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11-25

  国人常说,旁观者清。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

2012

,如期赋闲。我开始自己教育孩子,主要是纠正学校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偏差和误导,让孩子能够突破种种迷雾,看到深层的内容,把孩子的眼界和思维打开。我试着自己选择文章,以我的方法引导孩子。仅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深度剖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项链》的大意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明星,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链,但为此,她不得不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进而走向偏颇、偏激。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原文是这样写的: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是我那一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当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中国式教育总结的结论“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国式教育制造出来的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现在,细讲这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学会应该怎样读书——原谅我的啰嗦,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我的女儿看的,或者说,是我教育孩子的教案,是非常用心写的。

  原文(一)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    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这是因为女子原就没有什么一定的阶层或种族,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丰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们中间所以有等级之分,仅仅是靠了她们天生的聪明、审美的本能和脑筋的灵活,这些东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贵的命妇并驾齐驱。    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住室是那样简陋,壁上毫无装饰,椅凳是那么破旧,衣衫是那么丑陋,她看了都非常痛苦。这些情形,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人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她看了那个替她料理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人,心中便会产生许多忧伤的感慨和想入非非的幻想。她会想到四壁蒙着东方丝绸、青铜高脚灯照着、静悄悄的接待室;她会想到接待室里两个穿短裤长袜的高大男仆如何被暖气管闷人的热度催起了睡意,在宽大的靠背椅里昏然睡去。她会想到四壁蒙着古老丝绸的大客厅,上面陈设着珍贵古玩的精致家具和那些精致小巧、香气扑鼻的内客厅,那是专为午后五点钟跟最亲密的男友娓娓清谈的地方,那些朋友当然都是所有的妇人垂涎不已、渴盼青睐、多方拉拢的知名之士。

[if !vml]

[endif]    每逢她坐到那张三天未洗桌布的圆桌旁去吃饭,对面坐着的丈夫揭开盆盖,心满意足地表示:“啊!多么好吃的炖肉!世上哪有比这更好的东西……”的时候,她便想到那些精美的筵席、发亮的银餐具和挂在四壁的壁毯,上面织着古代人物和仙境森林中的异鸟珍禽;她也想到那些盛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她也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妒鱼肉或松鸡的翅膀,一边带着莫测高深的微笑听着男友低诉绵绵情话的情境。    她没有漂亮的衣衫,没有珠宝首饰,总之什么也没有。而她呢,爱的却偏偏就是这些;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享受这些东西的。她最希望的是能够讨男子们的喜欢,惹女人们的欣羡,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友,那是学校读书时的同学,现在呢,她再也不愿去看望她了,因为每次回来她总感到非常痛苦。她会伤心、懊悔、绝望、痛苦得哭好几天。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错,也不可耻,而是人的本能,尤其对于一个年轻女人而言。漂亮的珠宝、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她的错误在于:

    一、过度沉溺在这种向往当中,而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马蒂尔德为偿还项链所做的努力说明,她是能够吃苦、打拼的人。如果一个人有向往和追求,却不去努力,而是在空想中耗费自己,沦为不良情绪控制的奴隶,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会被生活抛弃。

    二、把物质作为唯一追求目标,是很可怜的,因此带来的痛苦是她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叔本华说,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其实,大部分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假如她正视这一切——她毕竟还有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她依然能够在简朴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因为,她拥有很多女人梦想的东西——深爱她的丈夫(下面会做分析)。  三、自己的同学过得好不应该感到难过,而应该高兴,因为,这样的同学更能帮助她——假如她想做事或者实现某个理想的时候。很多人习惯于嫉妒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身边的人过得更差时,她会无形中生出某种幸福感或者满足感。这是非常错误和糟糕的情绪。自己身边的人,成功的越多,过得越好,他们带给自己的帮助也就越大,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事实上,当马蒂尔德向同学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立刻走到她的带镜子的大立柜跟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箱,拿过来打开之后,便对罗瓦赛尔太太说:“挑吧!亲爱的。”这是何等的慷慨!所以,对于同学,对于身边的人,要多给予帮助,祝福他们的成功,而不是用嫉妒等不良情绪,压缩自己未来的成长空间。要把这当做一种习惯。

    四、平常不要总与别人比较。比较会影响自己。退一步说,即使比较,也应该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比较,而不是与自己身边的人比较!

