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用《宁静的森林水池》中的序言部分作为本篇的序章。
“也许你要在一九八零年代的亚洲寻求佛陀在生活上的教导,及探求是否仍有出家的僧尼在实践一种单纯生活和禅修,以托钵为生、隐居於森林之中。也许你曾读过佛陀与其弟子们在印度森林中游化,邀诸善男信女一齐加入长养智慧和广大慈悲的行列,邀他们来过托钵僧的简朴生活,献身於内心的平静和觉醒的描述。二千五百年後至今,你还能够发现这种的生活方式吗? 而且,这种教导对我们今日的现代杜会及现在的心仍然适用且息息相关吗?
当你在曼谷、可伦坡和仰光附近的现代化机场登陆後,计程车会带你穿过亚洲城市的街道,来往的车潮、拥挤的巴士及人行道上卖水果的摊贩。每几个路口,你就会看到金色的宝塔和城市佛教寺院的顶尖。不过,这并不是你所要寻求的寺院。居住在这些寺院之中的,都是一些研究古老经文、可以唱诵和布教,并以此教化民众的僧尼。可是,要找到一如佛陀往昔居於森林的简朴生活、依袈
裟和钵的禅修生活,你必须远离城市及这些寺院。如果是在拥有最多寺院和僧侣的泰国,你便须要在一大清早出发,到繁忙的华南丰车站,搭车前往遥远的南部或东北部的省份。
第一个小时的旅途中,火车一路蜿蜒,带你远离喧嚣的都市、远离房子、事业和一路破陋的房子。越过泰国中部的浩瀚平原,东南亚的米乡,一路绵延的稻田,被田间的田梗划出仟陌纵横,并由沟渠和水道有规律的划分。在这一片稻海的地平线上,每隔几哩,就会往四、五个地方上看到由浓密丛生的棕榈树及香蕉树所组成的岛群。如果你的火车走得更近这些棕榈岛群,你便能够看到一座橙色的寺院屋顶在闪烁和一丛丛由支柱架起的木屋所组成的东南亚村落。
每一个村落,无论有五百或二千居民,至少都会有一家寺院,寺院是提供村民做析祷、仪式、会议的场地,多年来,也一直被充作村落的学校。这些村落大部份的青年男子都会在二十岁时出家一年或三个月,学习佛陀种种的教示,以备“成熟”地进入成人杜会。寺院大多由几位年长、单纯而且曾研读过古经文的慈悲僧侣所主持,他们熟知各种仪式及教示村民的基础教义。这种寺院是乡村生活里不可或缺和最美好的部份,但是,这仍不是你所要寻求的寺院。
你的火车继续朝北走向古代的首都──奥达雅。当地充满著几世纪前与邻国战争时,惨遭战火掠夺的华丽寺院之废墟与残破宫殿。这些雄伟遗迹的精神仍保留在巨大的石雕佛像之中,沉著地渡过数世纪。
现在,你的火车转往另一段漫长旅途的东方,穿越克拉特平原,驶向寮国边境。一小时又一小时,越过一哩又一哩的陆地,你依然会看到稻田和村落,但是,它们逐渐变得越来越稀疏和贫穷。
泰国中部乡村的运河和青翠的花园、芒果树以及热带植物变成一幅非常单纯的景致。房子比较小了,但村里小而简朴的寺院依旧闪烁。在这儿,仍然保持著古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你会看到,当农夫在工作和小孩子在沿著铁轨旁的沟渠中照料水牛时,妇女们在门廊下织毛毯。
在这些低度开发的省份里的乡村,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森林僧、尼。这里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和丛林地区,浓密地覆盖著山脉和未开发的边界地带。而几世纪以来,这些乡村一直都支持著森林僧和寺院致力於保存领悟佛陀的觉悟。因为,大抵来说,这些僧侣并不做村落的布教师,也不教书、也不做研究和保留古代手抄的经文。他们的目的是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和觉悟佛陀教导的自心内观及内在的平静。
如果你下了火车,改坐巴士或租汽车,经过一些泥泞路,来到了泰国东北无数寺院中的任何一座,你会发现什么?这样的教导和修行方法会和一九八零年代相契吗?内观和觉醒的训练可以满足一个来自现代化和复杂杜会的人的需求吗?
