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

八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

  • 打印
2012年07月04日14:58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中国网
八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_第1张图片

中国网

   1.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何处落脚不成材

  周其凤:1947年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吉林大学校长。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硕士。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同学们,2008年的秋天,你们来北大求学;两个月后,我回到北大,担任校长。四年来,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北大教给大家很多,而大家也教给我这个校长很多。我们曾经一起在新年狂欢夜上唱歌,我努力学习你们所使用的话语,用心来体会你们这代人的快乐和郁闷。只要有时间,我会到未名BBS上看一看,认真阅读校长信箱里面的每一封来信。

  ……

  我感受到每位同学和我一样,深爱着北大。这里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当然也有批评和建议!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北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希望在未来,同学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北大、帮助北大!

  同学们,未来是全新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北大给了你很多,但给不了你们所需要的全部。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逆境的苦涩,体悟到面对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困惑。人生难免会有低谷,但在那时要把它作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积蓄力量的阶段。要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有喜有忧。无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路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你们都要永远牢记北大人的精神和品格,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朝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再出发!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能够重塑人生。读书学习,是让你们长久葆有敏锐思维、开阔视野、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最好方法。过去四年,你们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广泛汲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学术精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我都希望你们能保持永远学习、探索新知的人生状态。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曾经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钱穆先生,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留过学,他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始一而终的学习最终成为史学巨擘。法学泰斗芮沐先生是我国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奠基人,如同做学问一样,先生喜欢追求新意,对新鲜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致,即使年事已高也经常到中关村电脑城、图书城去,遇到新型电子产品便会走上去亲自体验。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更给我们树立了坚持学习的榜样!学习不仅是一个目的,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但这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我们学校一位保安甘相伟,他在北大西门站岗,很苦,很累。但他坚持读书,到处“蹭课”。他写了一本书叫《站着上北大》,我在他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不止一次地对北大同学们说过,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相伟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同学们到社会中,希望你们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学习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只有这样你们才会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永远处于优势。相信社会是个大课堂,你们会在那里同样书写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不畏困难、坚毅卓绝的品性。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为学为人亦都如此。今年是老校长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当年《新人口论》遭到错误批判的时候,马老表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这种“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赤子情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的学术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我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这本书记载了25位北大校友在祖国各地基层工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原文名为《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发表时有删节)

   2.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点亮蜡烛照亮你心

  五天前,谷超豪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近一年来还有章培恒、丁淦林、郑祖康、林克、朱维铮和金重远等诸位先生相继离开了我们;还有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教职员工离世;尤其是还有学生,在复旦学习期间,因某种原因不幸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一切令人十分悲痛!在今天这个典礼上,我谨代表学校和我们大家,向这些“杰出的”和“平凡的”复旦人表示怀念!因此,我建议大家起立,脱帽,为这些逝者默哀一分钟……默哀毕,请坐下。

  请原谅我用如此伤感的这段“引言”来开始我的讲话。复旦,拥有每个时代的大师,老一代大师的离去,意味着新一代大师的成长。我们对他们表示怀念。这些为复旦做过奉献的逝者,使我再一次思考关于“杰出”、“成功”和“平凡”的话题。

  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2009年的毕业典礼上,来自西班牙的中文系女性留学生高宝乐代表本科毕业生的发言。她中文水平非常棒,讲得很好。她说:“从今以后我们将踏入社会,不知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一点害怕。如今的社会总显得有那么一些功利,社会逼迫着你赚钱、升职,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所谓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真正快乐?有多少人对失落、悲伤的人怀有怜悯?有多少人懂得去爱别人?有多少人到年老时能对这一生所做过的种种选择问心无愧?”这一连串的问题具有世界性,很沉重,而今天我们的毕业生仍然需要面对。

  ……确实,“成功者”都很聪明,甚至聪明得让人眩晕、让人着迷,也让人羡慕。虽然聪明是成为精英的必要素质,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断、同情心、尤其是道德感召力等更重要的品质,没有这些品质的极端聪明往往是“精英们”走向腐败的根源,并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即便是对这种聪明的羡慕和崇拜也是危险的。Christopher Haves在《精英们为何失败?》(Why Elites Fail?)一文中警告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在这种羡慕中追求“出类拔萃”的时候,对这种“聪明”的羡慕和崇拜,将破坏你宝贵的独立思考。因此,这种“羡慕”有害无益,毫无价值。

