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半途而废,是因为......

所有的半途而废,是因为......_第1张图片

12月13日,本周三,是“每日写一百字思考”的周年纪念。放心,我才不会说时间过的真快。

相反,感觉像写了很久。想想,每天切切实实几百上千个字的产出,以及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和情绪,让你在“回放”模式下顺其自然感受到每一天的重量,而不是像翻书般一闪而过。将时间具象化,这也是日记的最大附加值。

把一件事情持续做365天,不知道算不算是习惯养成。试着在百度上搜索“习惯养成”,出来的是:

一个月培养一个好习惯;

十个步骤培养一个新习惯;

21天习惯养成法;

…….

诸如此类的结果。这么对比看,365天足够来一打“习惯”了。

顺便查了下“习惯”二字的出处:

亦作“ 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用我的理解去翻译,所谓习惯,只是让一件事情原本具有的两个选项“做”或“不做”,变成一个选项--“做”,即,你不会再花费精力去做选择题。

但是,选择上的进化不是靠时间,而是取决于目标在你心中实际的价值感,行动能持续的时间就是你本人对价值程度的反应。换句话说,所有的半途而废,答案很简单---这事不是你的刚需。

何为“刚需”

拿我来说,“每周写篇文章”坚持2年多,目的是刻意锻炼思考能力。

因为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产品理解上被人当面完爆,心服口服,并且最终发现拉开段位的根本原因就是思考能力和习惯上的差距。显然,只要还打算在产品圈子里混出名堂,要不要补这块短板,已经不是问题。

同样,当我决定开始写“每日百字”的时候,也没打算用时间作为坚持的指标,哪怕当时有“每周写文章”这个持续一年多的动作打底。只要你认为“思考能力练习”始终是当下的刚需,行动自然会证明。

至于时间,作为行动证明的结果,当然也有它的价值,同样的事情坚持做到一定的量级,就会建立起“不管怎样,最终还是会被我干掉”的默认心理暗示,这个暗示会减少异常情况下的焦虑感;坚持的时间越长,心理暗示的力量就越强大。

寻找自己的“刚需”

再举两个“刚需定律”在我身上的应用。

健身

今年7月份,带儿子去游泳,老婆顺便在岸上用手机录了一段父子的幸福时光。

结果回家看到视频,被画面中的“油腻男”形象深深伤害了。于是第二天就用KEEP,制定健身计划,从7月底坚持到现在,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塑形练习,现在感觉整个身体状态明显回升。而在此之前虽然一直有健身习惯,但从来没有如此规律过,这就是告别“油腻男”作为刚需的力量。

英语

英语确实是一件很多人都想搞定,但搞不定的事情。从小到大,学了十几年,面对英语,大部分人还是摊手,是不是特别诡异。

自己作为在英语上没少折腾的人,到现在也不敢有底气说出:Kill English!

记得之前有篇思考中写过:

李笑来有句话,算是让我有了全新的感悟。“学不好英语的人,英语本身就不是你的刚需,很正常”很有道理,如果英语不好会让你丢掉现在的工作,结果应该就会不一样了吧。

所谓知行合一,“知”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对于英语学习也一样,在我们习惯去寻找各种速成方法之前,先要认清学习英语的目的,想办法为自己创造一个刚需的场景。

这样在“行”的过程中,才能一口真气不散。

巧的是,现在公司从老板层面,自顶向下的带动了一波英语学习热潮,因为从公司现有业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看,英语已经成为必须的技能,在老板的强推下,无形中营造出一种“如果英语不好会让你丢掉现在的工作”的氛围。于是在找到“不被老板diss”的刚需后,每天自觉留出1个小时练习口语,重启“彻底搞定口语”的目标。

小结

当我们都在寄希望于坚持多少天去做某件事情,通过所谓“习惯养成”去实现某个目标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目标背后的需求是刚-需-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刚需,你的行动不会被一直骗下去,坚持多久也只是数字的累加,随时垮掉。相反,如果找到了刚需,行动和持续时间都只是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的半途而废,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