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北京人必须具备的特征与特性_网易地方论坛

真正北京人必须具备的特征与特性_网易地方论坛

真正北京人必须具备的特征与特性

真正的北京人——礼貌与家教篇

用户口来判定谁是北京人,这是被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事实上,是不是北京人,户口不是唯一的标准。

真正的北京人有其特定的一套标准。

不管你是不是个土生土长的娃娃,也不必探询您的父母辈从何处来北京,您的行动做派,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为人处事,也就是说,您的一举一动就把您恁的出身籍贯,家庭背景,居官为民,文化教育都带出来了,别瞧着您是衣冠楚楚,北京正装的老底子还是根本不尿。您就是和北广的播音主持学过普通话,张嘴就把您定在了九门以外了。北京的老炮也是给您个臊搭理儿。咱讲个各位不爱听的话,北京人是拿朋友当朋友,可是从不把官当成官。皇上二大爷来了,北京人也未必能主动的欠下腰,眼里根本就不夹谁,要不说北京人谱大呢。可是北京人讲理,讲伦理纲常,讲礼尚往来,讲“要想好,大敬小”听着多别扭!

哪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北京人呢?:

特点之一就是礼貌。北京人讲礼貌,俗语说“礼多人不怪”。比如,就是一个简单的问路,您开着一辆宝马,穿着皮尔卡丹,路边车一停,下车规规矩距的向道边上下棋的大爷问路。“大爷,请问你白塔寺怎么走?”这位大爷也就是一抬手,“照直了奔西,过俩红绿灯路北了就是”。他认定您就是个爆发户,眼皮都不抬,可是您没让他挑了礼儿去,所以道儿是指的贲儿准,您没走一丁点的瞎道。可是为什么眼皮都不抬,就一个“你”字,就知道您的出身门第了,别说是开辆车,就是开767飞机来得,您也就是个从山里来得苦孩儿,一家人土里刨食给您挣学费,现如今算是有个前程了道上捡了金元宝了,怎么看出来的?您行头带着呢,有俩糟钱儿不知道怎么花了,您看那个真成事儿的,自己各开车满大街乱撞的,甭问也是个雏。

同样的行头,您下车换个问法。“哎,问一声,白塔寺怎么走你知道吗?”大爷手都不抬照将军不误,下颏一努,“往前,也就二十分钟就到”。这不是蒙人吗?一点没有,他老人家说的没错,二十分钟是拄着拐棍他走的功夫,别忘了您可是开着宝马呢?这工夫就是堵车也上了五环了。一个“哎”字就把您带沟里去了。“叫人都没个称呼,豆腐还有个老边呢,跟你们家大人也这么说话呀。”看一眼都是抬举你,不用看,出了直隶了。也甭问了,老家儿也是没念过书,一镐梃煤坑口上了。没把您直接支回山西就对得起您。您要是不吃一回亏,一准的不长记性。大爷是挑了礼儿了,您没拿大爷当回事儿,他也就和您幽默一把。

真正的北京人打听道儿,也是这身行头,还是这个地方,还是这位大爷,他能把您送过去。“两位爷们忙呐?耽误两位一会儿,劳二位大驾,打听一声,您恁说我要去白塔寺该怎么走?”两位客客气气的应了声“爷们,不碍得,您是怎么了?现如今的变化快了点,可是大模样的变不了不是,顺道往西,西四路口您亨是忘不了,再往西一站地不就是白塔寺吗,道北了。其实,您都不用打听,过路口那么大的白塔任谁都娄见了。不过那个地界可是不易的停车,小心着警察。慢走啊,得,回见!回见!,甭客气”

知道的是个素不相识的路人,不知道的,没准就当成是道上遇见的亲戚。北京人的特点也就有了,人敬人高。只要您能识情懂礼儿。只要您看得起我,就算您是个拉棍讨口要饭的,爷们也不会瞧不起您。只要是您狗眼看人低,别看您是个皇亲国戚,银行总裁,与我无甘,您纯属扯臊。弄不好就能把您耍了,或者给您个下不来,您还别不信,老北京人有这一楮子。