  与这些“成功者”作比较,不少人也会产生怨恨。许纪霖先生认为,怨恨者的心态也是卑微的。他认为,怨恨源自无限的欲望,“这种怨恨反过来也会成为其往上爬的最大动力,同时,怨恨者又通过从比他低层次的人们那里去发泄傲慢,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以抵消在高层次那里所遭遇的屈辱感。怨恨者……既蔑视底层的民众,同时又仇视上流社会,可怕的自尊与可怜的自卑奇特地纠结在一起,形成非常扭曲的人格。”事实上,怨恨已经使得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一有机会就发泄自己对更低层的傲慢。显然,这样人格扭曲更不值得我们复旦人去追求。因此,怨恨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当然要追求成功,要追求卓越,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功与卓越!

  18年前,中文系的陈思和老师、哲学学院的张汝伦老师等四位人文学者的一组“人文精神寻思录”的文章引发了全国人文学术界对这一话题持续两年多的大讨论。18年后,四位学者再次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问题依旧存在,所不同的是更多人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导致整个社会的趣味和心态日益粗鄙。陈思和老师认为,“大学人文学科的任务就是改造人的心灵,让人的良知不断扩大,让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同样,我认为,大学就是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良知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道德下滑的制约因素,为社会的良性循环而努力。这正是我们开展“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已经受益于此,我将感到非常欣慰。

  高宝乐同学在当时的发言中谈到,她来复旦听的第一堂课就让她感受到了复旦教师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人文的关怀,看到了复旦的精神和理想。复旦有许多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学者,就像一位同学评论的,“复旦有许多老师都是这么纯粹,在谈到自己专业时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神采,他们坚守的真与善,是复旦气质的本源。”因此,高宝乐同学的建议是,“不要放弃复旦赋予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往后需要我们大家把这种人文关怀和希望带到社会中并传承下去。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我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这个社会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神舟”的飞天和“蛟龙”的深潜可以激发我们极大的爱国热情,但官员贪腐、百姓权利被侵、食品安全和就业压力等等,又让我们义愤填膺,深感失望,恨不能把所有的丑恶都一并“掷出窗外”!但是,恰如许纪霖先生所言,“不要说自己无可奈何,没有选择,不要以环境不好、现实黑暗而原谅自己的怯弱,更不要一边诅咒黑暗,一边加入黑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这根脆弱的蜡烛,即使不能照亮别人、照亮周围,也能照亮你的内心,让自己看得起自己。”许多复旦人确实就是在这样实践着。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身为动容。”

  谷超豪先生这首诗,讲述了一名典型的复旦人从最初的学术志趣到坚定的学术追求,从有幸登上三尺讲台到终生视教育为责任和奉献的完整过程。谷先生的人生如此,朱维铮先生、金重远先生等等,都是如此,他们为学生所珍爱、怀念,不仅在于学问的高深,更在于他们崇高的师德。朱维铮先生忍受着肿瘤晚期的剧痛上完最后一堂基础课,金重远先生把他在复旦最后一课的日子看作自己的生日……同学们眼中复旦的博大和包容,就是这一位位可敬、可亲的老师,用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演绎出来的!复旦精神,就是由这样的一代代复旦人所铸就,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世俗的“成功”一点也不屑,既不羡慕,也不怨恨!

  ……大概一个月前的今天,我在中午饭后回办公室的路上,遇到几位正在校园拍照留念的毕业生同学,他们亲切地叫我和他们一起合影,我非常高兴地和他们合了影,拍照后我与他们挥手告别之际,其中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对我说道:“杨校长,我们一定会为复旦争光添彩的!”作为校长,我能格外地感受到,那声响彻心扉的呼喊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是他们毕业前对他们深爱的精神家园的庄严承诺,使我整个下午都在回味,沉浸在一种愉悦的、难以言表的心情中。在此,我借此同学之言与各位共勉!我们一定会为复旦争光添彩!

