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之法笔记

构建之法感悟 更新中

[TOC]

对于一个项目的构建在这本书被分为了大概以下几个步骤

  • 需求分析
  • 设计文档
  • 编码
  • 单元测试
  • 代码复审

在我看来其实总的来说可以用以下几个计算机行业的名词来概括
抽象化互信息递归模块化规范

这本书在讲到程序员的成长会在几个方面都需要持续升级,包括 代码的编写 , 团队沟通能力 , 工程构建 , 编程思想
并且在微软的高级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的地方可以罗列为一张表

等级 要求
SDE(初级软件工程师) 入门会一些技能,尚未熟练
SDE II (中级软件工程师) 独立编写 ,如未清楚知道如何查
Senior SDE 小组领导,影响3-12工程师
Principal SDE 首席 团队领导,影响着10人上的大团队

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就像国学中“修身,齐家,治国”的迭代过程 。

从最初级的能够修改一点别人的bug,可以连项目的语言本身都不用学会,只需仿造即可;
到能够编写要求的小模块,需要知道语言本身的语法
到编写更为庞大和重要的模块,需要的是对语言特性的熟悉;再上的发展需要的确实对项目的整体把握

而在这个分水岭的地方,有几个很重要的东西:
就是如何去决定一个项目的结构,和如何去构建一个庞大的项目
这是抽象的最终的结果,而如何去完成这一过程,大概会从

设定目标(需求分析)
设定结构
试运行
丰满它

以上的说法和书中很相似,但我个人看来,就是,抽离本质,赋予其象,也就是前两步,也是最重要的两步。对于一个项目存在必要性就是完成需求,但是往往需求和最后的结果会有所偏差,最重要也是最最开始的一步就是抽离出需求的本质,这在具体下,便是需要理解要求。了解需求背后的意义
这是项目的结构,如何去构建。

  1. 往往了解行业普遍做法是很重要的,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不要“一来就想搞个大新闻",借鉴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让项目的起点和最后的结果在一个可以评估可以接受的范围,而创新的到底在什么地方,应该在需要它的时候才应该需要。
  2. 模仿和模拟用户使用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把结构的沟和壑大致理顺
  3. 往往大多数软件相似的很多,但真正优秀,而让人长久的赞扬的很少,这之间的差别在哪?在我看来也是的程度问题,乔布斯的“人机交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程序员沉于自己的领域,但是计算机行业所服务的确是所有行业和所有普通人。这是一个互信息的深度过程,你对你所服务的对象又能了解多少呢?你对整个项目的结果也就是完成的软件的本质了解到何种程度呢?

 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整个过程和一门语言的编程过程很像,Lisp,其语言特性决定了它的抽象高度,如果要我对上面的我的感悟写成某样及其简介的东西的话,我一定会写

(defmacro 象 
        (抽  需求))

(eq 项目  象)

文中在第三章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领导

  1. 当过新人的导师么?知道如何让他们准从你的教诲?
  2. 做过一个项目的灵魂人物么?让团队的成员听从,愿意遵循你的安排?

这个东西要求的往往不在局限于计算机领域了,而是社会学的内容,而这让很多的程序员,特别是理科生 为难,但对于这点我和 格拉汉姆 在《黑客与画家》中所述的是赞同的,一个人是否真的精通某项能力,就在于能否给普通人沟通并让他明白。往往程序员之所以很难和别人沟通是因为往往我们陷入自己的世界。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总是用自己领域的行话,让一般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发生在很多领域中。我们学会的知识总会最后抽象为各种简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名词。
会有很有趣的以下的对话

你试试把下面这句话告诉普通人:
“如果分派给孩子们的任务不再需要了,父母会把它们杀掉。”

这让普通人无法理解,但对计算机行业的人却习以为常,这中间所唯一出的错就是对于概念的理解的偏差,“sub thread ”和“children” 在通常意义上的偏差决定了沟通鸿沟有多深,如果你习惯于将行业术语作为日常概念,那么沟通永远无法正常进行。
回到主题,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我认为是理解沟通信息的理解偏差,两方聊到同一个概念,必然对其理解有落差,比如说thread ,普通人知道它有线的含义,但一个程序员即会知道它有线的含义,也会知道它代表线程。这在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确定的东西.

“概念在沟通时会有落差”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如同瀑布一样向下流,应该在都能理解的领域交流。而不是逆流.

当然排除某种行业的刻意炫耀,在一个程序员与普通人,程序员与程序员之间沟通的时候,应该在有交集的领域沟通。。否则一个团队的效率很难提高

to be continue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构建之法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