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2月底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以来,到现在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订阅的用户差不多有 500 人了。这个数字当然不能和那些大 V 的订阅数相比,甚至那些大 V 在文章结尾处给别人的账号做个推荐,一天的订阅数也许都会超过我的。但是,我对 500 个订阅数的结果是很满意的。
记得最早开通公众号那会,我还在上家游戏公司。我离开公司前给程序组的同学做了一次关于游戏服务端开发的讲座。在演讲稿的最后一页,我贴出了我的公众号二维码。我说,我马上就要离开公司了,这是最后一次做分享了。不过,可以关注我的这个公众号,之后我的学习心得和最新动态都会在这个公众号里发出来。大家都在广州,也有的是交流的机会。
所以,前公司的同事成了我的公众号最早的订阅者。 即使订阅数很少,我也写的很认真,因为我明白,写公众号收获最大的不是读者,而是自己。它锻炼了我写作的能力,让我静下心来思考,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总结、汇集成文字,最后常常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对一个东西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个层次。
在我刚工作第一年的时候,我就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仔细想了想,也许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写博客的。我记得大四(2006年左右)那会,博客园可谓是如日中天,百花齐放。在博客园里我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微软的技术,那时候园子里大神辈出,每每让我仰视。那时候加的 QQ 群:湖南微软开发者俱乐部,直到现在还在里面,虽然不发言,也没有被管理员踢掉,可见这是一份大家共同的记忆,谁都不想去破坏它。
于是我学习大神在博客园里的开通了博客。在博客园开通博客是需要一番自我介绍的,当时还有些担心像我这种学生菜鸟,会不会不让我开通。于是在自我介绍里使劲把自己胡吹了一通,最后申请成功了总算松了一口气。 不知道现在博客园的注册流程是否还是一样,我觉得那样挺好的,看似提高了注册门槛,最后能让用户有种注册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感觉。
工作之后,有一天看到一个同事把自己的 QQ 名改成了 coder
。这位同事姓刘,和我同一批校招进来,一起参加了金山的首批训练营。那时的他已经在训练营里声名显赫,在课堂上经常有惊人之举,常常有人议论。号称在学校的时候已经写了 10 W 行代码,样子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程序员。认识的同学大概已经知道是谁了。 coder
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但在当时的我看来, coder
代表了专注,专心研究代码,写代码,不浮夸,不浮躁,不因外界的纷杂变化干扰心境。于是我把博客园里的 ID 修改成了 CoderZh
,我姓张,Zh 表示 Zhang 。
印象中我删除了学校期间稍显稚嫩的文章,也算有个新的开始。从 2007 开始到现在,我在博客园里写了大约 200 多篇文章,收到的评论 2000 多。阅读数最高的文章《 玩转Google开源C++单元测试框架Google Test系列(gtest)》,总阅读数到现在约有 58 W。
后来博客园逐渐没落了,即使发到首页阅读数也少的可怜,而博客流量的首要来源依然是搜索引擎。于是今年我完全放弃了博客园,搭建了自己的独立博客: http://blog.coderzh.com/ ,把之前的文章也导入了过来,同时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说回微信公众号。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订阅,也算是对我的付出的一种肯定吧。于是,我在我的各个社交账号上贴了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在之前博客园的博客签名里进行导流,给开发者头条投稿等等。订阅数有了一些起色,下面是从开通以来累积用户数的变化曲线:
从 9 月份开始,曲线开始变抖了一些,开始越来越多人关注我的公众号了,我也在不断的思考我的公众号的定位到底是什么。看过我的独立博客的同学应该会发现,我的独立博客的文章分类只有三个:读书笔记、技术文章、思考感悟。技术类的文章不管前端后端,Python 还是 Go,通通归到了技术文章分类。而之前的我喜欢细分每个技术类别,到后来我发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研究的技术方向也会很有限,通归到技术文章分类可以少一些分类的纠结,也能跳出技术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所以,我的公众号的内容主要也会围绕这三个主题:读书笔记、技术文章、思考感悟。我更希望偏重于思考感悟方面,这也是这个公众号名称的由来:一个程序员的思考。我的公众号介绍是这么写的:
作为一个程序员,思考程序的每一行代码,思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思考人生的每一种可能。
在订阅数突破 500 之际,我想可以正式的来聊一聊作为一个程序员对一些东西的思考。首先申明,我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也没有想要一语道破天机的妄想,我不会使用诸如“粗大事了!xxx”、“有人@你 xxx”之类的诱导标题,因为那样吸引而来的订阅者并不是我的目标读者。 我想写的,只是一些朴实无华的想法,和一些自己的切身经历。
回到本文的正题:分享即提高。你有没有注意到, 程序员是一个最乐于分享的群体 。很多程序员都喜欢写技术博客,学习了一些什么新技术,发现一个什么新技巧,都毫无保留的在博客里进行分享。
比方说,你花了 1 个周的时间研究了 Facebook 最新的框架 React ,明白了里面大致是怎么回事,学习到了这个框架的用法,甚至领悟到了 React 设计的精髓,然后你又花了半天的时间把这些东西总结出来,发布到了你的博客里。