  (本文为作者在2012届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3.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成长于交大, 服务于国家

  张杰 1958年生于山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等离子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06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四年前的夏天,那个鲜红的EMS信封让我们相聚在交大,录取通知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这个大家庭,与百年学府共同迈上新的航程,这里将是你成为社会栋梁的新起点!”

  四年后的今天,你们学成之时,我们相聚在此,见证你们在交通大学的成长,祝愿你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与你们中的一些同学相识在步入大学之前,2007年,我第一次以交大校长的身份到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学做讲座,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人大附中是我那次去过的学校,你们中的不少同学,在那时就听过我的讲座。当年同学们向我提问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曾亲口向大家许下了大学对你们的承诺,这也意味着我和交大对你们负有更大的责任。

  昨晚在人人网上,我看到有一个名叫《晒晒交大人数得着的幸福》的帖子,细数四年,转眼间你们即将毕业,撷英园里花开花谢、思源湖畔垂柳如烟,总有一些地方,一些故事,在你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你们一辈子珍藏的记忆。你们应该不会忘记新图和包图里那明亮的灯光,菁菁堂里相声专场的欢声笑语;你们也不会忘记那年夏天校园里最骄傲的军绿,那年10月世博园里最可爱的“交白”和“蓝莓”。当然,你们更不会忘记东川路800号的校门,南区宿舍楼下散发着奇特气味儿的植物“石楠花”,教超门前那条总给你带来意外惊喜的“天使路”。有人感慨,F08生逢其时,因为你们是交大第一届从大一就开通网络的学生;也有人感叹,F08生不逢时,你们到了大四才赶上睡觉也能享受空调的好日子……

  你们是第一批90后的交大人,也是第一批即将走出校门的90后,你们个性鲜明却又不事张扬,思想独立却又配合默契,是你们创造了让我们骄傲的荣耀:在你们中间,有获得ACM全球总冠军的电信学院吴卓杰同学,有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材料学院臧浠凝同学,有创办雷锋学社的机动学院夏明伟同学,有奔赴西部建功立业的化工学院米日姑亚森同学,有原创音乐才子船建学院王斌同学,有开创“同去网”的数学系陈婧姝同学和电信学院董沫同学……

  你们在不断的挑战中超越自我,为百年交大又增添了无数精彩的篇章。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鼓掌,为自信有为的90后鼓掌,为你们的梦想鼓掌!我提议,请给身边的同窗一个深深的拥抱,让这个温暖的瞬间定格在记忆中!我提议,请给父母师长发一条短信,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诲!

  四年来,我们一直有一个信念,学生是交通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是我们坚定的追求。正是从你们这一届开始,学校建立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正是从你们这届开始,学校创办了致远学院,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学人才的培养计划……学校所做的一切,就是期望你们砥砺一等品行、探求一等学问、创立一等事业、成就一等人才!

  今天,在你们即将结束大学生涯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够深切地感知并触摸到,交大给你们的思想和人生留下的深刻印迹。交大也许不能提供你想要的所有知识,但交大带给你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成为你们一生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

  同学们,与你们四年前入学时相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面临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代,从一个主要由廉价劳动力投入和自然资源消耗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主要由科技、文化、知识与技能投入的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四年来,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未来仍将面临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履行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神九问天,蛟龙入海,处处体现了交大的科研成果,处处活跃着交大人的身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负责火箭系统吊装指挥的付朗是我校2008届校友,“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是我校1958届校友。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成就中凝聚着交大人的心血,闪耀着交大人的智慧。去年底在徐汇校区落成的“钱学森图书馆”记载了我们敬爱的学长服务国家、奉献人民的伟大一生!

  交通大学的使命,是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交通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交大使命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我希望你们不要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把民族的崛起作为奋斗的动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发展并勇于担当的交大人!