 原文(二) 可是,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满脸得意之色。“拿去吧!”他说,“这是专为你预备的东西。”    她赶忙拆开了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请帖,上边印着:“教育部部长乔治·郎伯诺及夫人,恭请罗瓦赛尔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晚会。”    她并没有像她丈夫所希望的那样欢天喜地,反而赌气把请帖往桌上一丢,咕哝着说:“我要这个干什么?你替我想想。”    “可是,我的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会很高兴的。你从来也不出门做客,这可是一个机会,并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好不容易才弄到这张请帖。大家都想要,很难得到,一般是不大肯给小职员的。在那儿你可以看见所有那些官方人士。”    她眼中冒着怒火瞪着他,最后不耐烦地说:“你可叫我穿什么到那儿去呢?”    这个,他却从未想到;他于是吞吞吐吐地说:“你上戏园穿的那件衣服呢?照我看,那件好像就很不错……”    他说不下去了,他看见妻子已经在哭了,他又是惊奇又是慌张。两大滴眼泪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来;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    她使了一个狠劲儿把苦痛压了下去,然后一面擦着眼泪沾湿的两颊,一面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说:“什么事也没有。不过我既没有衣饰,当然不能去赴会。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请帖送给他吧。”    他感到很窘,于是说道:“玛蒂尔德,咱们来商量一下。一套过得去的衣服,一套在别的机会还可以穿的、十分简单的衣服得用多少钱?”    她想了几秒钟,心里盘算了一下钱数,同时也考虑到提出怎样一个数目才不致当场遭到这个俭朴的科员的拒绝,也不致把他吓得叫出来。    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了:“我也说不上到底要多少钱;不过有四百法郎,大概也就可以办下来了。”他脸色有点发白,因为他正巧积攒下这样一笔款子打算买一支枪,夏天好和几个朋友一道打猎作乐,星期日到南泰尔平原去打云雀。    不过他还是这样说了:“好吧。我就给你四百法郎。可是你得好好想法子做件漂漂亮亮的衣服。”

[if !vml]

[endif]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身为小科员的罗瓦赛尔对自己妻子的爱。他从妻子的角度去考虑,为她争取到了一份参加部长晚会的请柬。但妻子并不满意,而是持续不断地发牢骚,提要求,但罗瓦赛尔不仅没有像妻子一样发脾气,反而百般安慰。文中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看见妻子已经在哭了,他又是惊奇又是慌张。两大滴眼泪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来;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当妻子提出来需要好的衣服时,尽管他脸色有点发白,但很快放弃了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妻子去做漂亮的衣服。这种爱是非常真挚的。如果玛蒂尔德能够细心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爱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她所幻想的那些东西的。人们常常容易忽略亲人的爱,觉得亲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种被忽略的爱,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珍惜的。

    原文(三)    晚会的日子快到了,罗瓦赛尔太太却好像很伤心,很不安,很忧虑。她的衣服可是已经齐备了。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问她:“你怎么啦?三天以来你的脾气一直是这么古怪。”    “我心烦,我既没有首饰,也没有珠宝,身上任什么也戴不出来,实在是太寒伧了。我简直不想参加这次晚会了。”    他说:“你可以戴几朵鲜花呀。在这个季节里,这是很漂亮的。花上十个法郎,你就可以有两三朵十分好看的玫瑰花。”    这个办法一点也没有把她说服。    “不行……在那些阔太太中间,显出一副穷酸相,再没有比这更丢脸的了。”她的丈夫突然喊了起来:“你可真算是糊涂!为什么不去找你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跟她借几样首饰呢?拿你跟她的交情来说,是可以开口的。”    她高兴地叫了起来:    “这倒是真的。我竟一点儿也没想到。”    第二天她就到她朋友家里,把自己的苦恼讲给她听。    佛来思节夫人立刻走到她的带镜子的大立柜跟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箱,拿过来打开之后,便对罗瓦赛尔太太说:“挑吧!亲爱的。”    她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她戴了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试,犹豫不定,舍不得摘下来还给主人。她嘴里还老是问:    “你再没有别的了?”    “有啊。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你都喜欢什么?”

