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IBM拒绝购买那家羽翼未丰的年轻公司,两年后,IBM却一直在追赶该公司前进的脚步……1977年,位于西海岸的一家羽翼未丰的年轻公司——苹果公司发明了Apple II,这是我知道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今天)IBM想独吞这块市场,正在将枪指向其进行行业控制的最后一个障碍即苹果公司。蓝色巨人会主导整个计算机行业、整个信息时代吗?”
1984年1月24日,在苹果股东年会上,苹果公司将Macintosh摆到了众人的面前,乔布斯发表了这次曾引起轩然大波的演讲。
乔布斯为什么以施乐公司做开篇演讲?也许在乔布斯的潜意识里,已经将施乐视为苹果的精神导师。
施乐倾力打造技术梦工厂
“一只大猩猩伸出它的毛茸茸的指头,在机器按钮上按了一下,复印件就从另外一端出来了。”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内容,广告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广告播出第二天,不少公司的秘书的桌上被人放了香蕉,当时秘书是复印机的主要使用者,好事者借广告调侃秘书。接着,播出广告的电视台几乎淹没在全美各地秘书们的抗议电话声中。
随后,这则广告的正面效果发挥了出来,施乐复印机迅速走俏,施乐公司开始了长期的辉煌发展史。
1968年,复印机发明人切斯特·卡尔森去世。施乐CEO约瑟·威尔逊在谈到卡尔森的贡献时说:“只有那些能体察到他人未曾注意过的需求,并生产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才会赢得巨大的回报。”
随着复印机技术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增加,施乐公司开始谋求第二个卡尔森和他的伟大作品。
1969年,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成立,施乐聘请了曾任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鲍勃·泰勒(Bob Taylor)负责组建这个中心。顺便提一句,ARPA创立了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于是在斯坦福校园的旁边,一座建筑拔地而起。泰勒开始网罗全国最优秀的工程师、黑客和计算机天才,应聘者需要和实验中的每一位研究人员面谈,在检测其真才实学的同时,也“检测他们神经系统的质量”。当时在这里工作的阿伦·凯说当时全世界100名顶尖计算机研究人才中有58名在PARC工作。
当时接任施乐公司CEO的彼得·麦格拉(Peter McColough)雄心勃勃地说:“在7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们将有能力对大客户说‘我们能为您提供所有处理信息的工具’。”因此,研究中心施乐公司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计算机技术上。
1973年,他们成功开发出了施乐公司 Alto,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台个人计算机,有键盘和显示器。它采用了许多奠定今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比如图形界面技术、以太网技术,当时它已经实现了Alto计算机间的联网功能,另外,它还配备了一种三键鼠标。
1975年,施乐Alto产品成型,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本应是施乐的第二台“印钞票”的复印机。可是施乐管理层认为施乐Alto过于娇贵,市场上不会有人问津,因此没有做大型的市场推广,前后只卖了2000台。施乐公司的 Alto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失败产品”之一。盖茨多年后评价说,“把伟大的研究成果转化到销售看好的产品中去,对许多公司来说仍然是一个颇棘手的问题”。
1977年4月,相比施乐Alto,技术功能弱很多的苹果II型电脑,在推出后迅速受到市场欢迎。施乐Alto的研发人员开始抱怨管理层叶公好龙,将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给了乔布斯这帮苹果小子。
乔布斯到此满载而归
“你们为什么不拿这个做点什么?这些东西太棒了,它将是革命性的!”1979年11月的一天,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乔布斯兴奋地嚷着。
当时,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对外还是高度保密的,因此它起初对乔布斯并不敞开大门。但风闻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里有很多炫酷的东西,乔布斯决心一游,他找到施乐公司,对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能让我们考察一下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你们就可以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
