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37

四、石窟摩崖造像

1.石窟

(1)概述

①来源及发展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②著名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甘肃永靖炳灵寺、河南巩县石窟寺、北京邯郸南北响堂山、山西太原天龙山、江苏南京栖霞山、四川广元皇泽寺、四川大足北山等。

③分布地区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

④道教石窟规模甚小,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安岳圆觉寺后山等,均建于隋至宋间。

⑤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a.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b.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c.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d.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e.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①兴建时间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年),昙曜五窟为当时作品,其他诸窟,也大多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

②特点

a.石质较好,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画。

b.早期的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窿状,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后壁中央雕大佛像,布局比较局促,且洞顶及洞壁未加建筑处理。

c.后来的多采用方形平面,规模大的则分前、后二室,或在室中设置塔柱,窟顶使用覆斗或长方形、方形平棋天花,壁上遍刻包括台基、柱、枋、斗栱等的木架构佛殿或佛陀本生故事等内容之浮雕。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①兴建时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的经营修凿,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

②特点

未用塔心柱和洞口的柱廊,洞的平面多为独间方形,窟内均置较大佛像。

③宾阳中洞

a.龙门石窟中最宏伟与富丽的洞窟,也是耗时最长、耗工最多的洞窟。

b.内有大佛11尊,本尊释迦如来通高8.4m。c.洞口二侧浮雕“帝后礼佛图”,是我国雕刻中的杰作。

④奉先寺

a.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洞。

b.自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开凿,到上元二年(675年)完成。

c.主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m,两侧阿难、迦叶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供养人及天王、力神等雕刻生动。

(4)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①概述

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或说是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年),最早一窟由沙门乐僔开凿,称莫高窟。

②特点

a.塔柱

第一,早期魏窟仍有塔柱,且前廊如敞口厅。第二,唐窟多是盛期以后的做法,或凿高10m以上的大佛像,或于窟前增设木廊。

b.壁画

第一,北魏壁画题材多为本生故事及经变,色彩以褐、绿、青、白、黑为多,构图及用笔较粗犷,其中人物、佛、飞天的面貌、衣纹等受外来影响较多。

第二,隋、唐壁画题材也有佛教故事,但多用大型寺院、住宅、城郭等作背景,对于建筑的细部如柱、枋、斗栱、台阶、门窗、屋顶、瓦作、铺地、装饰等都有较详细和准确的描绘,色彩上则以红、黄等暖色为主。

(5)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①兴建时间

始建于北齐,隋、唐也有兴凿。

②特点

a.窟平面近于方形,室内三面均凿有佛龛及造像,除隋代的第8窟外,均未见塔柱。窟之顶部都作覆斗形。

b.仿木构的程度进一步增加,石窟更加接近一般庙宇的大殿,佛教石窟在建筑上更加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

2.摩崖造像

(1)概述

①种类大多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少数为道教造像。

②特点

a.造像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下均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亦与石窟并存。b.表现手法多为圆雕,或高浮雕,浅浮刻甚少(多作为背景供衬托用)。

(2)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

①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之崖壁上。

②共有石刻110处,大体可划为18组。

③内容有佛像本生故事、力士、莲花、佛弟子、供养人等,多为浮刻,其中最大者为释迦涅槃像。

④圆雕刻有大象、蟾蜍,形体都很巨大。

⑤始刻时期为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史迹及佛教造像,其中也有若干道教内容。

(3)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①位于凌云寺下之临江崖畔,坐西面东,为我国现存最大之石刻造像。

②始刻于唐玄宗开元初年(约713年),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前后长达90年。

③唐时曾于其上建造楼阁十三层覆盖,名大佛阁,后毁于明末。

④现尚存232级之九曲蹬道可供上下,周旁原有佛龛万余,现仅残存10余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37)