真正的北京人——做派与范儿篇

北京人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被叫做“范儿”的行为规范。

到底“范儿”是什么?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例如:戏曲界的一些演员,手持一把折扇,扇面典雅,又例如:怀揣养蛐蛐儿的葫芦,手执个紫沙茶壶。您说不上就非得是北京人才有的特点,可是,在您身上、手上就一定不协调。

我讲过北京人的“礼儿”,您也别以为光是懂了起码的礼貌,说话有大识小的就是北京人了,差的远着呢。

有一次在东来顺吃饭,把一位爷气着了。

请客的是一位挺有身份的的画家,擅长写意山水,也是个北京人吧,一口的京片子。落了座可就显出来了,是不是北京人和户口身份都无关。

服务小姐送上菜谱,问了一句,“各位喝什么茶?”请客的这位仁兄生怕慢待了朋友,“上铁观音,要好得”坐上各位面带不屑,客随主便没好意思说什么。接着点菜,这位也不含糊,上来就是四凉四热的下酒菜,两盘羊肉,剩下的又是肥牛又是鱼鲜,捡着着贵的上。有人拦了一把,“行了,别太荤,来点素的合适”,接下来是豌豆苗、香椿苗、金针菇、银耳、滑子菇、……。服务小姐也乐了。大家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听喝儿。“拿请问几位喝什么酒水”看来这位主家不善酒量,也不愿意喝白酒,“来两瓶5年以上的干红,就行了,一个冰镇雪碧,六瓶日本生力啤。”这回连服务小姐都傻了。

旁边的爷长吁短叹,又无可奈何,把我笑得肚子疼。和一个北京人吃了顿老尴儿饭,进了北京的饭庄子,吃了顿南方火锅子,您想想就是个乐子不是。旁边的这位爷基本上就没动筷子,出了饭庄直接拉着我奔了东华门的小吃一条街,坐在馄饨侯又暴撮一顿。三两二锅头下肚,这位爷才顺过气儿来,跟我一劲儿的唠叨“您说现在的人都是怎么了,这不是拿咱们弟兄打镲吗?咱没吃过涮羊肉,咱没花过钱?咱们是跟他丢不起那个人。甭别的,就服务员的哪眼神儿,摆明了是拿咱们当怯勺了,进东来顺吃火锅子,有这个上大排挡好不好。生力啤就涮肉,这不是暴殄天殇吗?把饭局当歌厅了?还干红对雪碧,这不是骂人吗?还画家呢?满不懂!”我没好意思搭茬。

其实,现在吃什么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吃的时候也有点文化含量。

北京人的吃已经不是为了解决温饱,或者仅仅是饱个口福,在哪吃?吃什么?怎么吃?已经是一个搀杂了文化品位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具象。它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本,又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任何个人的随意性都展示了他对北京深厚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积淀程度,也从反面印证了您是不是已经真正的融入北京,把自己彻底的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

请客的爷花了大价钱请客,显示的是自己的实力,是自己的品位。如果在一个香港美食城之类的地方,我们一定会赞赏他的待客的豪爽。看得出,他是真心的招待朋友们,可是他真的不懂北京的食文化,他在北京混了多年,也算得上是很典型的北京人了,遇见事情,还是把自己的籍贯显现的一清二楚。

生气的那位爷其实也大可不必,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饭局,拘泥于一个必须的程序或者模式,早已经不是现代生活的必须。与时具进,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不是涮羊肉就必须喝二锅头,喝贵州醇行不行?喝五粮液可不可以?我估计如果喝茅台这位爷一准没那么大的脾气。吃的出文化就是好事,吃不出个意思就没多大的劲了。可是,强加于人也不可取。最起码没必要生闲气不是!