乔布斯开出的条件是很诱人的,因为当时苹果公司的发展势头很猛,正处于公司上市前夜。而一旦苹果公司上市,施乐公司就会收获颇丰。后来结果真是这样,苹果股票上市后,施乐公司手中的苹果股票市价一度达到1.76亿美元。
乔布斯带着一位技术人员参观以后,感到很过瘾。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他带着技术主管、高层管理人员等一批人再次造访。乔布斯当时已是闻名美国的红人,施乐的工程师拉里·泰斯勒很愿意在他面前展现自己最新的成果,他演示了图形界面和鼠标应用。而当年盖茨还在卖自己的BASIC程序呢,拥有属于微软的 DOS操作系统还是在两年以后, 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遥远的未来的故事。
泰斯勒后来回忆说,他起初以为乔布斯他们对此一窍不通,可是,“从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关心产品的细微之处的所有提问中,我知道我错了”。他认为乔布斯提出的问题是他来施乐公司七年来所听过的最有水平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表明他们关心研究中心展品的细枝末节,也表明了他们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专业素养。
显然,施乐公司没有认识到这些技术的价值,而乔布斯则看到了。
后来有人说,苹果公司“窃”走了施乐Alto的技术,这种评价有些武断,因为施乐可没有给苹果任何拿走研发图纸的机会。不过,对于乔布斯这位融会贯通的高手来说,看一眼就够了。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指示研发人员开始图形界面的研发,并首先用到丽萨电脑项目上。乔布斯有个私生女叫丽萨,有人说这款电脑是纪念她的。
继而,施乐公司的泰斯勒被挖到苹果公司,随后,相继超过15位施乐公司的计算机专家加入苹果公司。不过丽萨计划并不成功,最后2700台丽萨电脑被扔到了垃圾堆。
乔布斯表示,虽然丽萨电脑失败,但“我们积累了丽萨方面的一切技术”。与此同时,乔布斯亲自主持了Macintosh项目,这个项目继承和完善了丽萨采用的图形技术。乔布斯对施乐Alto上的鼠标印象深刻,因此力排众议,要求Macintosh上使用鼠标。
而看一眼就能研发出来产品的天才,当时还有一位,这就是比尔·盖茨。
微软视窗再承衣钵
“嘿,史蒂夫(乔布斯),只因为你在我之前破门而入施乐公司的房间,拿走了电视,并不能意味着我后来就不能进去拿走立体声音响。”据有关媒体报道,当年比尔·盖茨曾这样回应乔布斯抱怨 Windows和苹果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太相似。
1981年末,乔布斯邀请盖茨看苹果计划推出的Macintosh样机,他想让微软为这款新机器设计出匹配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在给盖茨做演示时,盖茨的感受和乔布斯两年前观看施乐Alto的感受类似,盖茨被其图形界面和方便灵活的鼠标配合吸引住了,他心里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看来这是微软DOS 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命的是,乔布斯似乎看出了盖茨的想法,他担心微软会把在给苹果编写软件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用到IBM PC机的应用软件上。当时,IBM仍然是微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苹果的头号竞争对手。真是高手过招,不说话就能洞穿对方的心思。
1982年1月22日,乔布斯强迫盖茨同意:“微软不会以任何方式销售、租赁、许可、公布或传播任何财务建模、商业图片或数据库程序……以及不将其应用于任何非苹果公司制造的计算机上。”可是乔布斯百密一疏,该协议没有禁止微软编写类似于Macintosh的操作系统,与苹果展开竞争。盖茨后来回忆道,1983年,微软就“计划在IBM PC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而这恰恰是乔布斯最为担心的。
盖茨了解到乔布斯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师出施乐门下,决定釜底抽薪,从施乐公司直接挖人来开展自己的操作系统的研发,这个人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担任图形化系统部门的主管斯科特·麦格雷戈,他时年26岁。
对于英才,盖茨有亲顾“茅庐”的风范,他马上飞到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所在地,在一家摩洛哥饭店宴请麦格雷戈。酒酣耳热,谈话投机,当酒店舞女开始表演肚皮舞时,盖茨也上去跳了起来。