你曾发现很多西方人在你之前就已来过了。自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就有上百位像你一样的欧洲及美国人,来到这森林里参访及学习。有些人短期的学习过後,就回到家里,将他们所学的融入在家的生活当中。有些则出家一、二年或更多年,做更彻底的训练,然後才回家。然而一些发现森林生活是一种富足而庄严的生活方式的人,至今依然留在寺院里。
对这些人而言,教法已直接地与他们的心对话了,供给了他们一种智慧和自觉的生活方式。刚开始,这种方式看起来也许几乎很简单──表面上很简单。但是,在试图将佛陀的方法付诸实践之後,我们会发现并不那 容易。然而,不论需要多努力,这些人仍然认为没有比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法”与真理更值得的东西。
打从你进入一个像巴蓬寺的森林道场的那一刻,修行的精神便随处可见。那里有树林沙沙作响的宁静和僧侣们做杂事或经行的安详举止。整座寺院占地一百多英亩(目前更大),分成僧、尼两个部份。简朴而未经装饰的小茅蓬,分别座落在小森林的空地上,所以周遭有树林和树林间的走道。
在寺院的中心地带,是主要的讲堂、斋堂和戒坛。整座森林的布局弥漫著单纯而离欲的气氛。你发现你终於到达了。
住在这些寺院里的僧侣选择了遵循这种称作“苦行”的简单而有纪律的修行方式。这些传统的森林僧自愿选择要遵循佛陀时代,佛陀所允许的十三条戒,限制衣、食和住的更严格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很少的身外之物,很多的禅修,和一天一次的托钵乞食。这种的生活方式传入了充满洞穴、荒野的浓密森林之缅甸、泰国、寮国,这些地方是这类精进修行的最佳理想。这些苦行僧有传统的行脚者,独处或与小团体共住,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用手制的伞帐挂在树上,做为他们临时的居所。几座最大的森林道场之一的巴蓬寺及其住持阿姜 查的实用教法,已被翻译及编辑成此书,并且在西方流传。
阿姜 查与其老师──阿姜 通拉和阿姜 瞒(又译曼),曾多年在这些森林中经行和禅坐,以增长他们的修行。经由他们和其他森林禅师们中,产生了一种即时有力的佛法教示遗产,直指那些期望净化心灵和由实际的生活中观察佛陀教导的人,而非指向那些形式佛教或学术的学习。
当伟大的禅师在这种森林传统中出现时,在家居士和出家人都会把他们请出来教导众生。通常,这些老师为了让自己发挥作用,他们会停止行脚,并在一特定的森林地带安住下来,往往这便形成了一个苦行的道场。正当这世纪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加,造成行脚僧的森林范围愈来愈小,这些由过去及现今的大师们所提供的森林道场於是成为大部份苦行、修行僧的居留处所。
巴蓬寺是阿姜 查在经过了多年的云游及禅修,回到地出生的村落附近之浓密森林里设立後,开始成长的。那片森林罕无人迹,以眼镜蛇、老虎和鬼魅闻名的地方──对阿姜 查而言,这是森林僧最完美的居所。一个大的道场环绕著他逐渐成长。
刚开始只有稀疏几间草顶的茅蓬散布在森林之中,到後来巴蓬寺却发展成泰国国内最大和运作得最好的道场之一。正当阿姜 查这位老师的善巧及名声广泛传开之际,访客及徒众的数量迅速地增加。为了回应全泰国信众的请求,五十几所(目前有一百多所)在阿姜 查训练的住持之引导下的寺院皆已成立──包括巴蓬寺附近一所为许多来寻求阿姜 查在教法上的教导的西方学生特别设计的道场。近几年当中,在西方国家也成立了许多家分院及联合中心,最著名的大丛林寺,是在英国的chithurst,由阿姜 查资深的西方弟子苏美多所主持。
阿姜 查的教导包括了被称作“佛教禅修核心”的教导──直接而单纯的静心为真实内观打开心胸的修行。这种正念或内观的里修方式已在西方佛教修行中迅速地长成。经由这些曾亲自在森林道场和精进禅修中心参学过的僧侣和居士们的教导,提供了一种直接训练我们身、心之方法。这种方法能教导我们该如何处理贪婪、畏惧及悲伤的问题,并且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耐力、智慧及无私的慈悲之道。
以泰语或寮语自然地陈述,在本书的教导中反映了阿姜 查修行精神的欢喜。其风格很明显是僧院的──针对那些舍弃家庭生活而来到森林中,加入阿姜 查的行列的男众团体。因此例行用字是以“他”来代替“他”或“她”,并且都是在强调比丘而非居士(森林团体中也有尼众存在)。然而,在这里所表现的佛法特质却是立即而普遍的──适合我们每一个人。阿姜 查说,贪婪、恐惧、瞠恚和愚痴的人类的基本问题,他强调我们要觉醒这些状态,了知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及世界上所造成的真实痛苦。四圣谛的教法,是佛陀初次所演说的,说明了苦、苦的起因、道和苦的熄灭。
阿姜 查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要去洞见执著是如何形成苦的。在你的经验中学习,洞见色、声和受、想、行永恒的变迁本质。要了解生命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是阿姜 查给予我们的讯息,因为,唯有当我们明了和接受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我们方能在平静中生活。森林的传统直接地对我们对这些真理的领悟和抵抗发生作用,也直接地对冶我们的恐惧、瞠怒和贪欲。阿姜 查告诉我们要去面对烦恼(杂染),并利用厌离、耐力及觉醒的工具去对冶它们。他策励我们要学习不去迷失在情绪和焦虑之中,训练自己能清楚而直接地看到心和世间的真实本然。
