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做人做事,内方外圆

道德经·第十五章

【正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邻国的进攻;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浑厚朴实,好像浑浊的河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出现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

【问道老子】

周同学:先生,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很喜欢用“方”、“圆”这两个字啊。

老子:哦,是吗?

周同学:您看,古代人说“天圆地方”,但现在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老子:是的,科技进步到如今,我们确实发现地球是圆的,而“天”也不再仅指它,而更包罗宇宙。

周同学(困惑脸):那古人岂不错了。

老子(微笑):真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你还想到了什么?

周同学:我想到了“铜钱”,它在外形上是圆的,但内部却是方孔,所以人们称它为“孔方兄”。

老子:很对。但是“方圆”背后还蕴含着更深的意义。例如,“圆”象征阴,而“方”则代表阳。做人做事,内方外圆。

周同学:哦,怎么说?

老子:一切事物都是阴阳两极的合一变化,这其中也包含着“圆”的阴和“方”的阳。“圆”代表和谐、包容,“方”代表坚定、原则。作为人,我们需要沿袭这个法则,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用心做事,以柔克刚,包容他人。周同学,你平常做事倾向于方还是圆呢?

周同学:先生,我自觉偏向方。您觉得是为什么呢?

老子:人们往往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一味追求自己的优势,便也会成为一处短板。就像你,思维敏捷,逻辑性强,更愿意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

周同学(点头):是的,我就是这样。

老子:但要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不仅仅是在“理”,还需要考虑到“情”。想一想,你是否希望别人也像你一样只讲道理?

周同学(再次点头):是的,我觉得这样最好。

老子:再往深处想,是不是你有改变他人的想法,但却事与愿违,所以会心生怨念?

周同学:……是的。

老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有多少人被成功地改变过呢?就算是他们的亲人、朋友、领导,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吧。因此,如果你一直执着于想改变别人,你只会越来越痛苦。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被别人要求改变,你又有多容易更改自己的想法呢?不想被他人改变,同时又想去改变他人,这是多么荒谬的想法啊!

周同学:太有道理了。先生,我该怎么做呢?

老子:你可以学着寻找相反的力量。

周同学:寻找相反的力量?您能举个例子吗?

老子:当然可以。嗯,在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人物毛泽东,你应该知道吧?

周同学:当然,毛主席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子: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许多处分和打击。事实上,自从投身革命以来,他遭受了20次各种错误处分和打击,主要集中在自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到遵义会议前的那段时间。

周同学:20次?哇,太多了。

老子:是的,其中最为重大的一次是在1931年底到1935年初,他几乎失去了所有职务,被孤立和遗忘,并被迫去后方养伤。

周同学:那时他一定感到很糟糕吧?

老子:没错。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一直坚信自己的战略思想和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同志们都排挤他。

周同学: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老子:后来,他醒悟过来,发现自己过于“方”,不懂变通和团结他人,以至于他讲什么都被认为是错的。随后,他在养伤期间主动与他人交谈,成功地说服了原先与他意见不合的张闻天和王稼祥。

周同学:哇,原来毛主席通过这段经历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啊。

老子:是的。他寻找到了“圆”的力量,才在遵义会议上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拥护,确立了领导地位。之后,他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等思想,都源自于这段经历。

周同学:这就是说,毛主席也是通过领悟“方圆”,才能成功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吗?

老子(点头):正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实每个名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就像曾国藩在辞官丁忧时也经历了类似的挫折,王阳明在未悟道前也经受过同样的艰辛。

周同学:那先生,您是说我需要同时拥有“方”和“圆”两种力量?

老子:没错,不拘于方才能达到圆,不迫于圆才能显现方。方与圆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需要同时掌握的力量。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篇说过,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周同学:原来如此。

老子:太极有正反两面,失去平衡就会偏袒或过度,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我们都知道矛与盾的关系,也明白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道理。但为何我们却不甚明了,“因方就圆”、“因刚就柔”、“因理就情”、“因智就愚”的道理呢?

周同学(感慨脸):先生,您这些话就讲得很有道理。

老子(喝了口茶):一股力量无法转化,只有两种相反的力量才能互相融通,这就是“道”了。

周同学:先生,今天我又得到了一次启示。

老子(微笑):呵呵,周同学在思考之后,请别忘了付诸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章小结】

《道德经》本章通过列举圣人的特点,揭示了“圣人”的真谛。按照儒家的观点,圣人是“内圣外王”。然而,真正的圣人从不自居为圣,他们只是谦逊地认为自己是能够掌握两种力量转化的普通人。当圣人自称为“圣”时,便离圣远矣(保此道者不欲盈)。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本文从“方”和“圆”这两股力量入手,解释了圣人之所以能够因势利导,是因为掌握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并将它们融合于一体。愿本文能给各位读者一些启示。

【延伸阅读】

有无相通:《道德经》第一章:你剥过洋葱吗?——剥到最后就是“道”

情理相融:《道德经》第二章:你的人生良药:学会先通情理

行止相和:《道德经》第三章: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十五章:做人做事,内方外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