麦格雷戈后来回忆说,这次会面打动他的不是盖茨的舞姿,而是盖茨看起来永不满足的求知欲。麦格雷戈随后从施乐公司离职。他一到,盖茨就对 Windows研发小组进行了重组,让他任部门经理。同时,微软对施乐公司的人才敞开大门,不久施乐另一位重要的人才尼克拉也到了微软。
微软在给苹果公司编写应用程序的同时,开始开发自己的 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其间受到了可视公司VisiOn的强烈刺激。有史料称,微软把 Windows操作系统研发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给苹果公司的活儿排在了后面,甚至延迟了苹果Macintosh机的发布,这让乔布斯很恼火。让乔布斯更火的是:1983年末,他发现了微软 Windows与Macintosh操作系统的相似性。“你们偷我们的。”乔布斯对着盖茨狂吼,“我们相信你们,但如今你们却从我们这里偷东西。”
当时盖茨身处苹果公司会议室,有10几个苹果员工围着,乔布斯领头发难。单da0赴会的盖茨任凭乔布斯发作,称苹果与微软都是从“有钱邻居”施乐处“偷”东西,苹果早到而已。
盖茨当时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手里有苹果需要的热门应用软件,而且对于微软这样的软件公司来说,操作系统是它的命,而对于当时以硬件公司自居的苹果来说,操作系统只是一块肉而已。
但乔布斯也不是好惹的,他后来曾准备让苹果的产权律师欧文·拉巴特来对付微软。虽然大家都师从施乐,但有先有后,先入为主,乔布斯的胜算很大。可是此时,苹果公司祸起萧q1ang,作为创始人的乔布斯与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矛盾激化,乔布斯被踢出苹果。
1985年10月24日,在盖茨30岁生日的前4天,时任苹果CEO的约翰·斯卡利送给他一份大礼:苹果允许微软在 Windows上使用 Macintosh的一些技术。史学家称,这是继DRI创始人加里·基尔代尔把与IBM进行操作系统合作的机会“让给”盖茨后,掉到微软嘴里的第二块大馅饼。斯卡利后来懊悔地说:“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签订了一份损害未来权利的协议。”
微软拿到了苹果用施乐宝石编织的王冠,这也标志着微软启动了 Windows时代。当然,微软起初发展得并不快,乔布斯多年以后曾说:“我认为微软花了10年时间才成功模仿(Macintosh)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言下之意是盖茨没有得施乐真传。
盖茨多年以后写道:“我们有些想法借鉴了施乐的已有成果,另外一些则是独创的。”他也俨然以施乐传人自居。
那么无意间成就了苹果、微软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这段时间在干什么?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的任务是创造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术。如果产品部门无法利用我们的技术,这不是我的罪过。”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泰勒这样说。在外人的眼里,这个研究中心简直就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技术王国”。科研人员只需埋头工作,一旦他们有新的设想,泰勒就会帮助处理所有的杂事:设定预算、与公司总部商谈、争取经费以及各种配合事项。
“我们只招收那些眼睛里有火焰在跳动的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与施乐其他员工的文化是如此明显不同,研发中心的人留长发,不洗澡,甚至不穿鞋子上班,他们每周都在“豆袋房”里开会。之所以叫“豆袋房”,是因为在这里,参会者用塞满豆子的口袋当坐垫。这些人的另类造型甚至吸引了《滚石》杂志,还上了封面。
一位在研发中心工作过的员工曾经说过,施乐是两种人的天堂:销售人员和研究人员。但二者之间显然没有融合,施乐决策者及产品部门负责人和研发中心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这使得许多潜力巨大的技术根本得不到施乐决策者的理解,因此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商品。
在当时的施乐公司,有形无形中分为“复印机帮”与“西海岸帮”两个帮派,研发中心应该属于后者。“复印机帮”认为,“西海岸帮”研究的那些复杂玩意儿不可能帮公司赚钱。“西海岸帮”则将“复印机帮”视为落伍于世界潮流的老古董。
施乐的第三任CEO大卫·卡恩斯(David Kearns)对研究中心的态度和前任不同,他曾经说过,研究中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工作与公司业务没关系。他开始力图将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公司的主要业务统一起来,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鲍勃·泰勒对此表示不满,他希望研究中心提供的是宽松的研究环境。
