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当帅气“美队”遇上天才萝莉

《天才少女》是在2017年上映,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出品的剧情片。

在电影中扮演舅舅一角的克里斯·埃文斯,一改往日深入人心的《美国队长》正派英雄的风采,丢下盾牌,绕开了酷炫的打斗特效,在《天才少女》中饰演不修边幅的修船工人——弗兰克。

而饰演七岁可爱刁蛮的天才少女的麦肯娜·格瑞丝也不同于在《坏种》中有着天使美貌魔鬼内心杀人都不眨眼的萝莉形象。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家庭中核心的关键词教育展开,一个天才小女孩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和外祖母开始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

影片中传递出不同的教育观念,两相碰撞,一时之间就连观众都无法立分高下孰是孰非,随着电影剧情的深入,留下的反思却也值得回味良久,而影片中对人物的设定,舅舅与外甥女如同父女一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所刻画的情感联结也一跃成为比父母直系血脉亲情更为难以割舍的情感,可谓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在一众剧情片中,这部有笑有泪,还带着一丝警醒意味的《天才少女》可谓值得一观。


教育不该成为剥夺天性的替罪羊

姐姐黛安在生下玛丽不久后便选择了自杀,这位年轻的数学家,不仅留下了还未证明完成的千禧年数学问题,也给一直对自己给予厚望的母亲伊芙琳留下了遗憾,黛安在死后,选择将自己的女儿留给了弟弟弗兰克抚养。

时间一晃,七岁的玛丽继承了母亲的数学天赋,小小年纪就能理解各种高等方程,对于同龄人的学校,玛丽总是不屑一顾,可舅舅却觉得玛丽应该与同年人进行相处。

学会为人处事的交往之道,不过于放大自己的天赋,享受平凡人的生活。

老师邦妮发现了玛丽的过人之处,不但不对玛丽的无礼进行批评,还因材施教的将玛丽的试卷换成了高等数学试题,让玛丽第一次觉得这所平庸的学校也没有太过于无聊,玛丽开始尝试融入学校。

会在七岁男孩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时,勇敢的站出来,保护弱小、也对老师邦妮改变了态度……

可独特的人总是能够引起各方关注,很快学校校长就建议弗兰克将玛丽送往资优学校——欧克斯,那里有专门适合的课程能对玛丽的天赋进行培训,同年龄的课程不仅对她起不了任何帮助还会因此耽误了她,而舅舅面对这样的好言相劝,拒绝了。

“我觉得她最不需要的就是强化她不是一般人的事实。”

望子成龙,是无数亲眷的愿望,可在弗兰克这里,却一直坚持对玛丽进行常规教育,甚至刻意回避玛丽是天才的事实。

真实原因还得从对自己姐姐黛安的遭遇一直介怀说起……

姐姐黛西对数学有着天赋异禀,母亲为了不浪费女儿的天赋,不仅亲自教育还严格规划黛安的生活,黛安从小除了面对数字还是数字。

没有参加过女童军,没有看过球赛,甚至没有上过传统意义的高中,更没有参加过毕业舞会……

在十七岁,对爱怀有美好憧憬的年纪,在与邻居家的男孩相约一起去滑雪后,自己的母亲居然向男孩家提起了绑架控诉,在花一样的年纪就有过自杀,对此,黛安的母亲却说:

“那是小事,黛安不是普通人,她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只会有特殊的问题和需求。”

在母亲眼中,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付出代价,因此黛安的童年就是数不尽的演算纸,推理不完的证明公式,一遍又一遍地将自己的天赋应用到极致,从女孩成长为少女的天性中的爱、恨、玩耍甚至是性欲,都被母亲狠狠压抑,母亲美名其曰的将推进人类进步的宏观价值观的愿景,乃至母亲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都承重的压在黛安肩上,禁锢了黛安的一生。

因此,在电影最后,弗兰克为了夺回玛丽的抚养权,不得不将黛安在死前嘱咐一定要等母亲死后才能公布发表的早已证明完成的千禧年问题提早交给了母亲。

伊芙琳看着早已完成证明的数学问题,还有一整箱但每张都带着无数泪痕的演算纸,泣不成声……

电影中舅舅与外祖母的教育或许都无法尽善尽美,都用自己的价值观将教育的真谛冠以自己执拗的认知。

舅舅一心想要玛丽拥有一个符合她年龄的快乐童年,避免重蹈姐姐黛安的覆辙,却忘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刻意隐藏锋芒,不仅不会因此得到平庸的快乐,还会在两相极端中茫然不知如何自处。