[if !vml]

[endif]    她突然在一个黑缎子的盒里发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一种过分强烈的欲望使她的心都跳了。她拿起它的时候手也直哆嗦。她把它戴在颈子上,衣服在外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得出了神。    然后她心里十分焦急,犹豫不决地问道:    “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样。”    “当然可以啊。”她一把搂住了她朋友的脖子,亲亲热热地吻了她一下,带着宝贝很快就跑了。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有了漂亮的衣服,玛蒂尔德还不满足,她仍然沉浸在苦恼之中。这是大忌。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苦恼占领自己,而应该主动想办法。由于沦为苦恼的奴隶,玛蒂尔德完全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她的丈夫提出一个常识性的建议时,她竟然她高兴地叫了起来:这倒是真的。我竟一点儿也没想到。可见,不良情绪对她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人在心烦的时候,一定要设法抛却烦恼,让自己重归于平静,这样,才能保持智慧不丧失。

    借项链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虚荣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应该通过借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这种虚荣,因为,借来的东西只能装点很短暂的虚荣,却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本文中项链丢失的风险。由于对这种风险缺乏预估——当然,更谈不上控制,最终导致项链丢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推荐那条假项链!玛蒂尔德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显然,佛来思节夫人是把自己最好的首饰推荐给自己这位同学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

 原文(四) 晚会的日子到了。罗瓦赛尔太太非常成功。她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又漂亮又妩媚,脸上总带着微笑,快活得几乎发狂。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长办公室的人员全都要跟她合舞。她还引起了部长的注意。    她已经陶醉在欢乐之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的、发狂地跳舞。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所有这些人都对自己殷勤献媚、阿谀赞扬、垂涎欲滴;妇人心中认为最甜美的胜利己完完全全握在手中,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    她在早晨四点钟才离开。她的丈夫从十二点起就在一间没有人的小客厅里睡着了。客厅里还躺着另外三位先生,他们的太太也正在尽情欢乐。

[if !vml]

[endif]    他怕她出门受寒,把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那是平日穿的家常衣服,那一种寒伦气和漂亮的舞装是非常不相称的。她马上感觉到这一点,为了不叫旁边的那些裹在豪华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她就急着想要跑出大门。     罗瓦赛尔还拉住她不让走:“你等一等啊。到外面你要着凉的。我去叫一辆马车吧。”    不过她并不听他这套话,很快地走下了楼梯。等他们到了街上,那里并没有出租马车;他们于是就找起来,远远看见马车走过,他们就追着向车夫大声喊叫。    他们向塞纳河一直走下去,浑身哆嗦,非常失望。最后在河边找到了一辆夜里做生意的旧马车,这种马车在巴黎只有在天黑了以后才看得见,它们是那么寒伧,白天出来好像会害羞似的。    这辆车一直把他们送到殉道者街,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凄凄凉凉地爬上楼回到自己家里。在她说来,一切已经结束。他呢,他想到的是十点钟就该到部里去办公。    她褪下了披在肩上的衣服,那是对着大镜子褪的,为的是再一次看看笼罩在光环中的自己。但是她突然大叫一声。原来颈子上的项链不见了。    她的丈夫这时衣裳已经脱了一半,便问道:“你怎么啦?”    她已经吓得发了慌,转身对丈夫说:“我……我……我把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丢了。”    他惊惶失措地站起来:“什么!……怎么!……这不可能!”    他们于是在裙子的褶层里,大擎的褶层里,衣袋里到处都搜寻一遍。哪儿也找不到。    他问:“你确实记得在离开舞会的时候;还戴着吗?”    “是啊,在部里的前厅里我还摸过它呢。”    “不过如果是在街上失落的话,掉下来的时候,我们总该听见响声啊。大概是掉在车里了。”    “对,这很可能。你记下车子的号码了吗?”    “没有。你呢,你也没有注意号码?”    “没有。”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玛蒂尔德即罗瓦赛尔太太,由于充满自信,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是的,自信的女人永远是美丽的,这种美丽无关乎容貌本身。自信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气质。我相信,晚会上很多喜欢玛蒂尔德的男士,并没有注意到她佩戴的项链——当男人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尤其是被一个女人的气质迷倒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这些外在东西的。项链戴与不戴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自信永远是最重要的。假如玛蒂尔德没有去借项链,凭借内心的强大就具有了这种自信,那么,这种自信将更加强大,这种自信带给她的美丽更加令人着迷。