我们的感动是来自於阿姜 查的清晰及喜悦,以及他在森林中的直接的修行方式。跟他在一起会唤醒我们内在好奇、幽默、惊叹、领悟的精神,和一种深层的内在平静。假如能从这些章节之中的指导和森林生活的故事捕捉到一点点精神,进而启发你更进一步地去修行,那么此书的目的便已达到了。
因此,仔细地聆听阿姜 查,并将他放入心中,因为他教导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何况,人类的幸福与解脱才是他所关切的。早年当巴蓬寺开始吸引许多访客时,沿著入口的步道上张贴了一系列的标语。第一张是说:“你来到这儿拜访,请肃静!我们正在禅坐。”另一张标语简单地说:“修习佛法及觉悟真理是这期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事,何不由现在开始?”在这种精神里,阿姜 查直接地对我们述说,邀请我们来安静我们的心,并去观察生命的真理。现在,不就是开始的时候吗?”
接下来是一段关于阿姜查尊者的略传。
“阿姜 查略传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 Rajathani 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
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 瞒——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 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 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阿姜 瞒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 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 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 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阿姜 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著重於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後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明明是在写自己的文章,为什么要用如此长的书中内容作为开篇,有这个必要吗?答案是非常有这个必要,因为,本文的重点全在以上的内容中。相信大家看完接下来的内容后,还会从新开始阅读开篇的内容的,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往曼谷火车站,做当天前往乌汶的第一班列车)
(泰国全国的铁路图)
(目的地UBON RATCHATHANI)
(候车中的我们)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车站内的候车区和列车道如此的“亲密”)
(沿途的小站)
(我们的列车于泰国时间下午两点半抵达乌汶火车站)
(车站内景)
(往返于曼谷和乌汶之间的列车时刻表)
(乌汶火车站外景)
(乌汶府市区地图)
其实到了乌汶后我们是有些“傻眼”的,也许曼谷是旅游区的缘故,方便外国游客的一些官方协助还是有的,但是倒了乌汶之后就明显感觉是来到了乡下,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几乎都不精通英语,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因为公交车都是清一色的泰语,我们实在是不敢乘坐。最后,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居然遇到了一位懂中文的出租车司机,也多亏了这位司机,我们在乌汶的行程才变得顺利起来。经过一凡了解,我们才知道这位司机刚刚从台湾务工十年回来,所以听得懂一些中文,并且也会说一些中文。最后,在这位司机的帮助下,我么顺利地来到了巴蓬寺。同样是在这位司机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住进了当地的一家民宿。
(入住的民宿)
这个民宿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巴蓬寺非常近,步行两三分钟就会抵达入口大门。
(寺院的大门)
(巴蓬寺的地图,但是实际面积要比这大得多,这里只是标记的日常生活及参观区域)
(阿姜查尊者纪念馆)
(关于纪念馆的一些介绍和说明)
(一楼大厅)
(阿姜查尊者的一些重要的人生里程)
(尊者的一生)
(真人骨架至于玻璃罐中的物体,请大家自行猜测)
(不止那一副)
(尊者去世时用的棺椁)
(前来礼拜的人们)
(尊者生前用过的轮椅,序章中有提到过)
(阿姜查尊者的老师阿姜曼尊者)
(这幅精美的木雕极具寓意)
(这位尊者并不熟悉,但是能出现在这里说明也是很受尊敬僧人)
(已经腐烂不堪的各国钱币)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各国钱币,其实在展馆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新旧程度不同的各国钱币,如果有钱币爱好者,一定会发现一些价值不菲的旧钱币,比如此图中那枚面值一百元的旧版人民币。
(尊者生前用过的书籍)
(尊者的蜡烛雕像,真的是栩栩如生!)