1983年9月19日,泰勒被迫辞职,这条消息震撼了整个研究中心。过了年底,在拿到一年的红利、股票期权后,大规模的辞职爆发,天才们纷纷离去。在大家的眼里,泰勒不仅仅是中心的.,而且是这个奇妙领地的守护神。泰勒离去,没有谁能将他们再次凝聚在一起。阿伦·凯说:“泰勒为施乐牺牲了许多,因此我们不愿听到许多胡言乱语。”
被释放的巨大浪潮
1996年,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乔布斯侃侃而谈:“施乐完全可以在今天拥有整个计算机产业,完全可以比现在的规模大10倍,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IBM,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微软。”
乔布斯直接、盖茨间接从施乐Alto电脑学艺后,将拥有带鼠标、图标和视窗的图形界面衍生为Macintosh和 Windows;施乐发明了以太网技术,今天的最大受益厂商是思科;施乐推出了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而该领域最成功的厂商之一是 Adobe;施乐在激光打印机技术上起步很早,而一度在商业上最成功的是惠普。
曾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一名技术员、后任微软公司 Word及 Excel软件首席设计师的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这样评价帕洛阿尔托研研究中心对IT产业界的贡献:“一个巨大的浪潮被释放出来,惠及了依托于此的所有行业。”
技术梦工场缺少商业造梦师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有过一条经典语录:“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对于变革性产品的市场需求,很难从市场调研中获得,往往只能依靠经营者像《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那样,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勾勒出指导公司发展的商业愿景。
所以当卡尔松带着复印技术,走到IBM总裁托马斯·沃森面前,沃森想不出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而将他挥退。随后,卡尔松的技术成就了施乐早期的辉煌。
那么为什么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研发出PC萌芽后,没有将它发展成施乐第二台财富与成功的“复印机”呢?因为作为技术梦工场的研发中心聚集的都是才华横溢的技术人才,但没有具备超常想象力的商业造梦师。
商业造梦师的工作并不是臆想,他也需要勾勒梦境的现实素材,他需要跨界的能力,能将他经历和理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思考。让施乐Alto 发扬光大的乔布斯其实是一位商业造梦师,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硅谷技术奇才”。作家丹·里昂斯曾表示:“乔布斯不是一个工程师,他实际上什么都不会设计,他对电路一无所知。”可是早年混迹草根电子用户的经历,让他对消费者使用PC的需求有一种超前的认识。
IT领域著名的技术专家艾伦· 凯说过,“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发明未来。”施乐Alto做到了,可是施乐为什么没有人像乔布斯那样具有对PC的商业想象力呢?这是受施乐现实商业空间所限。虽然梦可以天马行空,但它需要现实的映射,当时施乐的商业现金牛产品是复印机,打交道的客户是已被IBM的大型机、DEC的小型机包围的企业级用户,施乐高管脑海中很难勾勒出面向亿万普通用户的PC宏伟梦境。换句话,他们没有造梦的因子。管理学者道格拉斯·史密斯评价道:“施乐不知道该怎样去生产电脑,他们的销售队伍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卖电脑。”
好了,乔布斯“盗”了施乐的梦,打造了辉煌一时的Macintosh。可是摆弄硬件出身的他,对软件的商业愿景并不敏感,虽然苹果有机会在视窗类操作系统上挖掘更大的金矿,转型成软件公司,但是这对上世纪80年代的乔布斯来说,打造这种梦境太难,甚至需要穿越时空的能力,譬如穿越到90年代,看一下IBM向软件公司转型的大象演出。
所以,这时候,另外一位造梦大师盖茨上场了,即使他还没有自己的 Windows操作系统,但他第一眼看到苹果的Macintosh,你我今天的电脑桌面系统,他已了然于胸,因为这是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