    二、罗瓦赛尔怕她(玛蒂尔德)出门受寒,把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通过这个细节,我们能够再次感受到他的细心和体贴。

    三、玛蒂尔德即使在获得那么多人喜欢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虚荣之中,这深深影响了她:为了不叫旁边的那些裹在豪华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她就急着想要跑出大门她并不听他这套话,很快地走下了楼梯凄凄凉凉地爬上楼”……可以得出的教训是,由于这些不冷静、不理智的动作,由于完全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最终导致了项链的丢失。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慌乱,更不要在虚荣之下盲目做出选择——这种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不理性的,一定是容易出错的。

    四、根据他两个人的分析,项链掉在车子上的可能性非常大,但由于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记下车子的号码,导致无法寻找项链。这是一个教训。现在的发票上一般都有出租车的车号,平常坐出租车的时候,一定要记着要发票。出租车司机找零钱之前,习惯问要不要发票,不要发票,找零钱时给你假钱的几率更高。而且,有票,东西丢失了容易找到。最关键的是,下车的时候,要养成习惯,想想后备箱、看看自己的坐位上,有没有落下的东西。要把这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原文(五)    他们你看我,我看你,十分狼狈地看着。最后罗瓦赛尔重新穿好了衣服,他说:“我先把我们刚才步行的那一段路再去走一遍,看看是不是能够找着。”    说完他就走了。她呢,连上床去睡的气力都没有了,就这么穿着赴晚会的新装倒在一张椅子上,既不生火也不想什么。    七点钟丈夫回来了。他什么也没找到。他随即又到警察厅和各报馆,请他们代为悬赏寻找,他又到出租小马车的各车行,总之凡是有一点希望的地方他都去了。    她呢,整天地等候着;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罗瓦赛尔傍晚才回来,脸也瘦削了,发青了;什么结果也没有。他说:“只好给你那朋友写封信,告诉她你把链子的搭扣弄断了,现在正找人修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应付的时间。”    他说她写,把信写了出来。    过了一星期,他们已是任何希望都没有了。

[if !vml]

[endif]    罗瓦赛尔一下子老了五岁,他说:“只好想法买一串赔她了。”    第二天,他们拿了装项链的盒子,按照盒里面印着的字号,到了那家珠宝店。珠宝商查了查帐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    他们于是一家一家地跑起珠宝店来,凭着记忆要找一串和那串一式无二的项链;两个人连愁带急眼看要病倒了。    在王宫附近一家店里他们找到了一串钻石的项链,看来跟他们寻找的完全一样。这件首饰原值四万法郎,但如果他们要的话,店里可以减价,三万六就可成交。    他们要求店主三天之内先不要卖它。他们并且谈妥条件,如果在二月底以前找着了那个原物,这一串项链便以三万四千法郎作价由店主收回。    罗瓦赛尔手边有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便须借了。    他于是借起钱来,跟这个人借一千法郎,跟那个人借五百,这儿借五个路易,那儿借三个。他签了不少惜约,应承了不少足以败家的条件,而且和高利贷者以及种种放债图利的人打交道。他葬送了他整个下半辈子的生活,不管能否偿还,他就冒险乱签借据。他既害怕未来的忧患,又怕即将压在身上的极端贫困,也怕各种物质缺乏和各种精神痛苦的远景;他就这样满怀着恐惧,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到那个商人的柜台上,取来了那串新的项链。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遇到任何意外,都不要被恐惧等不良情绪控制,而是冷静解决。从文中可以看出,玛蒂尔德连找项链的努力也几乎放弃,在她丈夫外出找项链的时候她呢,连上床去睡的气力都没有了,就这么穿着赴晚会的新装倒在一张椅子上,既不生火也不想什么如果走不出这种不良的情绪,永远都不可能解决好问题。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两个人的分手——这无疑在延续伤害。

    二、当项链找不到的时候,她丈夫想到了写信告诉朋友,这是正确选择,但隐瞒真相,却是他们共同犯下的大错。设想一下,如果他们直接告诉朋友把项链弄丢了,很快知道项链的真实价值,也就不用付出十年的代价了。所以,人生中,经常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给自己带来伤害——很多伤害都是由于错误的选择给自己造成的。

