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备好课,教师一辈子的修炼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而身为教师努力备好课,这项重要的基本功却永不止境。

周三上午我校三课一研,我上了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节的口语交际课《安慰》。上完之后,学校安排了四年级学生体能测试和接种疫苗任务。同组的老师大都是班主任,忙得不可开交,至今都没时间坐下来进行教研活动。

一周之内上三次公开课,尽管时间仓促,吃不好睡不好,但是我的确很尽力。因为精心设置的课件没有保存好的缘故导致提前没有如期进行试讲,错过了同组老师给我捉虫和出谋划策的好时机。课后,我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如何?只是在办公室里问了几个同组老师。他们的反响还可以,建议我去问问主管教学的连校和教务处申主任,她们是我校小语的专家。

今天早上,到校门口,正好看到申主任在给学生测体温,因为我们平时不在一座教学楼,见面也不容易。于是我就抓住时机向她请教。她刚肯定了两节上得不错,口语交际就得这样上,这是连校走过来,我就不打扰申主任测体温了,跟连校一边往校园里走,一边谈论我的课。

连校首先肯定了我这两年备课能力提升了,说很欣赏我的导入环节,其次,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有些生硬,没有变成口语,我应该走到学生身边根据他的回答问题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显得亲近自然,否则我站在讲台上,孩子们回答问题,没有那种交际感。只是一个问题而已。

虽然是简短的交流,我觉得很有指导意义。

也可能是当时上课听课的老师比较多,学生有些老实,我自己可能也有点紧张,一开始,师生互动不热烈,孩子们没有跃跃欲试抢着回答地欲望,反而有点冷场。

当然这也跟孩子年龄小经历少,不会安慰他人有关,他们都是被呵护,被安慰的。

晚上,读到贲友林老师的一篇文章,《备课什么样,教师就会是什么样?》,让我对备课有了较深入的思考: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备好课永不止境。实际上,教师的备课、上课,都应该是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富有情感的工作。

不言而喻,当下的很多教师是这样备课的:“如果是公开课,他们往往是团队协作、数易其稿、反复试教、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果是家常课,他们就借助互联网,搜索、下载、打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搞定”备课了。”

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教师一般都只重视上课。不知他们是否想过,上课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里子工程”。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上课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不过,备课本应是脑力活儿,在现实中却变成了体力活儿。

备课是充满个性化,故事化等任务,支教三年结束后,我回到原单位担任四年级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因为每天学校的任务非常多,我们几乎都没有时间坐在一起交流研讨。

“教师备课,要先入格,再出格,要坚持独立走自己的路。一个教师,要用一辈子寻找适合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备课方式,让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真正助力学生的发展、真正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备课,丰盈了我的写作;写作,反哺了我的课堂。所以,我认为,每个老师都要学会独立备课,都要寻找自己的个性化的、有效的备课方式,并强化备课过程中的思考。

备课功的修炼,是“慢工”、是“细活”,需要教师有“面壁十年图破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勇气、自觉与韧性,更需要“选择别人没走过的路,每天每夜,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下功夫”的恒心。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十年的积累,一定可以孕育出巨大的变化。

教师备课,设计了课堂,也就设计了自己。你的备课是什么样子的,你就会是什么样子的。”

俗话说,中药治本,西药治标。熬中药就是去百花百草之精华,在火上精心熬制,趁热喝下去方能慢慢输送到几题全身。我认为备课就像是熬中药,将知识的精华精心熬制给同学们分享。虽然贲友林老师是河南成长学院的数学老师,但是他上面谈到的备课方法我非常认同,因为很多科目的备课理念都是相同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一个老师说得那句话“我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一辈子来备课的。贲友林老师做到了,他写了那么多的教学后记。

1619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