最重要的是,北京人有北京人在一些小事上的认同,您是不是北京人的老底子,被不被北京人认同,不是您的社会地位和金钱所决定,有的人就是在北京呆了一辈子,还是没有北京爷的范儿,为什么?简单,您没有北京特有的文化积淀,修行的不够,道行还是差那么一点儿。

真正的北京人——豁达与恬静篇

北京人看得开是出了名的。少了些一般人所不能免的奴颜婢膝。少了些对金钱的膜拜。其实,就是豁达,这是一个明显特征。

北京人的官儿看多了,历朝历代的大官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散落在北京的的多了去了。就是前门外蹬板儿车的板儿爷,说不准就是个没落皇族的后裔,一聊家谱闹不好您恁就弄个家奴的身份。所以,北京人并不看中您的出身门第。投脾气什么都好说,不投脾气,您就是个三孙子,正眼都不瞧您。

北京人不比,不和官儿比,做多大的官也是个奴才,好不过自己说了算的生意手艺。经过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大起大落,菜市口杀的不都是绿林,松鹤堂的金创药再好,不如不喇口子不是。有了人前显贵后的株连九族,自然也就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拜将入相,也顶多了是风光一时,那份的诚惶诚恐得吓死多少脑细胞?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心理失衡,不得癌症那算是邪了门了?老北京人凭自己的一身手艺,或者就论着自己的一身力气,但求温饱有余,除了一个家的温馨,好象别的过分的他求都是一种俗人的奢望了。虽然身处闹市却与世无争,就是一种难得。

北京人有钱的也看多了,不是有句著名得北京俗语吗?“有钱你买前门楼子去”。过去数的上的有钱人,有几个没在北京混过事由?又有几个能传了世的?所以,北京人也并不过分的看中有钱人。老人儿们喜欢说一句至理名言:“您钱大还能买了我的钱二去”意思我活我的,您有钱我也不搭搁你。因此上,北京的有钱人大多是关起门来充大个的,没有几个会在人前显贵。更不会闹衣锦还乡荣宗耀祖的那一套。这四九城就屁股大个地方,熟门熟道的,谁不知道谁?一弄就是个臭显摆,倒让知根知底的街坊邻居笑掉大牙。在皇城混久了就知道了一个理儿,您就是再有钱,总比不上皇上家吧?有钱的人比比皆是,您恁也还数不着。

北京人不看重有没有钱,也不把有钱人当回事儿。把置办产业和为后代攒金留银,都看作是贻害后代,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儿,“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做马牛。”就这一句,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这样思维的内涵就深了去了。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域人群的境界,一种人生的坦荡飘逸,一种怡然自得的豁达。老北京家门口摆上小桌,炒上一碟麻豆腐,抓一把花生仁,一手摇着硕大的芭蕉叶的蒲扇,一手端着二锅头抿上一口,那份怡然,那份的悠哉,绝不是混迹在尔隅我轧的官场上的政客们所能得到的。北京城的改朝换代兴衰荣辱,见得多了,养成了北京人特殊的神闲气定的一种大气,时时关心身边的变化,决不人云亦云。珍惜到手的每一天,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这样的心态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学成的。现代人成天的忙忙碌碌,整天的喊着竞争多么多么的激烈,多么多么的残酷,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说穿了,无非就是越来越不满足。在诱人的物欲面前,把不定自己的心态。还是放不下身外之物,放不下黄金屋;放不下车如蔟;放不下颜如玉。放不下诸如此类……。大千世界,物欲横流。您就是把官儿当到了位居一品,也还是一人之下。您就是挣了六万紫金,也就是一个不足一尺见方的骨灰匣子落在您名下。所以,能够给自己留下一个喘口匀实气的地方,把一颗争强好胜的心放的平和了,什么车子、房子、票子、位子、婊子统统不在话下,不理会了,您就有了北京人的神韵了。也只有这样,也才不枉为北京人,才当的起一个北京人的虚名。

