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9

 

道德经3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德高望重之人,不必以德行之戒律来约束,因为内心一直以德性为上。需要德行之戒来约束之人,必定是无德行之人,因为在其心中并无德性之存在。

        上德之人不会刻意追求什么以达到某种目的,只有德性不备之人总以德为名而行无德之事。

        有仁爱之人,追求仁爱而非以仁爱之名来达到某种目的。有正义之士,追求正义而非以正义之名来是达到非正义的目的。

        知礼之人,追求礼法时无响应,也不会抡起胳膊去强迫他人来追随。

        所以无道就求其德,无德求其仁,无仁求其义,无义求其礼,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思维。只是所谓礼法,只不过表明忠信之浅薄,其实是祸乱的端倪而已。

        所谓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一点点表现而已,也是愚昧之始。因此,大丈夫必定安身立命于大道之中,绝不会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之真实,不会站在智慧的虚华之中。所以一定是丢弃虚华而居道之本真。

          三十八章开始讲述德性。德乃道之华,道乃德之本,道体德相道德之用,便是《易经》精华在《道德经》的阐述。

         此章一连串的排列,彻底透析德性之根本,就是道之应用,唯有失道之人追求礼法约束,这就是社会多样性导致的道德不显的真实。

         道德之谓美,与儒学之谓真和佛学之谓善,便是修行路上异曲同工之妙。世界平衡转化间,唯有修正才是根本,修正之初,失礼不失道,就是大圆满。

        德经开篇,性也!

道德经39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