对汉字对文化存敬畏之心,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有这样美丽的邂逅 。

  对汉字对文化怀敬畏之心,对我们的母语也将怀有一份执著的爱。

  已过古稀之年的贾志敏老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讲座中,都能挥洒自如地引经据典。但凡听过贾老师的课的人,无不被其敏锐的言语洞察力所折服。无论是和孩子的的随机对话,抑或是听孩子朗读作文,哪怕是极小的语病都能被他立即发现、纠正。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口头作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教了近20年语文的我听不出任何问题,而贾老师在孩子话音刚落立即纠正:“应该改成‘顿时,全场安静下来’。”倘若不是对母语怀着一份执著,怀着一份敬畏,就会对这些原本看起来、听上去是正确的甚至是惯用的言语表达中的差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人会认为,贾志敏他是个教师,是教语文的,自然对语言会十分敏感。其实,只要心中怀有对母语的爱,任何人都会对语言有特殊的敏感性。

  姚明在接受记者提问——“你何时回美国打球”时,及时纠正:应该问:“你何时去美国打球”。一“回”一“去”折射的是他心中的爱国情怀。

  夏衍先生临终前纠正护士将“叫医生”改为“请医生”。夏老留给世间最后的声音折射的是他一生对母语的钟爱。(2012年8月)

(后记:旧文一篇,兼怀于永正、贾志敏先生。2019年2月1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敬畏汉字,敬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