    三、由于被不良情绪控制,夫妻两个已经丧失了判断和分析能力。如果项链是名贵的,佛来思节夫人买项链与盒子应该是在一个店里!珠宝商查了查帐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这里面包含着的一层意思是:佛来思节夫人买项链时不带盒子,是后来配的,这本身就在暗示项链不会太值钱——至少有这种可能性。

    四、罗瓦赛尔不仅是一个深爱妻子,与妻子始终不离不弃,敢于承担和负责的男人,也是一个相对冷静而且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他手边有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但那钱是父亲挣的,他坚持留到最关键的时刻才用,而不是在个人或家庭的享受中早早花掉。如果没有这份遗产,他们付出的将不止10年的时间。

    原文(六) 等罗瓦赛尔太太把首饰给佛来思节夫人送回去时,这位太太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    “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呀,因为我也许要戴呢。”    她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她的朋友担心害怕的就是她当面打开。因为如果她发现了掉包,她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难道不会把她当作窃盗吗?    罗瓦赛尔大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他们辞退了女仆,搬了家,租了一间紧挨屋顶的顶楼。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在油腻的盆上和锅子底儿上她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脏衣服、衬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了晾在一根绳上。每天早上她必须把垃圾搬到街上,并且把水提到楼上,每上一层楼都要停一停喘喘气。她穿得和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手里挎着篮子上水果店,上杂货店,上猪肉店,对价钱是百般争论,一个铜于一个铜子地保护她那一点可怜的钱,这就难免挨骂。    每月都要还几笔债,有一些则要续期,延长偿还的期限。    丈夫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去誊写帐召;夜里常常替别人抄写,抄一页挣五个铜子。    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    十年之后,他们把债务全部还清,确是全部还清了,不但高利贷的利息,就是利滚利的利息也还清了。    罗瓦赛尔太太现在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做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头发从不梳光,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高嗓门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曾经是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有一个星期天,她上大街去散步,劳累了一星期,她要消遣一下。    正在此时,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带着孩子在散步。这个妇人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罗瓦赛尔太太感到非常激动。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都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一、虚荣心是人人都有的。文中有一个细节:等罗瓦赛尔太太把首饰给佛来思节夫人送回去时,佛来思节夫人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呀,因为我也许要戴呢。她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不仅当时没有打开盒子,甚至10年内都没有再打开那个盒子。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神气很不痛快地对她说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呢?她并非真的责怪玛蒂尔德还晚了!真相是:玛蒂尔德写信告诉她把项链的搭扣弄断了,正找人修理。对于佛来思节夫人而言,这意味着项链不值钱的情况被人知道了,她感觉自己的虚荣心受到了伤害!而且,项链还的越晚,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几率越高。她从此不会再戴这条已经被人知道是赝品的项链了!所以,她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那个盒子。而且,一条本来就不值钱的项链,再经过修理之后,就更不值钱了。   

 二、文中写道丈夫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去誊写帐召;夜里常常替别人抄写,抄一页挣五个铜子。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丈夫白天工作,夜里还要打小工,而不是选择离婚。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纯粹的爱,是一种体现责任的爱。真正的爱,关键时刻是不会选择逃避的。尤其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依然用肩膀担负起作为男人的责任,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这10年的坚持,把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只是,很多人会很轻易地忽略这个细节。

   、岁月改变人。玛蒂尔德承受巨大的艰辛和磨难,最终偿还了全部债务,她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目标。如果她一开始就这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将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人主动做事,与被动去做什么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原文(七)    她于是走了过去。    “您好,让娜。”    对方一点也认不出她来了,被这个民间女人这样亲密地一叫觉得很诧异,便吞吞吐吐他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您大概认错人了吧。”    “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    她的朋友喊了起来:“哎哟!……是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吗?你可变了样儿啦!?”