而外祖母的强硬教育,则是将天赋放大到极致,或许因此得以功成名就,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业,也独独忘记了再聪明也只是凡人一个,也有正常人的情感需求,压抑了一个女孩本该拥有的天性与快乐,重担之下的名声与平庸的快乐相比,显得如此不足一提。

或许在电影中顺应所谓时势与个人不相协调的发展和不成才便不成仁的重压教育,两种极端教育下不同价值体系的教育观在两相博弈之后那种是最优解的问题,影片在玛丽最后的结局中给了我们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影片结尾,玛丽去了欧克斯学校与成年人一起接受与她匹配的教育,放学后,弗兰克将玛丽送到同龄人的身边,一起玩耍打闹。

或许正如那句台词所言:“黛安希望玛丽能像个孩子,她希望她有人生,她希望她有朋友,能够玩耍,能够快乐。”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爱

在舅舅与外祖母争夺抚养权时,外祖母找到了玛丽的亲生父亲,让玛丽亲生父亲在法庭上言明弗兰克对玛丽的抚养是不合规定的,指定外祖母成为玛丽的监护人。

可面对弗兰克律师的质问,这位同住在一个小镇上,却从来都没有看望过女儿的亲生父亲,漏洞百出——不了解女儿的姓名,甚至认不出女儿的模样。

玛丽在知道后,躲在卫生间里大哭,对自己亲生父亲的冷血无情伤心欲绝,她不懂,在法庭结束后,父亲都不愿意来看一眼她,从来都不好奇她长什么模样。

弗兰克没有过多的安慰,而是将玛丽带到了医院,在漫长的等待后,一个男子欣喜若狂的从产房中出来,向在外早已等待已久的家人们宣告“是个男孩。”家人拥着男子,无不激动又幸福。

看到这一幕的玛丽也被感染了,她转头问舅舅弗兰克,当时我出生时,是谁出来宣布的,舅舅弗兰克直言:

“是我。”

就这样,玛丽看着不同的家庭在经过漫长等待后,接收到孩童平安的喜讯,然后围在一起高兴地分享。

玛丽不再纠结于那薄情的父亲是否爱自己,因为她懂得的了自己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舅舅爱着,被好心的邻居罗伯塔爱着,被老师邦妮爱着……

正如在判决抚养权时,调查员对玛丽做的生活调查,虽然舅舅生活拮据,甚至都没有她自己的房间,床也是二手的,没有医保,买不起钢琴,会带着玛丽看格斗类节目……种种行为虽然算不上称职的家长,但在玛丽心中却是“他在发现我很聪明之前就要我了”的亲人。

舅舅弗兰克对于玛丽提出的问题会耐心的平等交流、会告诉玛丽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情绪无法受控时事后寻求玛丽的谅解、养着自己不喜欢但却是玛丽珍惜的宠物猫、甚至违背姐姐的遗愿,只为争取到玛丽额抚养权。

面对外婆的有利可图,亲生父亲的不闻不问,小小年纪的玛丽,第一次对自己的到来表示怀疑,认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被抛弃的,而大家争夺的并不是玛丽,而是玛丽的的天赋而已。

谁也没对她说过爱,也从未问过她爱谁。

在医院的产房门口,玛丽第一次知道了每一个出生的生命都值得被爱,她的出生也同样伴随着激动与快乐,舅舅是爱自己的。

在抚养权的判决的过程中,玛丽也是第一次明确感知到,自己是爱舅舅的,她害怕被舅舅抛下,害怕因为现实无法与舅舅生活在一起。

舅舅爱自己,与天赋无关,自己爱舅舅,不在乎生活的贫穷。


只因为那一丝隔代的血缘,成为比父母直系血脉亲情更为难以割舍的感情,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懂得宽容懂得理解,更明白了珍惜,也正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抹亲情羁绊成为诱人共鸣那一丝震颤的泪点最打动人的原因。


人人都需要平凡的生活

玛丽的母亲黛安从小被自己天赋的光环笼罩,被剥夺了除却数学以外的所有事物,母亲对精神关怀的缺位,爱情与友情的缺失让黛安遇人不淑,处事不明。

智商上的无人能及却最渴望平庸快乐的生活。

天才、特立独行的个体总是容易被平庸的多数推上神坛,以至于忘记她们的本质也是血肉之躯,也需要七情六欲。

影片中,舅舅的引导以及最后结局的设定,都刻画了玛丽虽头顶天才的头衔,却仍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童,骨子里仍然调皮捣蛋,天真勇敢。

无论是天赋异禀的个体,还是平庸的大多数,都需要亲情的关怀,爱情的滋养,友情的扶持,任何人都需要在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略生活趣味。

因为我们遵循本心需要的快乐总是存在于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少女》:当帅气“美队”遇上天才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