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

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

安徽安庆十里中心学校汪琼

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经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现今比尔•盖次基金中国区首席代表、一土学校的创办人李一诺,这几年一直是焦点人物,她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突破边界的勇气总是引发媒体热议!她的朋友邱天认为:常年在麦肯锡工作的人都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迅速了解一个行业框架的能力,这让他们离开麦肯锡以后能自如地进入各个行业。也就是说,经历麦肯锡训练的人,都有自己的整体性认知思维模式。这就像阅读专业而精深的理论书籍,需要一些合适而灵活的方法进入,而不仅仅是死嗑硬啃。下面以帕克•帕尔默先生《教学勇气》为例,谈谈专业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生活感悟

什么是阅读?多数人认为阅读就是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这可能是对阅读最广泛的误读。不是写满文字的就是书一样,好书都是作者用生命写成的,文字表面承载着知识、理论、历史、故事等,但背后永远是作者对人世炽热的心。好的读者,也是要将自己全部的生活经历、感悟编织到文字中,彼此交织,彼此烘托,彼此呼应,织成无边无际的领悟之网。换言之,好的读者,首先是追求灵魂丰满的人,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文字背后跳动的心,才有可能心气相通,共振共鸣,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梁就是作者的文字和读者的阅历。比如《教学勇气》最广为人知的这句话: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对此,可举的例子无数。刚刚步入教坛的老师,成长的捷径就是模仿或照搬名师、专家的设计,甚至语调的高低起伏、课堂的低谷和高潮都复制得不差分毫。这样的路走得快,却走不长,因为技术可以模仿,但名师专家对文本解读的视野、深度与广度,基于对儿童的懂得和理解而产生的互动方式,却是无法模仿的!它是内功,漫长的修炼还未必能够出神入化!整个语文界,各大门派风起云涌、席天卷地,群文阅读、绘本课程、整本书共读、全科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一线老师常常眼花缭乱、东追西赶、不知所措。这些的确都是非常宝贵、前沿的探索,大多数是美而好的事,其中不少是全球教育都在奔赴的方向,但这儿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作为课程开创者们,他们对此有深刻的认同和认知,且课程领域正好契合他们各自研究和热爱的方向,所以才成为猎猎大旗、迎风招展。作为一线老师,决定跟着哪个阵营之前,首先得弄明白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而不是看现在最风行的是什么,教育本不该是流行,它需要天长地久般的脚踏实地。有的老师喜欢动手实践,对阅读并不热衷,可能更适合的领域是项目式学习;有的老师文理兼修,吹拉弹唱皆会,全科教学就如鱼得水;有的老师因为陪着自家小孩成长,对绘本比较了解,那适合从绘本课程起步……最可怕的是自己明明不读书,不爱读书,却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之下言不由衷、行不符实,反倒适得其反,我们无法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其实,群文、绘本、整本书、项目体验等,都不是教育的终点,只是工具和桥梁,教育剑指灵魂丰满和思想丰盛。通往罗马的大路向来千万条,只有适合自己的才会走得坚定、愉悦,与你同行的人,才能仰望繁星,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同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之前,首先是读懂自己,读懂生活,如果灵魂不是保持敞开状态,不是对生活有敏锐而细腻的体察,以一颗苍白之心,自然难以应对复杂与深邃的大小宇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以生活为舟,才能抵达阅读之岛!