真正的北京人——厚道与仁义篇

北京人最讲“仁义”,这是老北京的重要特征之一。

说到“仁义”,就没有一个地方的人会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来的人不仁义的,这是个常理儿。就现在的年头儿,真正讲仁义的其实还就是不多。说这话有点伤众是不是,可您还就别不信,要是您动不动的提“仁义”,别人一准的背地里骂您是“呆爷”。经商的要是总讲仁义,还不把自己老本赔进去,别人不提,就家里的媳妇儿大人这关也过不了不是。经商的人嘴上说的是挥泪大甩卖,其实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俗话说“无商不奸”吗,做生意的就是个将本求利。“赔本赚吆喝”原本就是蒙人的鬼画符!所以信不着经商的嘴里的仁义。做官的讲“仁义”?那就更是糊弄人的。跟自己的同僚讲“仁义”?“得,我这人儿心存仁义,局长您当着,我来个碎催。”甭问,这位是傻透腔了,碎催都不用当了,直接就给发下岗了。请客送礼走后门都办不好的美差,一“仁义”就拱手送出去了,门都没有。有个同事逗闷子时跟我说,“当官就不能有慈心,不是说吗,慈心声祸害。没有把别人家孩子扔井里的心,你也就做个小官,当个组长都是抬举您。”这话有点绝对,也不受听,但是实在。您没见现在连学校都变着方儿的赚孩子钱?教人“仁义”的地界儿都不“仁义”了,别的地方就用脚丫子想都能明白了。我也不知道孔圣人要是活着会怎么想?

说了归齐,到底儿要说什么呢?别急,咱就说说老北京人的“仁义”。

住过大杂院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大杂院是很有点子意思的。一个大院子里住上个十户八户的一点都不新鲜。平日里免不了的磕头碰脑的,有点矛盾。谁家孩子淘气把别人家锁眼堵上了,谁没留神,把院儿当中的下水道给当垃圾道了,于是吵包子,翻秧子,骂咧子的事常有。即便如此,并不妨碍老街坊们的彼此往来。您起晚了,从邻居家早点桌上抄上两个包子就走,一点不为过。后边的邻居还得说“别就着凉风吃,小心肚子疼,再拿个爆淹鸡蛋好不?”您说这不是贱的吗?孩子有点小毛病托儿所不收,您得上班不是,公司老板可是没有一点的仁义可言,请假就和经济效益挂钩,扣工资、扣奖金、扣班组分红,那得多少钱呐。狠不下心把孩子扔家?得,您就把隔壁家奶奶当成自己的娘家妈,扔下孩子就踏踏的走您,管保回来时候,小家伙不跟您回家,为什么?简单,小家伙由着性子反,老人高兴的了不得,其乐融融。想回家才怪呢!什么叫“仁义”?这就是老北京理解的“仁义”。没住过城里的大杂院,可能理解上有点费劲。

北京有许多的“老字号”,多的经营了几百年,少的也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不管是个卖豆汁儿的小门面,还是同仁堂这样的大买卖,总是有大量的老顾客追着上门?现在的商业不能说不发达,只要是您想的出来的,就没有买不着的。这些人舍近求远又为了什么呢?就为了这些老字号的“仁义”。“张一元茶庄”的茉莉花茶,决不会有拿着香精熏茶叶的糊弄局,那东西还就是地道。从来就没有人会相信同仁堂会卖假药,真材实料才是治病救人的“仁义”。

老北京的买卖家,要说不为赚钱那是说瞎话,可是不兴蒙人,也不兴赚黑心钱。学买卖当学徒,也是给掌柜子当牛做马,三年另一节。除了学手艺长能耐,就是教您做人。进了门师傅传授下的第一句买卖话“抬手不打笑脸人”第一句买卖话后面就是天下不能赚的钱,有四种人的钱不能赚。第一种“佛、道、僧、尼、的钱不能赚。这些人的钱都是善男信女的香火钱,是求来生,度往生的来之不易。”第二种“天下丘八兵勇的钱不能赚。这些人是用命换钱,有今生没来世的人,生死由命”第三种“鳏寡孤独残疾人的钱不能赚。这些人已经是生之不易,钱来得艰难,自当照应还不及。”第四种“天下学子的钱不能赚。学子们十年寒窗到北京来求个功名,千里迢迢花的是父母老人的血汗钱,东挪西借,典当押赎,没准就客死他乡”。.据说这是老北京买卖家的学徒进门的买卖经儿,现在的人能有这份心的恐怕也不多了吧?更别说挖空心思搀杂使假的大有人在了。

