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人生守则的试金石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这个寓言深深地隐喻了青年人的诚信危机,对于身处象牙塔的我们来说,诚信更多的体现在学术方面,学术诚信,已成为考量我们人生守则的试金石。近年来,吴征“克莱登大学悬案”,北大博导王铭铭“为名所累”,邹承鲁院士从质疑“基因皇后”到“核酸风波”到“克隆生命器官”中的“说不”,秦伯益院士“不能永葆青春,必须保持清白”等等,都深刻的反映了高校这一纯洁圣地的不和之音。在这种背景下的有一些学生、学人,他们不再以虔诚的心态对待学术,而是以浮躁之心岌岌于功名。于是学术造假之风日益盛行,泡沫文章充斥知识之殿堂,乌烟瘴气弥漫于学术界,而昔日纯正端朴之学风,乃被玷污;自由独立之思想,几被窒息。学术诚信,危机四伏。

学术诚信的危机,实际上是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道德知与行的背离,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人的人生信念问题。“诚、信”二字所隐含的理性价值,足以在人们心里构筑起一片净土以对抗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可耻与卑鄙的虚伪,有如佛教徒式虔诚的希望到达彼岸。也许源于长期以来“教”与“育”的脱离,源于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使得诚信不再成为人生应该坚守的准则,学术诚信也就不再成为象牙塔里的“自然法”,不再成为一种共同默认和坚守的契约。

学术诚信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问题,是做人的根本准则问题。《春秋》中曾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可见先贤们早就告诉我们,诚信对做人与为学的要义。就做人而言就是内诚于心,外化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言获信。于为学而言就是遵从学术道德规范,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不抄袭剽窃,不欺世盗名,更不捏造事实,自吹自擂。

作为一个学生、学人,以学术为业,本是光荣的事业,而为学之艰辛,更增加了学术的价值。皓首穷经,筚路蓝缕足以让我们后辈学子体验为学之艰辛。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足以令我们后辈学子向往为学之幸福。所以,我们敬重那些用自己的思想来叩击真理大门、撞击人类心灵的人,纵使他们可能没有找到正确道路,毕竟他们独立思考过,流的是自己辛勤的汗水。我们厌恶那些沽名钓誉和见利忘义的人,盗用别人的火种来点燃自己的黯淡的火炬,虽也光耀无比,却只是照亮了自己丑恶的嘴脸。

学术诚信的危机带给社会的危害是难以估量。就大学而言,本应是一个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思想的人才的地方,然而学风的堕落,诚信的丧失,“剽窃”替代了“研究”,学术将丧失独立性和创造力,学术质量降低,学术不再成为学子、学人的共同追求,我们的“大学精神”将无迹可寻了。就学术本身而言,处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丧失了学术的诚信,学术长堤将不再结实稳固,将不得不面临着冲跨的危机。

要巩固这堤坝,使之坚不可摧,有赖于我们当今的学子。我们置身于学术之最高殿堂,能否诚信为学,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至为关键。

无疑,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诱惑:荣誉、金钱、权力,它们都在甜蜜地向你招手。但你要靠实力来获取。弄虚作假而得来的东西如同孩子嘴边吹出的彩色泡沫,也许有瞬间虚幻之美,却转眼破灭消失。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去争取荣誉,既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美德,一份责任。为学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来不得半点随意,它要求为学的人诚信、务实。有人说:“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公处。”这是很恳切的。虽然学风不等于学术,但无优良之学风而有优良之学术,是绝对没有的。 面对学术的诚信危机,召唤诚信的到来,回归学术的净土,已成为我们学子的当务之急。

 

 

信用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各种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