这时另外一个人小 A 在网上浏览到了你的文章,他没有看过 React 的文档,也不太明白 React 到底为何物,但是隐约听过一些。而你的文章写的十分生动,把 React 总结的非常清晰易懂,又有条理,甚至看完后就可以开始和别人高谈阔论。
然而,小 A 认真看完了你的文章就真正掌握了 React 吗?你把对 React 的所以理解都写出来了,小 A 即使全部记住了,他对 React 的理解会和你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一样。 没有经历苦难,怎知幸福的可贵。没有经过漫长的学习,怎能体会最后豁然开朗的瞬间。
而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那么辛苦学习得来的东西,怎能给你分享,让你这么容易就学了去。他们抱着“好东西不会给别人分享”的想法,因为他们要靠那些所谓的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比如:赚钱、一份工作、或者赚取声望)。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也许这源于人的本性:自私。
而为什么那么多成功的企业家乐于去分享呢?通过演讲、出书,把自己管理公司的理念、遇到困难时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公司的战略,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别人。(当然,有些企业家只是为了作秀和市场营销的目的,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不怕竞争对手学了去吗?他们真的不怕。他们经常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互联网开发模式,你都要听烂了,但你真正理解了吗?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吗?遇到问题知道该如何处理吗?
我相信有些企业家到最后成功的时候,也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到底是如何成功的。通过总结,才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成功是这么来的,通过分享,才让他们对成功的理解更加透彻,他们明白他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这过程中他们的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或坚持,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你在写 React 的文章时,每遇到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时,你都必须把它彻底搞懂。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你还要假装自己对 React 一无所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就看待 React ,理解别人的疑惑,调整自己的文字,让文章更加循序渐进,接近你当初学 React 时过程变化。这无疑是对自己学习内容的再一次洗礼,你说,写这篇文章,收获最大的不是你自己吗?
学习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很有道理的。若不是你平时就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了很多关于 React 的资料,当你看到别人写的关于 React 的学习总结的文章时并不会有多少感觉。前段时间公司有同事很深入的了研究了 TLS 协议(安全传输层协议),看了大量文献 Paper,深入理解了里面的大量技术细节,然后他在公司内部的平台上分享了一篇自己总结的 TLS 的文章。当我打开一看时,堪称史诗巨作,不仅仅在于篇幅的长度,更在于研究的深度。据了解,这位同事利用业余的时间,源于兴趣爱好,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专研 TLS ,非常令人敬佩。
然而,即使我认认真真的花了 1 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位同事的文章看完,我就能达到他花了几个月研究的水准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我没有经历学习 TLS 的苦,所以无法领悟 TLS 的甘。即使最后这位同事被邀请做了一次现场的分享,把他的文章再次提炼总结,我去听了也只能留下他很牛逼的印象。而最后收获最大的肯定是他自己,通过写作和分享,不仅加深了自己对 TLS 的理解,还顺带赚取了声望。
所以,沉下心,多花一些时间去看书,学习。 学习一手的知识,看专业经典的名著,而不是看经过别人总结汇总的二手知识。这点很重要,学习没有捷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当你学习领悟之后,分享出来,会有更深的理解。那些和你一样花了时间专研的人看了你的文章,会和你产生共鸣,或者有所启发。那些没有花时间学习的人看了你的文章,也许会是他的一个入门指引,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分享即提高,通过分享,收获最大的是你自己。很庆幸,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了我这一点。他就是我的良师益友:TinyFish(外号鱼头,中文名就不写啦),出来创业做游戏也是和他一起的。在他身上,我学习了很多。他常常和我说,有时候自己问题想不明白时,拉上别人,在和别人叙述分享问题的过程中,突然就能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的方法,别人甚至没有说一个字。因为你在叙述的过程,你的大脑在经历不断的思考、总结、梳理的过程。 一个你想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和别人分享,你能自己找到答案。一个你以为想明白了的问题,通过和别人分享,你会突然发现,之前所说的,都是错的。
以上就是我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内容,通过写这篇文章,我又对分享本身理解更深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