老北京人的“仁义”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这点地方,我不过也就是顺手拈来举个例子罢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不是很容易。为了这个不容易,就需要大家都相扶持着,相帮衬着。老北京人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个理儿,所以才更多的在方方面面的都透着“仁义”,也好能够活的更好一点,更似致一些,更滋润一些。可惜的是现在能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动不动的就是利益关系,动不动的就是经济利益。还没怎么着呢,先就是一个“钱”字打头,好象看见钱就看到了家大人了,有时候比家大人还亲。“钱”是他爸爸。他爸爸是什么?他爸爸是王八蛋。这样的人不管是不是北京人,也无论有没有北京户口,都没有多大的意思,没有了“仁义”还能有人味吗?

真正的北京人——品位与矫情篇

现代人都觉得自己特有品位,尤其是一些个半大的孩子,动辄就是一身的名牌,别瞧着是崩子儿不挣,可就是透着会花钱。比吃比穿比消费,就是不比着如何的学点嘛本事。最突出的就是些个大城市里出来的独生子女,简直就给惯得没样。男孩子是中性的头发,紧绷在身上的短上衣,面袋式的宽腿牛仔裤,耳朵上塞着mp3的耳机,耳边上冒一溜的钉子,实在不过瘾,在拴个单只耳环。最时尚的流行手机,每时每刻都在往外发短信。女孩子就更另类一些了,黑头发染成了杂毛鸡,脸上被抹的成了七彩神仙,露脐装把肚皮展示的过于耀眼,低腰裤低的让岁数大点的男士不敢睁眼。标准的电子装备,无非是手机要么被绑在手比臂上,要不然就是拴上许多莫名其妙的零碎儿,号称现代时尚的标准打扮和装备。这样的孩子走大街上,一些个老人看见了一准的摇头,打心眼里头往外不痛快。这中间的孩子,不能说就没有北京人的孩子,但是可以断定,就是有也属于单亲家庭的居多。只要是家里有六、七十岁老人的老北京,就这打扮想回家?门都没有。不拿拐棍儿把你打出去拿回来换。花一万给你交辅导费,行!花一千给你置着行头?姥姥!所以得,北京的孩子除了刚上中学的孩芽子,稍微懂点事儿的高中生整天的哈韩、哈日、哈老外的少有。北京人让别人哈差不多,还哈别人犯得着吗?

话儿一扯就远了,要说北京人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矫情。

咱们一般说“这人忒矫情,浑不讲理”。说的是一个人不通四六,胡搅蛮缠。可我说的北京人的矫情和这个完全是不搭界的两回事儿。这里讲的矫情是做事儿认真,追求事物的完美,讲求爱物的精致,要求品位的超脱以至于到了苛求的地步。这种矫情成为了北京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成为了一种标志,成为了一种品牌,成为北京人一种带有文化意义的特殊性。

有人肯定不服气,“又开侃,北京人弄点什么都是文化了?北京矫情文化?什么玩意儿?”好咱们就举个例子:前门大街您恁一定知道吧,这街上原来有一些蹬三轮的板儿爷您必是见过,这其中就有一位玩车的主,是位把车玩到了极致的高手,人称“车三”,官称“车大爷”“车大爷”姓查,“文革”前是个国营单位的副处,就因为家学深厚,好个舞文弄墨,文革中的下场可想而知,又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弄了个“坏分子”的帽子,送回街道劳动改造。没了铁杆庄稼,一家人就得扎脖,得,实没有辙了,蹬起了三轮。也许是看的多了,文革后落实政策请他官复原职,他老人家反倒把单位给辞了,一把年纪踏下心来做了板儿爷。落得个自在潇洒,无拘无束。