[if !vml]

[endif]

    “是的,自从那一次跟你见面之后,我过的日子可艰难啦,不知遇见多少危急穷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那是怎么回事啊?”    “你还记得你借给我赴部里晚会去的那串钻石项链吧。”    “是啊。那又怎样呢?”    “那又怎样!我把它丢了。”    “那怎么会呢!你不是给我送回来了吗?”    “我给你送回的是跟原物一式无二的另外一串。这笔钱我们整整还了十年。你知道,对我们说来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是任什么也没有的……现在总算还完了,我太高兴了。”佛来思节夫人站住不走了。    “你刚才说,你曾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赔我那一串吗?”    “是的。你没有发觉这一点吧,是不是?两串原是完全一样的。”    说完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佛来思节夫人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    “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阅读分析及人生启示:

    经历了十年磨难的玛蒂尔德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这种诧异本身对玛蒂尔德而言就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但她没有自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地说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女主人公说出自己完整的名字,在这一刻,她本人也完整了,可谓凤凰涅槃。面对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流露出来的是高兴微笑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幻想、虚荣中的女人,而是一个坚强、勇敢、成熟、自信的女人。与其说玛蒂尔德成熟了,不如说她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因为内在的自己而快乐!

    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因为玛蒂尔德的变化,就装作不认识,依然把她当作朋友。文中写道,佛来思节夫人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结局。佛来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这十年来的付出和牺牲深深感动,被这种诚信所感动,也对自己好朋友所承受的苦难感到难过,她毫不犹豫地讲出了项链原本不值钱的真相,没有昧着良心侵吞一个女人十年的血泪!这样的友谊是真诚的,这样的人格是高尚的。做人永远要真诚,诚信!这是基本的底线和原则。在短暂的奢华和虚荣的背后,是无尽的苦难和令人动容的对诚信的呵护与坚守!读莫泊桑的《项链》,我们不应该是嘲讽和讥笑,而应该是深深的感动和悲悯!

    在长期被非黑即白甚或黑白混淆乃至颠倒的教育熏染之下,人们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理性乃至悲悯之心。被抹黑的未必真的就黑,被浓妆艳抹包装的未必就白。当袁崇焕被视为汉奸而遭凌迟之刑人人争食其肉时,我们应该知道,仁人志士所承受的痛苦在历朝历代都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作为一介百姓,我只能说,当自己的判断不受别人的影响,才是回归理性和智慧的象征。 

   这篇课文讲完了,最后,我还要对孩子说:一.玛蒂尔德并非一个天生命苦的女人。她的丈夫疼爱她,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真心对她……玛蒂尔德有更多的渴求,但她沉浸在空想、虚荣等不良情绪中,并不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甚至连婚姻这样的大事,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直到后来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改变命运。命运在自己手中,要努力改变,而不是完全放弃,在等待中空耗生命、空耗光阴。一句话,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等待命运的安排——一个空等的人,你自己都会讨厌,命运怎么可能会给她安排一个好的生活呢?所以,记着,永远不要被不良情绪控制,永远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实现理想。    二.就像这篇小说中的人一样,人都是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坏人身上有优点,好人身上也有缺点。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缺点更多还是优点更多而已。即便像玛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一旦她用自信把美丽激发出来,显得同样非常迷人。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在悲悯之下,你会更懂得宽容、包容,更能与人很好地相处。 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克服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而让自己的优点充分展现了出来。所以,现在很多人模仿成功者,学习他们的成功之路,这是错误的方式。每个人身上都有成功的潜质,关键是能不能克服不良的缺点和情绪。只要能够克服一些缺点,摆脱一些不良情绪,人人都能成功。  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定义。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有了地位、金钱、影响力就算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哪怕做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只要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只要能够享受源于内心的快乐,就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这些分析,我不会直接塞给孩子,而会通过与她平等交流、对话,慢慢引导她,让她自己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培养思辨能力,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成长。在做趋势研究之余,我会抽出时间,用这种方式给女儿编写教材,陪伴她一路成长。













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怎么读书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我读书是这样的: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阅读。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学,甚至完全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所以,当2008年底,拯救房地产的政策出台,除了地产三剑客等为数不多的人指出其危害性,更多的人在三呼万岁。当经济走到今天,决策者不得不痛苦地发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或者,只有一次机会。当我在2009年1月发出“半年后谁也救不了中国经济”的哀叹时,谁能知道我心中的苦和无奈(详见:时寒冰2009年1月9日《中国怎么办》北京见面会演讲片段)!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




















