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娘为你守江山
第十一节 我是谁
吕夷简规劝刘娥厚葬李宸妃,要罗崇勋用皇后服饰入殓李宸妃,并警告罗崇勋,如果不听我的话,以后有什么祸事别怪我没提醒。吕夷简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果然,刘娥驾崩后没几天,赵祯的叔叔燕王赵元俨,就将刘娥并非仁宗亲生母亲一事捅了出来,并且说得很严重。
赵元俨对仁宗道:“刘太后并非陛下生母,陛下实为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葬礼很简陋!”
赵祯闻言,大吃一惊,自己做了十几年皇帝,是谁的儿子都没搞清?这不窝囊可笑吗?他甚至怀疑这位叔叔拨弄是非。
我到底是谁?赵祯召宰相吕夷简询问,找杨淑妃求证。
杨太妃告诉赵祯:“陛下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小娘杨太妃的话,让赵祯彻地明白,原来刘氏真的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在自己身边二十多年,至死都没有与自己相认。
赵祯越想越郁闷、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愤慨,大娘刘娥的光辉形象瞬间在自己脑海里轰然倒塌,代之而起的是深深的憎恶和仇恨。
赵祯号啕大哭、哀痛欲绝,接连几天不能上朝理政,下诏自责。
同时,赵祯派兵包围了刘娥亲眷的府邸,一场血雨腥风眼看要扑面而来。
几天后,赵祯亲自到洪福院祭奠。打开棺椁,泪眼婆娑地瞻仰静静躺在梓宫中的母亲,却发现李宸妃身着皇太后的冠服,面色如玉,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是因为棺椁中蓄有水银的缘故,所以尸身并未腐坏。赵祯的一腔怒火顿时烟消云散,感叹地道:“岂能随意相信传言啊?”
随后,仁宗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此后对刘氏家人反而更优厚。
客观地讲,刘娥自抚养赵祯后,保护赵祯是很尽力的,而赵祯对刘娥也极端孝顺。两人之间基本没有间隙。就连刘娥的老对头李迪,后来也对刘娥改变了认识。
那是李迪被贬后,刘娥称制后很久,李迪复兵部侍郎之职,进京面谢天恩。刘娥对李迪道:“爱卿以前一直不准吾干预国事,实在过头了。今日吾保养天子如此,爱卿还有何话说?”
李迪道:“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圣明,臣不知道太后的德行,竟然到了这个境界!”
李迪这话,既有“人在低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服软心里因素,当然也有实事求是的成份在里头。
赵祯搞清了“我是谁”的问题,便沉下心来补偿对李宸妃的愧疚。
不久,赵祯下诏,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将李宸妃陪葬真宗永定陵,立“奉慈”,又在景灵宫建“广孝神御殿”,庆历年间,赵祯改母亲谥号为“章懿”,因此,历史有时候称李宸妃为“章懿”皇太后。李宸妃真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母亲生前没有享福,赵祯将一腔热情全倾注在舅舅李用和身上,封他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遇优渥!
赵祯亲政后,因为李宸妃的原因,很多被刘娥贬斥的官员似乎嗅到一点动向,都对刘娥当时的做法纷纷提出批评,特别是对刘娥身穿帝王服饰,不让赵祯母子相见,颇有微词,造成人心动荡。
范仲淹及时上疏道:“太后受先帝遗诏,调护陛下十余年,居功甚伟。陛下如今应该遮掩其微瑕,以周全太后大恩大德!”
赵祯览疏,深以为然,道:“这些事朕也不忍心听到!”下诏告诫内外不得胡言乱语。
范仲淹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忠臣的标准:刘娥在世时,请她还政皇帝,当面直责刘娥之非;刘娥死后,却又能周护其小过,目的只有一个,为国为民!
佐料:赵元俨是赵光义第八个儿子,小时候非常聪明,赵光义很喜欢他,每次朝会宴集,赵光义都让他侍候在左右,因为太喜欢他了,赵光义舍不得他早出宫,直到二十岁才为他举行出阁仪式。因此宫中称他为“二十八太保”,表示他二十岁出阁,第八位皇子。
赵恒即位后,为使相,进封荣王。赵元俨额头宽广方正,脸庞丰满圆润,神色威严不可侵犯。天下都崇敬忌惮,声闻外夷。平生除了喜欢读书,爱好文辞,工飞白书法外,没有其他嗜好。
仁宗赵祯冲年即位,刘娥临朝称制,赵元俨自认名位重、声望大,怕刘娥忌惮加害,便闭关自守、幽居在家、不问世事、隐藏不露。即使这样,赵元俨还不放心,竟然装疯十多年,直到刘娥驾崩。也许赵元俨装疯多年,觉得自己吃了苦头,所以刘娥一死,他就将李宸妃是仁宗亲生母亲的真相揭露出来。
《宋稗类钞》记载了赵恒临死前,赵元俨的表现,很值得琢磨:赵恒病重,朝中大臣都留宿宫中,为赵恒祈福消灾。赵元俨也借机进宫,作为亲王却赖在宫中不走了。当时赵祯年纪小,赵元俨威望大,辅政大臣见此都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
有天,赵元俨想喝开水,内侍用金碗盛水端了过去,李迪在旁边见到,灵机一动,拿起案几上的毛笔在碗里搅拌了一下,然后挥手让满脸狐疑的内侍端进去,赵元俨见到金碗里的水微黑,以为有人想下毒谋害自己,水也不喝了,借口有事,立刻骑马出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