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物学研究智能

听了北大刘华杰教授的复杂性世界博物学研究方法,对智能的研究又产生了新的认知,《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指出了我们大脑有“快系统”和“慢系统”,遵循“能不用脑,就不用脑”原则,始终在线的是省电“快系统”,靠直觉处理,容易出错;离线调用的是耗电“慢系统”,靠理性处理,不易出错。使得大脑不仅能简约而高效地做出反应,也能对各种不确定的复杂状况做出适应。


站在人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系统的研究视角,我们的研究方法一直被无穷细分的“尽精微”现代科技所裹挟,甚至陷入了用还原论去试图研究复杂性系统的窘境,也就有了当下深度学习等靠“野蛮算力”实现认知的发展路线,当下可满足典型行业的图像、视频等识别场景应用需求,但要靠这种发展路线来实现全球“人机物”泛在智能,按照与人脑的能效密度对比,但能源消耗这一项,就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不归路。


其实博物学代表一种更宏观的“致广大”系统论和人文学,也是全人类本自具足的普惠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扩张到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视角,可内视人脑这一复杂性系统的“第一性”,自组织、自学习、非线性、开放性、适应性、复杂性网络等都是区别于“繁杂”系统的底层本质,在空间上褶皱分形,形成一个分层结构的非线性强相关系统;在时间上混沌涌现,不断从吸收负熵中自我演化内部秩序。智能也就在云淡风轻的时间流淌中、强化抑制的递质反应中涌现,按照冯诺依曼元胞自动机理论,应该是一种时空纬度的结构复杂度超越了熵增阈值,可以克服热力学第二定律,实现自学习和自复制,也就一个持续通过知识内共生,不断向高阶演化的智能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博物学研究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