桃花潭李白:给孩子讲解古诗

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其实,诗中除了最精妙的语言,更有最美好的情感。初为人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总是惶恐而不安。陪孩子读古诗的时间,是安放这些不安的修炼。孩子在诗中得到灵性的启蒙,而中年的我,在诗中找到安慰。

这篇记于孩子6周岁时的一个夏夜。那天读的三首都是唐诗。分别是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绝句》、李端的《拜新月》。我们总是先一起读,再我讲解,然后一起背。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二、背完三首诗,和孩子大致讲了诗的背景。并告诉孩子,李白外号诗仙,杜甫外号诗圣。孩子问:诗仙和诗圣,哪个厉害?想了想答: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写的诗不一样,没有谁更厉害。

孩子有些迷惑:那为什么要把李白说成是仙,杜甫是圣?仙是不是比圣厉害一点?

我高中时才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则被尊称为诗圣。至于两个同时代伟大的诗人,为何一个被尊为仙,一个被尊为圣。老师没讲过,而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即便大学时读的是文科,学四年的古汉语、古诗词,我也从来没想过这两个诗人,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如此定位。孩子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踌躇片刻,只好跟他说:你看,李白是少数民族人,生性豪迈、浪漫、狂放,他的诗不是一般的文弱书生,可以写得出来。

比如这个《赠汪伦》。

开篇就说: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远行、小舟,一种蓄势待发的气势。接着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画面感、音乐感、节奏感扑面而来,前面远行的人出场,就带着一股仙气。

现在送行的人出场了,又是仙乐飘飘的感觉。你看,他用了一个”踏“,这个脚步是踏着歌声来的。就像孙悟空脚踩七色祥云那般,多飘逸。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画面移开去,从前两句的轻,到第三句的重。如果说前两句是淡色虚笔,第三句就是浓墨重彩,是画面的那个重心了。深浅轻重迂回曲折,诗就活了。诗、书、琴、画,背后的理,都是同一个。那就是要有变化。

第四句:不及汪伦送吾情。

一个很漂亮的回笔。这种飞扬的浪漫,几千年里,就出了一个李白。他让读诗的人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诗,好像天上才有,冒着仙气。地上的人读了,甘拜下风。

三、但是杜甫呢,完全另一个样子。

他做过大官,吃过大苦。他的诗,永远从生活现实出发。

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鸟儿唧唧喳喳,从一棵柳树飞到另一棵,好像在絮叨家常;远处江面上的白鹭,晴天曼舞。静态的翠柳、青天,动态的鸣叫翱翔。杜甫写的都是我们平常一抬头一转眼,人人皆可看见的日常景物。可杜甫就是能从这日常最细微,最普通的点滴里,写出美好,写出感情,写出朗朗上口的佳句来。

或者,杜甫他就是能引发人去思考,思考比日常再高一点的东西。

所以,他接下去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凭窗远眺西山雪岭,觉得此情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我们平常人的思维,看到雪景入窗来,看完也就算了。可杜甫说,岭上积雪终年不化,那是无数人感怀过的“千秋雪”啊。诗的后两句,杜甫告诉我们,人要从窗前雪看到千秋雪,从门前船看到万里船。

前两句,他讲眼前,讲日常。后两句,他讲要超越眼前,超越日常。若我们能从眼前看到长远,人生就多了很多洒脱。

杜甫的诗,写的是每个人的日常。于日常沉重中,他写出轻盈,写出飞扬。

孩子看着我洋洋洒洒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李白呢,他就是想象力好。像我。


我仰天长笑。对,李白胜在一颗心纵横四海,没有栏栅。


他和杜甫,一个是天生的好,一个是后天磨练的好。


四、接着,讲《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孩子问:李伦他为啥要拜月亮?

揽过孩子,抱了抱他,说:你记住啊,见着美好的东西,都可以拜拜啊。月亮多美啊,拜一拜,人就很开心。而你要是心里有想说的话,也可以跟月亮说说。说完,神经质地朝窗口拜了拜。娃没说话,也学着我的样子,双手合十,朝窗口拜了拜。

佛不在佛龛,诗在言外。能博闻强记、张口即来,当然好。但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当他成长为被生活裹挟的中年人,他还能记得,生活除了龃龉琐碎,还有“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还有让人跳脱于当下的、无用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