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难、易呢?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孔子论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必须要像江西那位舒先生,拿出两年教书挣得的钱,帮助别人偿还官府的田赋,使得一对夫妻不至于被拆散。又如邯郸的张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还救了别人的妻儿。这都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比如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子,但还是不忍心纳幼女为妾,而将幼女送还。这些都是在难以忍耐的情况下而能够克制自己。上天必定会降给他们丰厚的福泽。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鱼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浅滩里捕鱼。舜看到后,非常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好像没有看到一样,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潭深鱼多的地方相互谦让。当时,以舜的聪明智慧,难道不能说几句话来教导大家?但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转变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什么叫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看,很容易混淆,唯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像黑白那样截然不同。所以说,君子之所以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也有智慧和愚昧、贤能与不肖的分别,千差万别,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人类这个整体,难道不应该相互敬爱吗?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和众人的心相通,也就是和圣贤的心相通。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各得其所。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什么叫成人之美?一块藏有玉的石头,如果扔到了垃圾里,就成了断砖烂瓦。如果把它精心雕琢,就成了贵重的玉器。所以,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极力成就他。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为他辩白诬陷毁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所以,在世俗社会,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又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指摘。做善事易失败,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他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好像有人在长夜里沉睡做梦,我们让他醒悟过来;又好像有人陷于烦恼的纠缠,我们给他一剂清凉剂让他跳出烦恼的泥潭。这样的恩惠最为博大。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意思是我们用言语可以劝解眼前的人,用书可以劝解后世百代的人。]这和与人为善相比,似乎形迹露于外,但如果对症下药,也会有奇特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废除。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
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
不是还不够。
什么叫救人危急?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总有困顿挫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赶快设法帮助他。或者陪他说说话,帮他舒缓心中的压抑。或者从其他方面救济他来缓解他的困苦。崔子说得好:“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仁人所说的话啊!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乡之内,大到一县之内,凡是有利于大众的,都应该去兴建。或者开渠导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大家交通来往;或者施舍茶饭,以救济挨饿的穷人。只要有机会就劝导大家,一起协作兴修利民工程、事业,要不避嫌,不辞辛劳。
什么叫舍财作福?佛门的修行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不过就是一个“舍”字而已。通达的人,向内,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的东西,没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如果一下子做不到这一层,那么,可以先从布施财物做起。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自己的执念。
什么叫护持正法?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去恭敬赞颂天地之大德呢?怎么使天地万物有序地化育成长呢?怎么挣脱世俗的束缚呢?怎么能够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在游走呢?所以,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保护。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的恩德,尤其应当勉励。
什么叫敬重尊长?家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人要追求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德的人积累的,也是这个恻隐之心。周代的礼法,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用母的。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因此,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
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不应该只戒掉杀生,对于一切的存在物,都应当有所爱惜。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其实都有灵性。我们抽丝的时候要煮茧,锄草耕地的时候要杀死小虫子,我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杀死了不少无辜的生命。所以,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计其数,都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的心啊。
善行无穷无尽,很难一一罗列。不过,如果真正从这十个方面去做并推而广之,那么,德行就可以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