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毕淑敏《破冰北极点》

读书|毕淑敏《破冰北极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读完这本书,这句话忽然像小草一样在我心里冒出来。

这本书年纪很轻,封面上的成功抵达北极点证书上,写的是2016.7.27日,不过是去年夏天。

年龄提醒我,有些理想,要进入优先考虑级别。不然,必有力不从心的那一天。世上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只是被主人以各种理由推迟,直至无力完成。

毕淑敏,去年应当是64岁,已过花甲之年了。然而照片上还是一头黑发,很温和的样子。

我不得不钦佩她的勇气,据说此前她已走过73个国家和地区。而我如今走过的地方,一只手就可以数出来了。

我平时也喜欢看一些游记,写风景写美食,写当地的风土人情。风格大多是小清新的,文笔优美。

《破冰北极点》应该是我看过最特别的游记。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目的地的特殊。世界的最北端,北极星之下,到达过的人,全世界不过两万多。

总有一些地方,我们可能终生都无法抵达,比如北极点。

在过去,南北极无疑是人类无法触碰的禁忌之地。而在如今,普通人只要付得起船费,也有机会一览北极风光。

这是无数探险家前仆后继开辟出来的路线,也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纵使我们这些无缘北极点的人,现在也有书可看。书中最宝贵的,在我看来,莫过于一张张北极行程中的照片,带我领略了一番北极安静又壮美的景色,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另一方面,毕淑敏的文字也淡淡的,引着我们去窥探这次北极点轻探险的过程。

书中并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仿佛是受了北极点冰雪的影响似的,于是我也忽然感受到一点冷意了。

橙黑相间的“50年胜利号”,苍白无力的太阳,蓝色的海冰,瑰丽的天空,茫茫的冰原,飞翔的暴雪鹱,可爱的北极熊,奇特的独角鲸……

我的脑海里不时勾勒出一幅幅北极的画像,我觉着自己对于北极,好像也有一点儿了解了。

这本书不算特别有趣,科普知识很多,历史、生物、地理等等都有一些。

作为文科生,我的理科是很差的,几年前学的物理化学,估计已经丢得不剩什么了。然而我有一个老师,却是很主张理科生学一点文化知识,文科生学一点科学知识的。

现在流行“斜杠”青年,多学几样技能傍身,总是好的。多了解一点知识,也有利于避免一些闹笑话的情况。


言归正传,这本书除了记录探险的过程和科普,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点点滴滴的感悟。我简单粗暴地把作者的感悟分了三部分。(当然不止)

一是关于环境保护。人类靠科技的脚力,已经走得颇为遥远,连陌生的外太空,也开始留下人类的足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也是有副作用的。

人类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而地球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土地还是资源。北极冰面不断缩减,冰川消融,北极熊数量持续减少以及冬天会出现的北极雾霾。

国界不过是地图上人为画出的切分边界的线条,地球却是浑然的整体。

地球环境的破坏,可以说人类占有很大一部分功劳。但是人类又不能不发展,发展就必须继续索取……

也许以后会有解决的办法,谁知道呢?

未来会更好吗?谁知道?

二是关于旅行的意义,书中也多次提到。

卡尔维诺说,行走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和寻找你的未来。

相对于旅游,我就更偏爱旅行这个词。

行,分为彳亍,意为缓步行走,徘徊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故事,或厚或薄。

旅行路上,如果看见一幅令你触景生情的画面,你要明白,这触动并不是毫无根由的。它来自你的内心,与你的经历息息相关。

旅行,其实就是一场自我审视,自我修行。

但,不是每一次旅行都会有那么多故事,如果你不带脑子的话。

三是关于亲情。血浓于水,北极的冰川也冰冻不了交融的骨血。

时间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有些疼痛,历久弥新。

在北极点闭目冥想的瞬间,作者想到了已经离去24年的父亲和走了11年的母亲。

悲伤像酒一样,已经储存很多年,越发深入骨髓。

世界上除了父母,真的,没有更亲的人了。

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时光。以后,可能让他们打你骂你都会觉得幸福,那时候,追悔不及。

人们向许愿瓶里放的愿望往往很简单。喜乐安康,阖家幸福,不过八字而已,难得。

不管人生这条路如何难走,还是祝福你充满勇气,一往无前。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读书|毕淑敏《破冰北极点》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毕淑敏《破冰北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