二、互文领悟

柴静刚进央视时,制片人陈虻甩出一包烟,说:这包烟,放到医学家面前,他肯定会谈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多少倍。同样一包烟,给到美术设计者,他会谈到这个设计的颜色,民族化的特点。而给经济学家呢,他会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如果全部不吸烟的话,影响经济向哪儿发展。陈虻追问柴静: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这个问题,从2013年读完《看见》,就一直死死缠着我,寝食难安,直到2018年遇见《教学勇气》,才找到答案所在: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帕尔默说:一个人拥有的每种才能都伴随着某种缺憾。每一个优点也是自身独特性的一个缺点,一种局限,或是自身认同的独特景观……对于才能的局限该怎么办呢?要点不是“修修补补”,而是深入理解天赋和缺陷的悖论,更深入认识我们自身混合体的本质,从而在我们自然本性的完整中更体面地教学和生活。这儿的关键词是“悖论”,它是一把非常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一切封闭之门。常年书斋生活,让我的内心如蛛丝般易感,学生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都能读懂后面复杂的意味,普通得视而不见的词语都能探出万千气象,这样的解读能力,让我的课堂少些隔膜,多些圆融。但这样的敏锐和纤细,用于现实生活,伤害自然会比常人来得猛烈。但从“悖论”反观,优点的背面必然是缺点,我能做的不是去掉“敏感”这个特质,而是准确界定使用的边界在哪!“悖论”同样可以迁移到问题儿童,如果“问题”是硬币的正面,背后一定是“礼物”,这礼物藏在教育复杂的抽屉里,就看我怎样去寻找。这样的的观看,潜移默化影响我对待问题儿童的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阅读《顾随诗词讲记》,顾先生说:李商隐写诗,多为旁观,精美之极;杜甫就算事情不是亲历,也会将自己放进去,现实的苦在他心灵上翻滚而出,所以动人。这段话,我看到的还是“悖论”,杜甫既是旁观者又是当局者,这样矛盾的身份交织在一起,于诗歌里寻到极致的平衡,因此气象与格局自然迥异……悖论,因此成为我认知世界的基本出发点!

瞧,这就是互文阅读,从一个文本里带出的问题,踏破铁鞋无觅处,无意中却在另外的文本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又可以四面八方地迁移、编织,扎实建成认识世界的基本坐标!因此阅读专业书籍之前之后之中,生活阅读、人文阅读、都应是水乳交融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单单抱着理论书籍去硬碰硬,得之有限,用之亦有限。

三、行动体悟

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真实才有万钧之力!好的理论不只是汗牛充栋的书籍之间彼此互文,也是实践之树上开的花、结的果。柴静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求教钱刚,他回信: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再来论对错。理论来自实践,还得回到实践去检验真伪,求得延展。帕尔默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我就提醒自己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是要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几天一个课堂案例正好践行这个观点。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跳水》,北师大版放入三年级,对学生来讲透彻领悟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基于共同体式的学习。我们讨论“水手、孩子、猴子、船长究竟谁是主角”这个问题,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举手表决,很有意思,四个角色都有人选。继续表述选择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水手拿猴子取乐,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小说一共9段,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占了6段,所以猴子和孩子是主角。题目是“跳水”,让孩子跳水的是船长;猴子和孩子之间互相追逐导致孩子命悬一线,是船长急中生智转危为安的,因此主角是船长。每个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时,其他小组立马反驳。针对水手是主角的发言,反对者认为水手只是故事的线索。不能以描写的长短来决定主次,否决了孩子和猴子是主角的论调。唯有第三个观点抛出后,全班有几秒钟的沉默,这样非语言时刻,其实是学生在共同探秘那伟大的事物。同时,不同观点之间形成的差异,正好形成一定的教学场域,让学生内隐的、不同的思路得以外显,提供了一个从他人眼睛看待差异和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老师或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问题。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不同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正确的结论,使差异成为教育资源,使思路得以拓展和整合。而这样丰富的课堂体验,支撑着老师从专家的位置自觉撤退,整个课堂围绕着伟大事物起舞,才成为现实!

放眼全球,将学习共同体落到行动中、成为学校教育生态的,日本的佐藤学所领导的教育改革是其中一例。这是从国家教育体制层面验证、推行并丰富教育共同体的理念,这样理念的生命力和生产力才更为强大和生生不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是灰色的,而是彩色的!

针对经典作品难读、难懂的声音,《上海文化》编辑陈定浩曾这样回应:一种情况是这类作品与时代脱节,所以无法产生共鸣;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的认知理解能力需要提升。如果只是将阅读当做消遣,那就达不到精神上的自我修炼。这段话同样适合理论书籍阅读现状。《教学勇气》自然属于后者,2018年初初相见,斩钉截铁归为我的命定之书,痛恨相见太晚,转念一想:如果早早遇见,没有对等的精神高度,就算相见,也无力相知,更无缘相守。阅读能抵达的高度,永远相关生命所到达的高度;反之精专的、多元的阅读,也带动生命不懈前行!他们彼此敞开,相互灌注,互为成全,无终无止,甚至连死亡——都只是起点!

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阅读,并非死磕硬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