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内驱力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内驱力的文章,特别啊哈,分享给大家。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最早提出内驱力理论,并定义了三种内驱力类型。

第一种:认知内驱力,这是源于兴趣的内驱力。也就是说你喜欢什么,你热爱什么。

联系到孩子的学习驱动力培养,就是我们需要耐心地陪伴孩子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这是提升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这个过程少批评、不强迫。

联系到培养早起习惯,那就是问自己对早起感兴趣吗?我当年第一次听到可以用早起时间学习时,有种被雷劈的感觉,然后就对早起特别感兴趣,蠢蠢欲动。所以如果要养成习惯,先问自己感不感兴趣。

第二种:自我提高内驱力,也就是这种内驱力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联系到孩子的学习驱动力培养,一定要给他创造外界环境。例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学习的集体活动,为同学服务。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同学和老师会看到他的表现,也会给他赞扬,甚至慢慢会赋予他更多的责任,这种正向反馈能够激发孩子想要变得更好的动力。(针对这点,我想到的行动计划就是,等图图上学后,组织她的同学,每周末搞一次小小老师日,小朋友们轮流做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巩固学过的知识。)

联系到培养早起习惯,就是我一直提倡大家去公开自己的早起或者因为早起带来的其他输出,用外界环境的反馈给自己力量。我当年没敢在朋友圈打卡早起,怕被觉得是异类,哈哈。所以当时采取的方式就是在早起社群打卡,但发现这里都是早起宝宝,不太容易被看见。后来就去读书群,每天第一个一大早分享读书笔记,时间一长,大家就记住我了,会给我很多正向反馈。

现在我不仅在朋友圈早起打卡,还去我手机里的各个群里早起打卡,每天都会有人加我,因为我每天都是群里第一个问早的,甚至是这个群已经没人说话了,打开这个群,全是我的早安问候。

所以想要培养早起,就不能把自己雪藏起来,还是需要他人反馈给自己力量的。

第三种:附属内驱力,就是依附于某些条件的驱动力。例如完成某个目标后,就可以获得某些精神或者物质奖励。这是一种最为被动的内驱力,但也确实是有必要的。

联系到孩子的学习驱动力培养,我们也要适当地设置一些目标奖励,精神或者物质,尤其是低学龄的宝宝。这个阶段用使命去驱动他,有点难,在他们的认知里,使命还是很虚的东西,看到的实物奖励或者奖状才是最实在的、最有冲击力的。

联系到培养早起习惯,跟大家提到的18周期礼物就是这么个理,一定要给自己一些盼头。女人本来就控制不住的喜欢买,那我们索性为这样的买赋予一定的意义,既买了自己心仪的东西,又能激发自己去更开心地践行早起,一举两得呀。

以上三种内驱力的结合使用可以很好地去激发我们主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如果想要长久保持这个驱动力,我们还需要去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找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发·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