  责任是一种坚持,这种坚持需要你们一往无前的气魄;责任是一种砥砺,这种砥砺需要你们百折不挠的勇气;责任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需要你们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责任更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你们对于国家、民族、人民最最深切的爱。

  成长于交大,服务于国家。我期待在时代命题解决路径的建构中,能够看到你们的身影和印记;我期待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时常激荡起你们的争鸣;我期待在人类福祉的不懈追求中,始终回响交大精神的弦歌!

  在前天的VOS晚会上,有位同学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从徐汇到闵行,这里有我深爱的母校,我的足迹曾到过她每一个角落。最短的毕业旅行,最长的时间穿梭!”在你们即将踏上征程之际,我特别推荐你们再到校史馆、教学楼、图书馆里去看一看,看看走廊上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交大人,正是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照耀了交大的天空,照亮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前行的道路!

  终有一天,你们也会如此。

  我深信,你们必将如此!

  (本文为作者在2012年交大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4.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沈祖尧:祈求你们“不负此生”

  致辞人:沈祖尧 198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91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哲学博士衔,2010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暴发期间,沈祖尧积极进行抗疫工作,与另外两名香港医学家同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

  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简朴地生活。在过去的三至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前程似锦。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呼吁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务必要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辱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的过活,你们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兄弟濯足。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托。所以,诸位毕业后(作为)我校的代表,做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在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本文为作者于2011年12月1日在香港中文大学颁授学位典礼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注:香港的大学毕业季一般在每年年末)

   5.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郭位:你们的未来在你们手中

  致辞人:郭位,1951年出生于台北,1980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取得工业工程博士学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国际品质学院院士。2008年5月14日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副监督、校董会署理主席及各位校董、各位荣誉博士、各位嘉宾、各位毕业生、各位同事:

  今天,我能在这个盛会上向各位致辞,深感荣幸。我要特别感谢出席典礼的各位荣誉博士:你们是社会杰出人士,今天接受香港城市大学颁授的学位,是城大的荣耀。各位荣誉博士是我们大家的楷模,非常感谢你们出席城大的毕业典礼。

  此刻坐在台前的一代年轻人,几年来的深夜攻读、不懈辛劳,今天终于结出硕果。我敢肯定,几年来,每当面对一迭迭尚待提交的报告、一篇篇规定要写的论文,很多人有时不免灰心丧气。

  但今天终于有收获了。你们已经登上山顶,但问题是,此后的去向如何?你们会不会连忙返程下山,从此将登山鞋永远丢弃一旁?会不会就地坐下,只顾欣赏美景?或者你们会放眼更多的高峰,继续攀登之旅?

  今天各位得到的学位证书只不过是一纸文凭,显示你们已经修毕课程、学业能力令主考人满意。证书也许能帮你找到工作,但能不能令你一路顺畅直达成功?能不能带给你幸福?能不能最终有助改善社会?

  各位毕业同学,请铭记在心:毕业只不过是一个开端。你们毕业于亚洲名列前茅的一所大学,从此开始新的生活。你们手中的证书,表明自己拥有潜能,但是理想的前景,仍要靠你们自己去实现。毫不夸张地说,你们的未来,就在你们手中。

  让我在此打个比方。一本书,只不过是满纸字词的一个整体。只有当你身为读者付出时间,分析、探索、思考那些字词的含义,这本书才会活起来。你们的学位证书也是如此:它潜藏的能量可以令你们成为栋梁之才,但只有靠你们自己才能点起火花,激发出光亮。

  诚然,学位证书可以使你们薪酬较高、职业较为稳定、境况优于常人,但是学位本身不会令你们成为高尚的人,也无助于改善社会。各位已经掌握相关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但若要使他人也受益,你们就必须回馈社会。你们要运用自己的学位来帮助城大实现使命:致力培育和拓展学生才能,创造实用知识,推动社会和经济进步。这向来是城大的宗旨,我希望各位协力将这一使命变为现实。

  我们城大讲授的课程,都含有鼓励学生关心周围世界、生于社会而献身社会的教诲。我们推行精进教育课程,注重永续发展,致力提倡创意、探索、革新;所有这些,意在培育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真心关注他人福祉的学生。