说实话,在逛完阿姜查尊者的纪念馆后使我感到异常的震惊!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在大厅中随处可见的真人骨架标本,以及玻璃罐中死婴的标本,还有尊者本人的棺椁,给人直观震撼是无以言表的。看到这样的画面,不仅时提醒着人们,要时常保持对生命中无常变化的觉知,因为无论如何,这个躯体终究是从子宫走到坟墓(棺椁)中的。要时刻警醒,不要对次身躯产生太多的执取!
2、在馆中陈列的各种不断腐烂掉的各国钱币,以及一些非常珍贵但是却渐渐失去其原有光彩的各色珠宝(由于光线问题,这些珠宝方面的照片并没有上传),也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物质,蒙蔽了住了双眼,导致一生浑浑噩噩,虚度此生。因为这些外在的物质,早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腐烂不堪,毫无价值!由于光线较暗的原因,这些腐烂不堪的钱币和陈旧的珠宝,没办法在照片中呈现出来,所以照片感觉不到那种震撼!因为,只要对珠宝和旧钱币感兴趣的人,看到那些价值不菲的东西就那样陈列着,肯定是心痛不已!
3、而展馆中陈列的各位尊者的画像,以及那些尊者曾经用过的书籍,还有那一副精美的木雕,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只有通过佛陀的教导,而且一步步的去实践,才能最终抵达心中的“佛国”(即解脱)。
最后我站在尊者的蜡像前久久不能释怀,如果说纪念馆只是展现阿姜查尊者一生的缩影的话,那么如果能在那个年代,追随尊者该有多好啊!
其实文中的文字和图片并不能表达出当时给我的震撼,因为整个纪念馆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基本上是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的,尊者的修行理念,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纪念馆中,而这种“视死如归”的修行理念正是我一生所追求的。展馆中用非常直观的画面来提醒人们,生命中的种种生命实像,而这些实相,恰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断逃避的!
接下来,我们离开了纪念馆,并且参观了整个园区。
(园林中随处可见的公鸡母鸡,貌似它们才是这片森林的“原住民”)
这些牲畜一点都不惧怕生人,而且从神态上来看,它们在这里过得很是“悠然自得”,可见这的人们与牲畜间的和谐程度。
(这是寺院的泰文作息表)
其实后来我们才知道,巴蓬寺已经不对外提供禅修了,在这里的基本都当地的居士以及本地的僧人。如果外国人想要来禅修,需要到里距离巴蓬寺二十里路程的国际禅修园。
(园区里随处可见的阿姜查尊者的警示语)
(这里是图书馆,也是结缘书籍的地方)
(这里是僧人和居士们做早晚课以及共修听开始禅堂)
(这里是僧人和居士们做早晚课以及共修听开始禅堂)
(这里是给大长老们开示的法坐)
(大堂正中央供奉着释尊像和尊者像)
(禅堂内也供奉着泰王年轻时出家时的出家像,阿姜查尊者去世时,这位泰王亲自来送行的)
(这是尊者的舍利塔,供奉着尊者的舍利)
(舍利塔内部)
(我和可行分别在尊者的舍利塔旁静坐了一会儿)
(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正好看到两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来此礼拜)
看到这副画面的时候,我不禁动容,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布朗山的那位老人,心中感慨万千!