就是这么一位爷,按说就他那小体格,能混上个吃喝也就不错了,可就是怪了事儿了,只要是他的车往着五牌楼旁边一停,争着坐车的人打破头,价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可连歇会的机会都难得。您问为什么?简单,就这车把人招徕的。

就着三轮儿,原本是最早的老车,除了车架子是日本时期的原来挡,其他的物件都是后踅摸的。车架子是个蹬车的前辈看着“车三”文革落难可怜则见的,把原打算扔的东西送给了他,后配些轱辘厢板就上了路。可是车到了车大爷手里,三拾掇两拾掇可就非同小可了。原来的漆皮儿都掉的差不多了,索性就通通打掉。用细砂纸撸出白茬,再用粗布生擦出油光,硬生生擦成抛光的感觉,黑胶皮的把套,日本富士车的高簧牛皮的车坐,车把上一溜排开德国的手捏皮球的气喇叭,耀眼光明的黄铜扳铃,锃光瓦亮的英国白铜的转铃,国产的双音转铃,前轮上是拉线的大号的靠轮转铃,脚下还有踩一下响一下的大铜铃铛,就是拉着的乘客脚下也有个踩的铜铃铛。再说灯,一个大号的英国摩电灯,一般的人就没见过,现在那叫古董。一个凤头用的小摩电灯,一个远光一个近光,擦的光可见人。三轮的大梁上是个黑平绒的车兜,外绣麒麟送子,红绒的套边。斜梁上是三枪的打气桶。车厢就更讲究了,红色的大绒罩顶,黄色的绦边,前脸儿是黄色的挂穗儿。统一的天蓝厢体镶上了紫铜的铜条,为的是怕有毛边剐了乘客的衣裳,可以推拉的脚凳,为的是方便老年人上下便利。天鹅绒的坐垫,真丝绒的搭腿,为得是乘客的舒适别让风吹了腿。这样的车不用坐,就是看着都透着新鲜不是?用车大爷的话,“我每天挣的钱,除了交柜上的都填和这车了”。老人晚年已经不在拉活儿了,也还时不长的溜溜腿脚,一度成为了前门外的一道风景。听传说有个日本人找到车大爷,出高价要收回这个最初的日本产的三轮,让车大爷出个价儿一准的不打驳回,这位爷连个回话都懒得应,最后,实在被缠的烦了,瞪眼怒吼俩字“玩去”。

的确,当一个东西被赋予了全部的情感,您能说他不是一种文化吗?一个三轮被玩到了如此的地步,精致到如此地步,就被赋予了完全不同意义。东北的倒骑驴,海南的侧三轮,遍布在各大城市的三轮车我见过不少,能和车大爷的三轮有一拼的还真没见着。

北京被玩成文化的东西太多了,小到葫芦大到塔,很多最初就是北京人手里的玩物,有人说玩物丧志,不是没有,北京人把这些都玩到了极致,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有了保留和传承的价值。最为常见的东西,被最认真的人,以近乎苛刻的态度玩到颠峰,也就透出来了一种执拗,这种执拗就体现在大多数老北京人的身上,成为一种带有病态的追求,就是矫情。对于矫情,大多数人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跑几十里路喝碗豆汁儿值吗?为了喝茶上趟张一元够车钱吗?单纯的从经济价值说,实在不值当的。就是为了不值当的东西,才凸显出老北京人的特性,与众不同。才有北京人的矫情。

现在的孩子们要是都能“哈”自己的祖宗,还怕国学被外来文化淹没吗?北京人的矫情就够人学一阵子的,还用学别的,您要是能把自己手里的小事儿矫情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您就是爷,有的是人“哈”不信您就试试!这话就有点透着矫情,实没辙,我就是个北京老人,矫情也是一种遗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