  无论年龄大小,都不妨碍成功。你们风华正茂,却已成绩斐然;今天坐在台上的人,有些比你们年长,但未必比你们才高德厚。毕竟,我们不要忘了,与校史或许长达数百年的欧美各国学府相比,城大仍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是我们已经获得很大成就。年纪轻轻,并不妨碍我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青春可贵,值得赞美。

  那么,我们此后的去向如何呢?我希望,当你们伫立峰顶、饱览美景时,应当因一路攀登而志向更宏大,因饱览美景而眼界更高远,立志攀登更险峻的山峰,追求更具挑战的体验。香港城市大学颁授的这份学位证书,对各位的生涯事业、毕业后的生活将有所帮助,如今就要看各位如何发挥它最大的功用了。

  祝贺你们!祝愿你们一切顺利!

  (本文为作者于2011年香港城市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标题为编者所加)

   6.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俞立中:毕业的四种心情

  致辞人:俞立中,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4月起兼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相聚在这里,为2012届的同学们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大家一定注意到,所有的本科毕业生都已经穿上了新设计制作的学位服。这不仅使毕业仪式显得更加神圣、庄重,而且体现了我们这所大学与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心灵契约。几度春夏秋冬,只在转瞬之间。你们怀揣憧憬走进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日,今天同学们就要跨出校门。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难形容,大家的心情也许更难形容。我姑且把这种心情称为“毕业心情”。与大家分享这种感受,作为临别赠言。

  毕业心情,是幸福的心情。

  毕业虽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经过一段长途跋涉,我们到达了一个目的地。学习是艰苦的,我们应该可以为数年的辛勤擦擦汗水,应该可以享受一下收获的喜悦。大学毕业了,拿到学位证书的时候,同学们有理由说一声“我骄傲”,同学们有理由接受更多的祝福。

  美好的祝福永远不会太多,我真心地为大家添上一份祝福。华东师范大学2012届毕业生同学们,我代表学校最衷心地祝贺你们!

  毕业心情,是感恩的心情。

  以往所有的旅程,从襁褓怀抱到蹒跚学步,从陪伴牵引到独立前行,从家庭到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成长蕴含了多少老师和亲友们的心血。在今天这样高度分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寻找并珍惜这种生命历程的共同感受。在一个市场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解读为契约关系。但人生不只是契约关系。我们所经历的各种生活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60周年校庆之际,老少校友回来了上万人,许多人选择在食堂吃饭。排队时的等待、用餐时的交流是同学间深刻的生活记忆。当年的食堂师傅大多已经退休,但那一直被我们批评的食堂饭菜“舌尖上的华东师大”的滋味却一直在心头。离别的时候,请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父母,对同窗好友,对宿管阿姨,对食堂师傅,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深情地说一声谢谢!

  毕业心情,是留恋的心情。

  大学时代,青春岁月,我们有很多的情感要表达。这些日子里,微博上、人人网上已看到了毕业班同学们的各种感言。我可以肯定,华东师大给予你的不是你所期待的全部尽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职工努力了,学校依旧没有能做到让你们人人、事事都满意。但是我相信:就像我们每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一样,大家都懂得学校对于自己的意义。有同学告诉我,你们想在校园里添块石头,几年后等大家有了成就再回校刻上字。我理解,这无字的石头是同学们默默的承诺。我想说,只要同学们尽心尽力了,无论成就大小,你们的名字、你们的青春年华会永远留在华东师范大学这块巨石上!有同学告诉我,你们想在校园里种棵树,要“把根留住”,一起见证学校的发展。是一代代学子用青春谱写了“爱在华师大”的故事。同学们,请记住,在你们念恋母校的时刻,母校和老师们也牵挂着你们。

  毕业心情,是勇敢的心情!