(无意间在园区看到的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居士们的食堂)
(僧人们的食堂)
(这是在我们走到园区深处时遇到的警示牌)
(这是一座在园区深处的一座纪念堂,从外面的标识来看,估计只有重大节日,僧人们才会启用这座纪念堂)
(纪念堂外部)
(这座厅堂是记录着,阿姜查尊者早年到此,从一间茅草屋都没有的原始森林,到创建巴蓬寺的整个历程)
大家可以想想看,当年这是一片原始森林,毒虫猛兽就不用说,就连当地人都称之为“鬼魅之森”的地方,尊者一个人来到这里修行并建立了现在的道场,可见一斑。
(禅坐中的可行)
其实就在我们游览至此地的时候,母亲突然来了语音信息,说我们家的咪咪(一直16年猫龄的老猫)马上就要咽气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顿时觉得非常伤心,因为这只老猫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员。我和可行决定在此地为即将逝去的咪咪做慈心禅。在禅坐中我不安告诫自己,这既是生命的无常,要时刻警醒自己。其实若是在往常,我心中只会被伤痛填满,根本不会升起任何正念,肯能是因为身处道场的缘故,再加上这里对我的震撼,我和很快平息了下来。顿时一股清净之流升起,伴随着这股清流开始对那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做起了慈心禅。
泰游记6
UBON RATCHATHANI
在第二天上午,我们游览完整个巴蓬寺后,我们便准备返程了。说实话,这段行程准备的实在是有些仓促。本以为到了道场后,会有先关人员的接待,然后可以在道场中住几天,可是我们的目的地是没错的,但是想要住几天的计划是泡汤了。我们事先也不知道国际道场并不是与巴蓬寺在一起(最关键的是巴蓬寺现在已经不接受外国人禅修了,需要到巴蓬寺道场的国际禅林才行),而且乡下的交通食宿又极为不便利,所以我们在做了简单的商讨后,还是决定第二天离开乌汶。
(我旁边这位就是前文中在台湾工作了十年的出租车司机)
(他在得知我们要离开乌汶后,主动带我们去了市内一间在泰国国内很有名气的寺庙祈福)
(这是那位司机为我和可行的合影)
(这是寺庙主要建筑的内景,从建筑规模来说,确实应该是在当地很受重视的)
(傍晚的火车站前广场)
后记:
这次的乌汶之行显得有些仓促,但是期间的收获不得不说非常大!其实在巴蓬寺的感悟真的不是用只言片语能够表达清楚的。因为当我进入到巴蓬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心中所向往禅修之地就在此处。因为整个园区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宁静之感,这种宁静之感会激发出一颗向往着修行的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滋润。而在巴蓬寺的禅坐经历也让我至今难忘。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宁静安详,仿佛在这里一切让心会觉得很安然自得。至于为什么我会用《宁静的森林水池》中的内容作为开篇,原因就是,这巴蓬寺就犹如一座森林中宁静安详的水池一样,净化着这片园林中的一切生灵。
毫不夸张的说,寺院内和寺院外就像是两个世界一样,寺内的宁静只要一出寺院大门就会一颗变得弱了许多,这和许多年前的的抚顺猴石森林公园的感觉有相似之处,但是猴石森林公园只是因为其中树木较多造成的天然氧吧所致,所以才会有进了山门就会觉得非常凉爽空气也好了很多,而巴蓬寺则不同,那种心灵上的感应是不会因为树木较多而形成的。要说对比的话,前者让人神清气爽而后者让人内心安宁平静。
最后,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下一些关于到巴蓬寺的路线。
抵达曼谷后,无论在那个机场都有通往市内的大巴。在市内可乘坐出租车赶往曼谷火车站。在火车站购买通往UBON RATCHATHANI(乌汶府)的车票即可。建议一定要买特快列车的二等座,因为车上会提供免费的早餐喝午餐(车票价格还不贵)。抵达乌汶后,建议直接住在当地的酒店或民宿旅馆中,这个建议提前预定一下,最好是酒店或旅馆方面能够提供车站接送,要不然与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交流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的。不建议住到巴蓬寺前的民宿,供水和吃饭确实是个问题,关键是供水时而中断而且水流也小,洗漱很不方便!最好事先准备好阿姜查尊者的照片,把照片给酒店和旅馆中的服务人员看一下,他们就会帮你叫一辆出租车送到巴蓬寺,毕竟阿姜查尊者当地人还是都知道的。(以上只是主要路线的建议,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安排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