  大学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组织之一。大学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她是最自由和宽容的殿堂,在这里,“疯狂”、“迷茫”、“抱怨”、甚至“任性”,也许都可以视为你们青春的一个侧面而被理解。但社会生活,没有多少理由可以任性;职业生涯更多的需要适应和磨炼。你们的未来,需要成熟的心智判断,需要有力的肩膀担当。这就是你们祖辈父辈时代的“在大风大浪中茁壮成长”,今天的时尚口号叫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时代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担当、创造和奉献。走上工作岗位,生活会变得更加具体,社会将显得更加鲜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要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激情,更要有宽广的全球视野。同学们,社会发展过程从来都不会是笔直平坦的。在社会转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丑陋的、令人难以容忍的现象。现实的批评,并不是一味的“抱怨”。革故鼎新,重要的是从自己的周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希望同学们勇敢面对外部的挑战,要对自己狠一点;希望同学们勇敢地面对经历的挫折,对自己温柔一点。我们希望每个毕业生都是成功的,更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快乐的!

  六月,是挥手的季节;今天,是告别的日子。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毕业典礼,也是我的毕业典礼。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名义参加你们的毕业盛会。你们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岗位上欢送的第七届毕业生。一起走过的日子,无论是在教室、在餐厅、在操场、在礼堂,还是在“人人”、在微博,同学们都给了我莫大的感动和支持。我们一起为汶川、为玉树加油,我们一起为世博、为奥运喝彩;我们一起为国庆、为校庆欢呼;我们一起为华东师大努力奋斗过。借此机会,我也以个人的名义向华东师大的每一位教职工,向每一位同学,表示我最衷心的谢意!

  在今后的日子,我们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我们永远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让我们继续一起努力,为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校友,愿笑容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愿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本文为作者在华师大闵行校区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7.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远方

  致辞人:李培根,1948年生于湖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他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记忆》影响广泛,被学生称为“根叔”。

  亲爱的2012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将走向远方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过几天你们中的多数人将离开这里,将毅然地奔向理想的、艰苦的、未知的、人生的远方!

  希望你们将来能走向事业的远方,我似乎看到你们的远方将是色彩斑斓的。深蓝的天空和海洋或许是你事业的远方;或许你从事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或许你从事先进制造,无论如何,你们都会把绿色带给远方;或许你穿着白大褂,生命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远方或是红色的。或许你是官员,希望你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在不断革除时弊的过程中,或许你在远方有机会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为官可别忘了政治伦理,要懂得穷人,懂得草民。

  你们事业的远方肯定和世界及国家的远方联系在一起,希望未来母校能够看到你们参与人类社会和国家重大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生命等科学的飞速进展有可能把我们带向神秘的远方,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追求超能、长生,人类在这条道路上还能走多远?最近几年,国际上经济颇为萧条的时刻,我们国家的发展依然强劲,国内外都有人谈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一方面人们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另一方面又懂得民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还能走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社会创新管理,我们距离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还有多远?这些年,中央强调对腐败“零容忍”,我们距离清廉的社会还有多远?

  人生的远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够挣多少钱,有多大的权,成多大的名。你们之间的多数人未必能在钱、权、名方面走得多远,但你们却可以抵达心灵的远方。校友王争艳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用善良抵达人生的远方。我们2009届毕业生胡飞到达神农架苍茫的大山里支教,她的知识和汗水带来孩子们的微笑,孩子们的微笑使她到达心灵的远方。即便那些你都难以做到,你依然可以到达远方。你们2003级的一位学长,在华为工作三年,存了几个小钱,然后就踏上了辞职环球之旅。 一部脚踏车、一个背包、一顶帐篷,再配一把吉他。旅行“并不只是精彩瞬间的堆砌”,他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义工,和仰望星空的无数夜晚,那显然是人生的苦旅,但却是心灵的远方。

  同学们,你们是否思考过将要把什么带到远方?

  你们要把人文情怀带到远方,那是一定不能少的,不管你为学、为商、为官。能如此,你们不枉在华中大几年所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你们要把诚信带到远方,且不说学术、商务,即便娱乐、体育也不能没有诚信。正在进行的欧洲杯,在诡异莫测的小组赛最后一轮,还是体现了诚信与文明;你们要把互信带到远方,今天的中国社会太需要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和医疗都不再有互信,中国又何以崛起于远方;希望你们把独立的人格带到远方。独立人格需要真实,需要正直,不要虚伪。你们的学姐李娜不就是一个很真的人吗?要挺起你们的脊梁!最后,我还想请你们带一点浪漫去远方,那就是喻园四季的四华。你们要像喻园春天的桃花,尽情地绽放,无须问到底为谁妆、为谁容,连春雨和东风都会知晓你们的热情和奔放;你们要像喻园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把喻园的桂花带到远方,像她那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你们也要把喻园冬天的腊梅带到远方,像她那样冷眼笑看,凌霜傲雪,香韵却自苦寒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何以致远?

  不要忘了,读书致远。尽管你们已经读过很多书,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阅读会给你智慧与精神,给你到远方的方向与方法;请记住宁静致远,浮躁不会把你带至远方,不要为眼前的名和利而耗尽你终生的利益;要知道“知止”可以致远,尤其走得很快的时候,稍微歇一歇,想一想,你会走得更远;你们要善于与他人协力,携手共进而更容易致远,神九的三位宇航员若不齐心协力,何以到达远方的天宫?

  同学们,要想到达远方,还需要注意什么?

  请注意,千万别在错误的方向走得太远。别在精明的方向走得太远,切莫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别在抱怨的方向走得太远,多想想如何建设;别在仇恨的方向走得太远,人不能生活在仇恨之中;别在功利和俗气的方向走得太远,千万别嘲笑老一辈的执著和爱;别在自以为是的方向走得太远,而错把理想和情操当成天真;千万要注意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尤其当你作为一名领导者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曾经在“文革”的路上走得太远,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幸今天我们的国家和党中央没让某些人走得更远。

  请注意,记住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总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以至于忘记了对科技目的的人文拷问;总不能为了利润而利润,以至于忘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不能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以至于忘记了发展的根本与要义;总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以至于忘记了本应遵循的原则和前进的方向。

  也请注意,同学们,到远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今天的时代似乎在拷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道路上慢下来,让精神回归?

  也不必太刻意追求,一定要走多远。常常仰望星空,那就足够远了!

  亲爱的同学们,勇敢地走向你们事业的、理想的、人生的、心灵的远方吧!向母校,向过去,向根叔的唠叨告别!

  (本文为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8.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涅槃之象

  致辞人:许江,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2001年出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等职。曾担任2004年上海双年展总策划人,主持策划“2004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展览。

  各位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

  你们好!

  四年前,你们走进这个校门,这个青山翠湖的校园。在刚才的影像上,你们看到了自己的青葱身影,重温了自己的成长足迹。那一年,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春天,学院举办了史无前例的80周年校庆;夏天,为做好上海世博会设计工作,学院组织了萨拉奇萨世博会和欧洲的考察;秋天,我们策划了“快城快客·2008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快城快客”中那辆火车,那辆曾经载着你们父辈的青春和怅惋的蒸汽车头,正是在那年的9月停在上海南京路口吞烟吐气,唤起代代城市人群的追忆和缅怀。如今这蒸汽火车头正停在象山山南的水岸边。

  倥偬之间,大学本科四年或研究生三年已经过去。如有可能,我想召集同学们开一个座谈会,询问大家如下一些问题:一、影响你四年或三年学习最深的事情是什么?二、你最留恋的校园生活是何处?三、你最希望学校改进或能为你做的是什么?四、如果你有可能再来一次四年或三年,你将如何选择?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座谈会没能开成。但我自己不禁以同样的问题扪心自问。

  如果让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影响我四年学习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可选的答案很多。我可以选老师们对我们的辅导,是如何让“文革”中养就的粗野的心渐趋规范。我可以选我的班级,当年学院固定的排球冠军和最优秀的男声小组唱。我可以选我们每一年的下乡,那每一次总有难忘之处。

  但这里我要选二年级时的一堂文学课:那堂课老师要讲郭沫若先生的诗剧《凤凰涅槃》,讲课之前,要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演“凤”与“凰”,朗诵这诗剧中凤凰的吟唱。我被推选为那位男生。朗诵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整颗心都在翻腾着“凤凰涅槃”那种劫后余生的命运的昭示。结果是:一、那个和我一道对手朗诵的女生叫施慧,后来成为我的恋人和妻子。二、每当我处在困难的时刻,总会想到“涅槃”的主题,那个生命的坚守与转换。三、也因此,我总以为诗性是美院的命脉,她在我们心底里爽爽地注入一种风气,一种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美院特有的风谊洒洒的气息。

  很少有这样的一堂课,以这样的方式、以诗的方式来定位一个人的一生。凤凰,中国传统想象中的独特的精神图腾,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国破家亡的时刻,被诗人作为鼓动民志、抗日救亡的激情意象。它如此内在,以寓言的形式展示命运的沧桑与光华,并以浴火重生的力量,让困顿者理解生命的顽强。它如此凝重,让将逝去的和将新生的一道凝聚,领受生活的挑战与纠结,闪现风火雷电一般的光焰。它如此隽远,开启一个青年对于生命的珍重,让他将一个寓言故事理解为命运的馈赠,进而把心灵底处的诗性点燃,奉为导引人生的火种。谁能够说今天校园重建后的这种青山的望境与涅槃的意象无关?谁能够说我笔下和手中的葵园、那流火一般的表情与涅槃的意象无关?谁能够说同你们对话的此刻,在我心底里翻腾的激情与诗性、与涅槃的意象无关?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诗比历史更真实,它富有哲学意味。”这里的诗并不是一种文学类型,而是某种智慧和生命的光亮,是一种身心俱足、激情四溢的精神共同体。这种诗性活在林风眠先生的烟芦孤鹭之中,活在潘天寿先生的铁树磐石之中,活在浙派人物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文化历史现象之中,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影响中国艺坛的种种变革的力量和现场里。在毕业展中,这类诗性又深深潜入你们作为主角的毕业创作舞台和未来可能的世界。

  这诗性既可以天花飘空、无处不发,也可以渐老渐熟乃至平淡。但它绝不仅是某种表现的风格、某种迭出的意象。我们是把这种诗性当作某类心灵的品格和气息来描叙和思考的。它的建构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传统的活化。在学院里,我们学习绘画基础、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基础,既说明某些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共享的东西,某些值得代代相传并统合着生活的东西,有待我们掌握,又说明这些东西的基础性的建构意义。这个意义不在于知识的拥有,而在于多大程度上活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智得以提升,并引领着我们开启新的创造。

  第二,生活的关怀。现实的生活始终是创造的土壤。对于现实的关注始终伴随传承与拓新、身份与差异、成长与叛逆、过正与不足等等诸般纠结,以独立的意志来挑战和反思这般纠结,进而传递一种真正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底层的当代关怀,是诗性建构的重要关键。

  第三,象的提升。中国文化强调以“象”为中介,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内涵。今日生活最活泼的意象是Apple。这个意象既是苹果,又是火烛。从苹果到火烛,正是这种“象”的提升,但那活泼泼的火苗来自何处?来源于其自身,这火苗源于自身并耗损着它的生命。因此,这个“象”的提升不是一个方案以及这个方案的物化,而是一个源自自身、耗损自身、身不由己的缓慢的生命过程,是传统活化与生活关怀经过无数次纠结、涅槃之后得以创造性转换和重生的新生命。

  同学们,诗性的建构以传统的活化为基,以生活的关怀为本,以“象”的提升为核心,它成为一条延绵的地平线,开辟着日益广阔的创意的大地。它真正所要创构的是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受益于中国和国际上的优秀文化,因此也将以其生动而独特的创造供世人分享;这个世界回荡着中国人活泼泼的心灵声响,并强烈地传递着中国创造的时代气息。

  同学们,美院依靠这种诗性的建构来建立一个精神的共同体,你们正是这共同体的一员。无论你去向哪里,无论你面对怎样的困境和佳境,你都不会孤单。你总会以这种诗性来回望青春的校园,回溯传统的根源,重新关注生活,重启创造的征程。这种诗性将赋予你使命,赋予你坚强,赋予你们作为生活主角的命运和精神上的馈赠。

  同学们,愿你们从这里重生,从这里出发,激情高呼,明天,你好!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据东方早报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生活,教育,情感,读书,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